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明英魂永垂不朽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北平府?”

“為何選在北平府呢?”

暖閣之中的文武大臣們全都愣了,只有朱棣以及姚廣孝的眸中閃過亮光。

看來,朱棣想要遷都的法子,早就開始有了,而且姚廣孝可能還知道!

“嗨,我方才不是說了?”朱松擺擺手道:“這南京城位於南方,而北平城則是北方。北平府曾經是四皇兄的封地,四皇兄在北平呆了多年,而且靖難又始於北平,於情於理,在北平府建造一座 ' 英魂紀念碑 ' 並無過錯吧?”

對於朱松所言,一眾朝臣們並未說話,只是下意識地將眸光投向了朱棣。

此刻的朱棣眉頭蹙起,右手食指伸出,一下一下地敲打著座椅扶手。

看得出來,朱棣也在琢磨,也在思考。

暖閣中再一次沉寂了下來,這次可比之前朱松提議建造 ' 英魂紀念碑 ' 的時候還要長。

過了足足兩刻鐘的時間,朱棣開口道:“依你!”

這兩個字出口,朱松和幾名武將們倒是沒啥表情,但是再看解縉、姚廣孝等人的臉上,全都出現了異色。

他們都是靠腦子吃飯的主兒,朱棣同意了此事,他們自然聯想到了遷都。

說實話,朱棣從北平帶過來的這幫文武大臣,以及那些一路南下的兵卒們,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他們的親眷好友都在北方,他們想要回去。

而朱棣呢?他的皇位畢竟是篡奪得他侄子朱允文的,屁 . 股底下的龍椅還帶著無盡鮮血的暖意,整個皇宮痘充斥著之前不美好的回憶。

其實朱棣是最想回到北平府的,他甚至都琢磨好了,安排工部的人,開始在北平府仿造南京的皇宮,再建一座輝煌的宮殿!

等到北平府的皇宮建成,朱棣便會遷都!

“真的,那可真是太好了!”朱松臉上露出了歡心的笑容,“那麼接下來咱們就是討論一下,這紀念碑應該如何建造,選材如何,外形如何,當有何字!”

“這好說,既然是紀念碑,上頭自然要寫上一些英魂事蹟,最好再讓解大人他們撰寫一些悼念的詞文,怎麼樣?”金忠這五大三粗的傢伙,倒是介面挺快的。

“撰寫悼念的詞文是應該,但是對於一些英魂的事蹟,我看便不必了吧!”

姚廣孝摸了摸光溜溜的腦袋,道:“首先,我大明自從洪武爺起兵伐元至今,不知道有多少兵將們英勇就義,這些兵將們的事蹟或許在兵部有記載,但是如何甄選出來呢?如果全都謄上去的話,那得建多大一座碑啊?”

“也對,是末將考慮不周。”金忠愣了一下,旋即苦笑了起來。

這傢伙是真忘了,那麼多的英烈事蹟,怎麼謄寫在碑上?那不是扯淡嗎?

“松弟,這問題既然是你提出來的,那你也別在一邊躲悠閒。”瞧見朱松提出了問題之後,就藏在後頭悠哉悠哉地喝著水,朱棣臉上閃過一絲笑意。

“啊?”剛剛塞嘴裡一枚點心的朱松,愣了一下,隨後道:“四皇兄,我可沒躲悠閒,臣弟這不是在聽著諸位大人們的意見嗎?”

“別打馬虎眼。”朱棣瞪了朱松一眼,道:“你小子自己都說,為了 ' 英魂紀念碑 ' 之事你琢磨了挺長的時間,你心裡頭會沒個譜兒?”

“嘿嘿,還是被你給瞧出來了。”朱松嘿嘿笑了起來,也不裝了。

迅速嚼了兩下嘴裡的點心,朱松這才侃侃說道:“四皇兄,臣弟聽聞,在山 . 西承宣布政使司的臨汾市境有一縣,名叫浮山縣……”

“你先等會!”朱棣突然打斷了朱松,道:“鄭和,去給解卿準備筆墨紙硯,可不能讓松弟白費口舌,將這些東西全都得記下來。”

“呃……”朱松愣了一下,道:“四皇兄,不至於吧?咱們就是先商議一下,等一切都確認之後再整理出來,不就成了?”

