第四百一十九章 實驗成功,可控核聚變近在眼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湮滅力場實驗基地。

徐老師風風火火走向了後排實驗間,他旁邊跟著秘書小張,其他幾個人在後面不斷追著。

他實在太期待了。

這次來實驗基地是在計劃之外的,根本也沒有提前通知和準備,抽出時間就直接飛過來了。

當得知實驗基地製造出了一階碳後,徐老師就已經迫不及待了,只不過他的工作實在太忙,不可能直接就飛過來看。

他還是繼續工作了兩天,處理完手頭上的事務,才抽出時間趕了過來。

徐老師非常喜歡來湮滅力場實驗基地。他是科技部門的負責人,總會到各個研究所、實驗機構去考察,去其他的機構考察的時候,總是會關心技術程度、研發問題,等等。

到王浩這裡就不一樣了。

他不需要關心什麼技術研發問題,就是過來看研究成果,順帶憧憬一下新成果帶來的改變。

同時,還能為掌握的高階技術而自豪。

這種自豪會在看到國際相關報道的時候達到巔峰,比如,當國際上還在說什麼‘利用一階元素研發材料發展湮滅力場技術’,但一階元素材料都是透過科技部門,透過湮滅科技公司購買的。

這不是就有意思麼!

“大概這就是技術碾壓的快感吧……”

“也怪不得,以前和老外們談技術,對方總會有一種優越感,而現在優越感是我們的……”

徐老師想著更期待了。

他們一群人來實驗基地並沒有提前通知,等都進入到了實驗基地以後,王浩才得到訊息趕了過來,並在實驗間裡見到了徐老師。

徐老師正在參觀強湮滅力場發生裝置,他就是圍著中心上方的大圓球看個不停,還問下旁邊的向乾生,“實驗開始以後,那些材料就是放在這個大圓球裡?”

向乾生解釋道,“這個球是螺旋磁場發生裝置,有一些材料會被固定在裝置內部,有一些材料則會提前放置在中心。”

“這還是要看材料。”

“比如一些有固定形態的金屬材料直接放置在中心就好了,但一些氣體、液體,以及可能會受到影響產生變化的材料,就必須固定好,否則裝置有被損壞的風險……”

徐老師聽著點了點頭。

當看到王浩走過來,他馬上快步迎了過來,和王浩握手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問道,“一階碳確定了?”

“確定了。”

王浩點頭笑道,“我估計張秘書回去以後,您就會來一趟,只是沒想到這麼快。”

“還是你們的發現太重要了!”徐老師感嘆了一句,繼續道,“給我說一下這個新發現吧。”

王浩想了想道,“這樣吧,一起去材料檢測中心,讓汪教授和周教授和您說,是他們發現的。”

“好。”

徐老師聽他就和王浩一起去了材料檢測中心。

材料檢測中心就在實驗基地的旁邊,但走過去的距離也將近一公里超過五百米。

兩人一起上了汽車,很快就到了材料檢測中心的實驗室。

汪輝正在真空實驗室忙碌著。

周青是在另一個實驗室,但他出門正好看到王浩,再注意到旁邊的徐老師,馬上帶著驚訝迎了過去,“徐老師、王院士!”

他笑著埋怨道,“這是突然襲擊啊。王院士,你也不會提前招呼一聲,我們完全沒有準備。”

“也不能怪王院士,他也不知道。”

徐老師解釋了一句,“我是聽說你們的發現,馬上就來了,來這邊就想聽一下情況。”

周青點頭道,“這邊請。”

他帶著一行人去了辦公室,又讓人叫來了汪輝教授,隨後就說了起來,“我們已經確定發現了一階碳元素,這些天都在做提取工作。”

“和一階鋰的發現一樣,最開始注意到的都是碳酸鋰,只不過磁化反應降低幅度不大。”

“後來我們……”

周青解釋了發現的過程。

徐老師耐心的聽著,等周青都說完了以後,他問道,“現在的情況怎麼樣?提取工作還順利嗎?”

