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章】 中國潛力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ps:這幾天很忙,最近章節寫的也很累,速度快不起來,請諸位瞭解。最近書評區有些爭論很激烈,希望這一章能夠回答某些疑惑。

中美有關海軍軍備採購的談判陷入了僵局。誰都沒想到,起初認為最不會出現問題的噸位卻把事情卡得死死地。在拆解其他軍艦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如果能保留4艘列剋星敦級戰巡用於對外出售,對美國當然是多面討好。一則可以保留大量的工作機會,這是勞工階層所期待的;二則可以透過建造獲取美國急需的戰巡建造經驗,中國海軍當了美國海軍的試驗品;三則可以為工商界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怎麼看都是極為有利可圖的事情,而中國人既有願望,又有支付能力,更為美國人所欣賞。可是,更為重要的日美談判卻卡在了日本必須擁有對華艦隊主力艦噸位2倍這條上,在日本已接受10:6的前提下,海軍部認為可以答應日本人這條,白宮認為也可以,但夏海燕來了以後,卻從工商界傳出了反對的聲音。

本來中日海軍比例和美國工商界半毛錢關係也沒有,但北方集團介入以後,情況就發生了重大變故。學術基金設立後,夏海燕馬不停蹄地拜訪了各大財團,初步達成了接近10億美元的採購計劃,但有個前提條件,必須讓各大財團對白宮施加壓力,務必透過對華4艘軍艦的軍售和有關海軍噸位份額。中國人的理由當然是充分而合理的,北方集團之所以有這麼大規模的採購規模與銷售市場。無非是國家信用提供的特殊待遇。用某些美國政治觀察家的觀點來說,北方集團是由中國政府支援,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代替政府履行經濟、金融、產業政策的特殊“國策財團”,是一個“與國家政權高度共生”的企業——控制這個企業命脈的核心人員。同時也是控制中國的關鍵人物,說得再直接一點,“控制、經營國家政權”儼然也是這個財團“業務範圍”的一部分。中國社會制度,當然是資本主義的,但更是一種國家集權的資本主義,以北方集團為例,“它將政權、軍權、財權、工業生產力、科技創新力與文化影響力全面融合在了一起”,是“中國特色的寡頭政治”。是中國近代政治集團繼湘系、淮系、北洋系之後的“最新發展和最高境界”。

在自由派經濟學家和知識分子眼中,這當然是深惡痛絕的“獨裁惡政”,但在美國財團眼中,卻是他們心馳神往的理想境界。夏海燕一提出來,各財團掌門人都是拍著胸脯答應,將“極力促成這一要求成為現實”。

財團的聲音先是讓海軍部頭疼不已,後來白宮也不勝其煩,哈定總統迫於方方面面的暗流。不得不召開了溝通會。

“先生們,中國人給我們出了一個難題,他們要4艘戰巡,同時。他們還不肯放棄國內已下水和建造的幾艘小噸位主力艦,為此他們要求獲得與法國、義大利一樣的主力艦配額。”哈定總統敲著桌子。“本來這件事沒有中國人說話的份,但現在國內各個方面都提出了勸告與要求。某些趾高氣揚的‘大人物’還直接發來電報,要求我們重新考慮中國人的要求……”

休斯國務卿點頭道:“不錯。中國人已透過正式渠道提出這項要求了,就軍艦合同購買本身,雙方不存在原則分歧。現在的阻力就在於配額上面,為了壓迫日本在其他方面讓步,我們已原則上答應了日本人對華擁有2倍優勢的條件——答應了日本人的要求,就不能滿足中國人的要求,答應了中國人的要求,就無法滿足日本人的條件。當然,還有一種選擇,就是讓中國人獲得1.75的比例,日本人獲得3.5的比例,這樣中日的條件都符合了。”…,

“最後一種絕不是我們的選擇。”海軍部長立刻斬釘截鐵地拒絕了。

自然,還有一種選擇,即中國放棄、中止國內正在建造的小噸位主力艦,但這個要求肯定會被斷然拒絕——那樣的話,在美國交付戰巡之前,中國就沒有可用的一線戰艦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先生們,伱們要考慮我的難處。”哈定的臉色有點兒遲疑,但還是說了出來,“之所以要慎重考慮中國人的要求。絕不是我害怕中國人或者某些‘大人物’的威脅,而是關係到我們的利益……聽說,各大財團已與中國達成了接近10億美元的合同,可以創造上百萬個就業崗位,這對緩解戰後美國經濟過剩有很大好處……”