“哎,至於,相當至於!”朱棣擺擺手,道:“真還不知道你小子,回頭朕若是再找你商議此事的話,你鐵定又要左推右搡地不想提及。”

“得,臣弟怕了你了。”朱松一聽,還真是這麼回事,今天來上這麼一出,也不過是心血來潮,再讓他搞這麼大一票,他還真不想幹了。

沒過多長的時間,鄭和就為解縉準備好了筆墨紙硯,而且還是一大沓的宣紙,看樣子準備得還挺充分呢!

“行了,你繼續吧,這次朕不打斷你了。”朱棣擺擺手,示意朱松可以繼續了。

“哎,我這口也幹吶!”朱松有些無奈地嘆了口氣,道:“浮山縣位於山 . 西境西南部,地處太嶽山南麓,那太嶽山盛產的花崗石乃是質地最為堅硬的,而且那些花崗石能夠久經風吹日曬,能夠長久留存!”

說到這裡,朱松端起茶盞來喝了一口,繼續說道:“而產自大理的漢白玉,亦是以堅硬著稱。咱們可以聚集能工巧匠們,採用堆砌的形式建造 ' 英魂紀念碑 ' 。完全由花崗石與漢白玉堆砌,有了這兩種石材,完全能夠長存拜年,千年甚至是萬年。”

“你這提的難度有點大啊!”朱棣摸了摸下巴,對於這個浮山縣他還是曉得的,只是那太嶽山的石材可不好採集,而且從朱松方才所說的話來看,拿採用的石材可不在少數,“到時候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啊?”

“這一點倒是用不著擔心。”朱松笑了起來,“四皇兄,你忘了咱們從安南帶回來多少的金銀?還有咱們在平倭、朝鮮甚至是安南之地的奴隸,這些傢伙們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嗎?”

好嘛,朱松這傢伙是真狠吶,打算直接從這幾個地方調人了。

不過想想也是,反正這些地方全都成了大明的地界兒,原本倭國、朝 . 鮮以及安南的百姓們,不全都成了大明的奴隸嗎?亡國奴,還有什麼權利可言?

再說了,現在這三個地方的百姓們可全都是由大明朝庭在養活,讓他們幹點活,來換取生活所需品,甚至幹得好了,還有可能賞賜他們一點金銀,他們又有什麼不樂意的呢?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啪!”地一聲脆響,卻是姚廣孝拍了個巴掌:“和尚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你沒想到的事多了!”朱棣笑看了姚廣孝一眼,道:“朕猜,這小子對於 ' 英魂紀念碑 ' 肯定有個全盤的打算,你小子就別藏著掖著了,趕緊說!”

“行行行,別催臣弟啊!”朱棣頓時討饒,“這英魂紀念碑啊,應該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呈方形,共分為分臺座、須彌座和碑身三部分。其中臺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杆,四面均有臺階,下層座為海棠形,上層座呈方形。臺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上層小須彌座四周鐫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

九個花環。”

“這建臺座、須彌座以及碑身還能理解,可是這小須彌座上的九個花環是怎麼回事?又有什麼意義?”姚廣孝是個佛祖心頭座,酒肉穿腸肚的和尚,作為一個宗教人士,他實在是不明白,這九個花環是啥意思。

而姚廣孝的問題,也恰恰是暖閣之中眾人想要知道的。

朱松瞥了姚廣孝一眼,道:“這九個花環除了漂亮,最重要的時候它們象徵著品質高貴、純潔,表示我大明的百姓們對大明英魂們的永遠懷念與敬仰。”

“你要這麼說的話,和尚我倒是理解了。”姚廣孝瞭解地點點頭,“還有呢?”

朱松想了想,繼續說道:“咱們大明自洪武爺至今,歷經兩任皇帝,洪武爺起兵伐元,乃是我大明朝的開國皇帝,身居開國之功。而四皇兄呢?撥亂反正,又為我大明開疆拓土,建了萬世功勳!本王以為,當在 ' 英魂紀念碑 ' 的大碑座上,鑲嵌四塊漢白玉的大浮雕,浮雕上就雕上洪武爺與四皇兄的文武身雕像!”