“……很難。”

周青用兩個字來形容。

看到徐老師臉上的疑惑,王浩解釋道,“提取的工序太複雜,效率也非常低,到現在才只有兩克多。”

“有時候,提取要看運氣,有一個步驟操作出現問題,提取就會失敗,只能從頭再來。”

“是啊。”

“確實很麻煩……”

周青和汪輝一起點頭。

這就是提取一階碳遇到的問題,他們制定了詳細的提取方案,好多步驟是在真空中進行。

有些步驟要手動處理,需要非常精細的操作。

如果操作過程中出現一點點偏差,就會讓材料中混入雜質,會讓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

“兩個問題。”

王浩道,“一個問題就是裝置精度不夠、效率太低;第二就是原材料中的一階碳含量很低。”

“提取一階碳,比一階鐵還要麻煩。”

他說著搖了搖頭。

其實一階碳提取的難度和一階鋰差不多,只不過就是提取步驟多出幾個,需要手動操作的也多了。

後者就導致失敗率很高。

但實際上,一階鋰並不需要大量提取,提取出鋰單質也只是為了實驗研究,而應用上來說,磁化鋰元素材料就足夠了。

一階碳不一樣。

碳元素的應用太廣泛了,研究的方向也非常廣泛,就必須大量的提取才可以。

碳比鋰強的地方在於,可以製備成穩定性態的單質,自然界中就存在很多碳元素單質,比如金剛石、石墨、富勒烯等等。

現在他們提取後的一階碳,只是一種混雜的無定形碳,就是一大堆粉末狀問物體。

如果不能製備出穩定性態的物質,暴露在空氣中肯定會摻入雜質,就會對後續的實驗研究造成影響。

王浩說了兩個問題。

第二點是裝置環境問題,想要改善是非常困難的,湮滅力場實驗組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全力支持,材料檢測中心的實驗裝置,也都是國內最尖端的,有些還是暫時買不到的進口設備,是從其他實驗室直接搬過來的。

徐老師皺眉想了一下,問道,“湮滅力場的強度還能提升嗎?”他指的是一階碳含量問題。

如果能繼續提升湮滅力場強度,一階碳的含量就不再是問題。

就像是一階鐵一樣,最開始只能以克為單位來提取,後來則是快速變成了‘千克’。

王浩搖頭,“暫時不可能。”

“為什麼?”

徐老師有些不理解。

“這次是真達到極限了。”王浩繼續搖頭解釋道,“之前我們的技術一直在提升,但最近兩個月已經停下來了。”

“我們的技術已經達到了瓶頸,再想透過改善材料佈局的方式進行提升很困難。”

“這次力場提升是因為螺旋磁場的作用,但磁場也開到了最大,製造出的強度是8.36。”

“短時間是不可能了……”

王浩說著猶豫了一下,還是解釋道,“如果再想有大的提升,就必須找到新的材料,或者有全新的理論突破。”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大的提升,確實不可能了。

好多次實驗已經證明,一階元素材料製造湮滅力場強度受限,他們暫時只能繼續使用高壓混合材料。

湮滅力場的繼續提升,就必須要有可替代的新材料。

徐老師想了想說道,“裝置方面,你們把需求列出來,我們會想辦法儘量爭取。”

他說完又問道,“王院士,新發現要公開嗎?”

王浩聽的一愣,“為什麼這麼說?”他倒是考慮過購買裝置可能遇到的問題,認為一階碳是個重要的談判籌碼。

其他就沒有這麼深入了。

至於公開……

一階碳不是才剛發現嗎?他覺得還要研究一段時間,才會去考慮公開新發現的問題。

徐老師輕咳了一聲。

作為科技部門的負責人,當然不能總是看重利益,但售賣一階鐵的感受確實很好。

他換了個問話方式,“王院士,你覺得一階碳的發現需要保密嗎?或者,一階碳需要對外禁售嗎?”