“這些中國佬究竟從哪裡弄來這麼多錢?”休斯感慨地說道,“按照我們某些經濟學家的觀點,在德國資產大採購後,中國人應該已‘用光了他們身上可供投資的最後一個銅板’,但現在看來,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對中國的經濟潛力,不僅白宮好奇,各國政界、金融界都十分關注,本來各大美國財團不對本次中國採購抱有太大希望。但北方集團2000萬美元的學術基金和4艘戰巡的需求一提出來,各家馬上知道自己遠遠低估了中國人的潛力。中國人從英法買了幾十億的東西,現在隱隱約約又說了10億美元的採購清單。對一直為戰後市場萎縮而憂心忡忡的美國工商界而言,不啻於一針強心針。

北方集團的聲音其實就是中國政府不方便直接說出來的聲音,對夏海燕提出的噸位要求,各財團當然都是聽明白了的——這是這筆大單子的前提條件,他們也相信中國人不會開空頭支票。令人好奇地是,4艘軍艦,再加上10億美元的採購額,中國人是怎麼樣做到的?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是公開的,所有國債的銷售、結轉也可以查到記錄,中國政府雖然擁有巨大的流動性,但資產負債表卻非常難看的,主權債務(對內、對外總和是政府財政收入的好幾倍),遠遠顛覆傳統經濟觀念,如果是西方國家發生這種事情,貨幣估計早就雪崩似地貶值了,也確實有金融財團押注華元貶值,光是美國國內的某些猶太金融集團就悄悄投入了幾億美元的資金,希望能做空中國。

但是,華元的幣值不僅沒有因為重壓而降低,甚至在中國提出德國資產購買計劃後還升值了7%,這從各個公開的渠道來研究都是解釋不通的。這個問題,美國人看不懂,英法同樣看不懂,就連中國政府高層,也有很多人看不懂。中國到底有多少潛力?

能回答這個問題的,除“國策集團”北方集團外,沒有人能夠說明白,但即便在北方集團內部,透過層層疊疊的股權稀釋與架構整合,各產業中心、各事業部、各子公司早就形成了密如蛛網的體系,一般人根本難以得知全域性,而上市股份流通與保留股份的交叉持股,再加上各類期權、優先股、可轉債、一攬子股權掛鉤票據等金融衍生產品的運作,其內部體系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北方集團的潛力遠比賬目上或者證券交易所公佈的要大得多,因為,北方集團作為上市機構,很多資料是透明的,多少還可以憑藉這些公開發表的資料進行順藤摸瓜,但遼陽控股作為北方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卻是一個不公開的公司,甚至根本就是一個黑洞,所有北方系高層都清楚,公開的賬目走北方集團、私密的賬目走遼陽控股,夏老闆身上,有著太多太多的秘密了。…,

遼陽控股在德國馬克貸款上當然是大大佔了便宜的,前後十幾年功夫,一共弄回來的貸款差不多有10幾億華元之多,中間歷年以產品形式支付的利息和本金加起來還不到2億,到馬克變成一地兒廢紙的時候,遼陽控股光這一項就發了近10億的財。但更重要的是,憑藉這批投入,北方集團啟動了從遼陽擴散至全國的工業化程序,20年發展獲得的豐厚回報足以再造兩個集團。

這僅僅是北方集團在一般性行業獲得的經營利潤,在創新型行業,北方集團透過技術、專利、許可證等方式獲得的收益亦尤為可觀,光是西班牙流感特效藥一節,就賺得盆滿缽滿。更讓人恐懼的是在資本運作與投機領域,如果說日俄戰爭時期的物資炒賣與1911橡皮股票風波中的運作還是小打小鬧的話,到1914年中日金融生死戰、倫敦期貨市場則遼陽控股完全是控場主力了。這些秘密戰線的收益,當然不會納入北方集團的損益表。

有入自然有出,遼陽控股在包括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支出、騰龍社(包括後來的國安系統)等方面都有大筆金錢投入,相反,耗資更為巨大的1914年中日之戰和中俄北方之戰因為已屬於國戰範疇,所有開支都是由國家財政支出的,北方集團無非提供了一個過手的渠道——第二財政部的效應正是源出於此。

到1922年年底,遼陽控股淨資產超過百億華元,核心是北方集團內外(比如人民銀行就不屬於北方集團)的股權投資,另外還擁有30幾個億的流動資產。(未完待續。。)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