對於朱松選擇性地,將處於大明皇帝中尷尬地位的建文帝朱允炆給忽略掉,暖閣之中的諸位文武大臣們,全都沒在意。

畢竟當今萬歲爺就矗在那,他們可不敢吐半個不字,沒看曾經的硬石頭魏國公徐暉祖都沒說啥?他們可不敢去碰觸那個不該談論的話題。

“文武身雕像?”別人不敢說話,朱棣可不管那些,反而對朱松的話很感興趣。

“哦,其實就是四皇兄你與父皇,身著黃袍的雕像,以及手握兵器、身騎戰馬、披盔戴甲的雕像。”朱松很快解釋道:“這文武身,是臣弟自己造的詞。”

朱松這麼一解釋,暖閣當中的文武大臣們,看向朱松的眼神變了。

嘿,這傢伙竟然也知道拍馬屁了,為啥?

在 ' 英魂紀念碑 ' ,雕琢上洪武爺與當今萬歲爺的所謂 ' 文武身雕像 ' ,雖說僅僅是在碑座上,但也擺明了是在給這兩位大明的皇帝陛下搞個人崇拜!

廢話,這紀念碑就建在午門之外,天下的百姓們,只要來到南京城或者去到北平城的話,就能見到 ' 英魂紀念碑 ' ,也就是說,能夠瞻仰到大明兩位皇帝陛下的雕像,感受到兩位陛下的丰姿!

這樣,不就是在無形之中加深了百姓心中對於兩位皇帝陛下的印象,再加上能夠與大明的英魂並列,這種崇拜感自然而然地也就在加深了!

朱棣臉上多少出現了呆愣之色,這松弟的鬼點子還真是夠多的啊!

“呼……”出了口氣,朱棣稍稍平復了一下心情,問道:“你這光說碑座了,上頭的碑寫什麼?總不能就讓它光禿禿地吧?”

“怎麼會讓石碑光禿禿地呢?”朱松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潤了潤嗓子,道:“按照臣弟的設計,石碑的碑身是一塊長約五丈、寬一丈、厚四尺的大石。碑身正面需要四皇兄題詞,背面也得由四皇兄來起草一篇碑文。”

“題詞?碑文?”朱棣撓了撓額頭,“這詞與碑文,為何非要朕親自來提?”

“當然!”朱松理所當然地點頭,道:“四皇兄,你可是咱們大明朝的帝王,而且 ' 英魂紀念碑 ' 是你在位的時候所建造的。之所以要你題詞,是因為這些英魂們都是被你親自封的,這也顯示了咱們大明皇帝的威嚴,大明朝庭的威嚴!”

瞧瞧,人家連拍馬屁都拍得這麼有水平,這麼理直氣壯,恐怕就算是搜遍整個大明,也是沒誰了。

果然,朱松話音落地之後,朱棣的臉上就出現了淡淡的笑容,顯然對於朱松這個答案是很滿意的。

不過自家知道自家事,若是單論書法的話,他是不能夠跟解縉、楊榮、楊士奇他們相提並論的,但是朱棣的字間帶著股子鋒銳以及威勢,外人是絕對模仿不來的,也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吧。

“題什麼詞?”朱棣興致勃勃地問道,“那麼大的石碑,總不能雕滿了吧?”

“不能,怎麼可能雕滿啊?”朱松連忙搖頭,道:“在石碑的正面,只需要提八個字 ' 大明英魂永垂不朽 ' !而背面就有點長了:四年以來,在靖難之役中犧牲的大明英魂們永垂不朽;四十年以來,在大明建國與崛起中犧牲的大明英魂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上古年間,從那時起,為了華夏一統,而在歷次戰爭中犧牲的英魂們永垂不朽!”

朱松所草擬的碑文很好理解,“四年以來”是指靖難之役;“四十年以來”是指自洪武也起兵伐元至今;而追溯到上古年間,這裡用到了華夏,自然就包括了華夏自有史以來,所有戰爭中犧牲的華夏人,都是英魂!

這樣一來,也沒誰會說大明自私了吧?後頭可是囊括了華夏自有史以來,所有因戰爭而犧牲的人,甭管是輸是贏,甭管是英豪還是奸雄,都是英魂!

對於朱松這後面一段話,眾人消化了很長的時間,畢竟有許多東西還需要琢磨細節。

“松弟,你考慮地很周到。”朱棣開口了,“這也是告訴天下的百姓們,咱們大明不曾忘了華夏,不曾忘了我華夏的祖先!”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