“那倒是不用。”

王浩搖頭道,“這應該不牽扯上次開會說的保密領域,我們的關鍵技術保密只有兩種。”

一種是F射線。

一種是湮滅力場技術。

一階碳材料和F射線發生技術無關,也不能用來製造高強度的湮滅力場,自然不用去保密。

反倒是公開的好處有很多。

因為碳的應用非常廣泛,會牽扯很多領域的科技研發,公開出去才能促進相關的研發並推動科技發展。

如果單純的去保密做研究,就必須要謹慎做研究,不能提供給其他任何科研機構。

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

到時候,平白投入大量經費不說,因為研發的規模受到限制,成果和應用自然也會嚴重受限。

……

一週後。

王浩回到了西海大學,去了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內已經忙成一團,他們定製的釐米級顆粒性材料運送過來,就準備開始新的反重力實驗。

他們所做的依舊是交流超導反重力實驗。

王浩最期待的是直流反重力,但直流反重力相對要複雜的多,FCW-031材料也不一定有作用,而且牽扯F射線的研究,盛海亮的級別就不夠了,必須廖建國的F射線團隊參與才可以。

現在只是驗證顆粒性材料的可行性,還是進行常規的反重力特性驗證。

實驗間裡非常的忙碌。

每個人都按照計劃方案,利用運送過來的顆粒性材料,來搭建底層的材料構建,裝置就是人工一點點製造出來的,而且對精度要求比較高,實驗準備要求還是非常高的。

經過幾天時間的準備,實驗裝置終於搭建好了。

接下來就是各部分的除錯,一切都順利聽過以後,就正式準備進行實驗了。

實驗工作全程是盛海亮負責。

王浩和何毅就是大方向把握一下,其他就是看著等結果了,他們一起站在資料監控室裡,不斷看著電腦上的資料。

很快。

實驗正式開始。

在盛海亮的指揮下,實驗有條不紊的推進,所有裝置都開啟以後,反重力場順利製造出來。

現在的技術已經很先進了。

當裝置上方製造出了反重力場,只需要間隔一秒鐘時間,反重力場的具體強度就會被測定並送到電腦上。

王浩和何毅一起看向螢幕,就看到了左上方的數字--

0.8968(10.32%)。

何毅深吸了一口氣,滿臉驚喜的喊道,“成功了!”

“原來只有0.9203,約等於7%,現在提升了將近3.3%,很大的提升了吧?”

王浩對結果並不意外,但提升的資料還是出乎意料,他思考著說道,“釐米級的顆粒性材料,就能提升3.3%,如果是毫米級……”

“十倍!”

何毅下意識的喊道。

“……額,那倒是不會。”王浩扯著嘴角做出否定,他覺得何毅是太激動了,思考已經不遵照科學原理。

何毅也意識到了,他搖頭道,“確實到不了十倍,但漲到20%還是有希望吧?”

“那肯定有。”

王浩道,“這種提升肯定會受到材料上限影響。我們只是利用更精細的佈局,來發揮出材料的作用,而不是研發出新技術。”

“但是,提升也會很大。”

“如果是微米級……短期確實不可能。”他說著還是搖了搖頭,微米級暫時也只能想想了。

即便沒有詳細去瞭解,他也知道精工技術沒有達到那種程度。

現在的資料已經出乎意料了。

“現在我們的想法得到了驗證,接下來有兩個工作。”

“第一,是找納微材料、精工製造的專家,討論一下製造毫米級,甚至更精細顆粒性材料的可能。”

王浩對何毅道,“第二就是直流反重力實驗,這個需要F射線實驗組配合,要到湮滅力場實驗基地去做。”

他說著都有些期待了。

FCW-031製造交流反重力場,釐米級顆粒性材料就能把7%強度提升到10%以上。

如果是毫米級,最低也超過20%。

那麼以一階鐵的超導材料製造出直流反重力場,只需要強度達到5%以上,再製造出毫米級的顆粒性材料,就足以頂替高壓混合材料製造F射線。

高壓混合材料,換成金屬材料……

那絕對會是F射線技術的巨大提升!

到時候,相關技術也可用於研發控制核聚變發生的容器,換句話說,也已經到了攻關可控核聚變的時機。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