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麗人會反抗?並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說起發展科技的事情,在這兩年的時間朱啟南征北戰,而且一直留在應天府,都沒有回去遼東。

但遼東那邊自然也有人在那邊守著,起碼科學院的那些科學家們,這時候都在那邊按照朱啟提供的圖紙進行科學研究。

最主要的就是化學和物理,還有數學這三門學科了。

原先第1批的工匠,在知識儲備上面已經屬於大明頂尖的人才了。

甚至於那些自認為飽讀詩書的讀書人,在他們的面前,專業知識都是不如他們的。

看上去,反倒是那些飽讀四書五經的人更像是文盲,畢竟在朱啟的認知和衡量的概念裡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些原先的工匠們,才是對自然科學掌握最多的科學家。

在完成了新式鋼鐵,以及新式的燧發槍,膛線炮,這些大殺器的發明之後。

又進行了地雷的發明,可以說這兩年這些工匠們是功不可沒的。

朱啟也很想研究一些烈性的炸藥,比如說TNT或者硝化甘油之類的東西。

但無論是TNT還是硝化甘油製造起來的話,難度都挺高的,而且成本也很大。

最關鍵的是朱啟並不知道其中詳細的過程,他只是在一些公眾號上看過,但這種東西普通的老百姓,又怎麼可能接觸得到呢?

所以朱啟也沒有辦法,憑藉著自己的記憶外掛,直接把這些化學炸藥給重複出來。

而那些工匠們,自然也沒有到直接跳過那麼多的化學和物理的前置科技,直接進行炸藥研究的地步。

只能說把這一方面設為一個研究的方向,讓那些工匠們自己嘗試,能否製造出有別於黑火藥之外的炸藥。

當然了,有關於炸藥研究的話,一些必要的措施還是要制定的。

比如說堅決避免高溫,以及不能在狹小封閉的空間做實驗,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提前說明的注意事項。

而朱啟在安全性方面做得一直都是非常到位的,畢竟這些工匠都是大明寶貴的人才呀。

他們如果因為炸藥實驗折損在這裡的話,任何一個人的死亡,對於大名來說都是不可承受的損失。

而除了這些工匠,朱啟也有意地讓一些讀書人進入到他們的研究所之中,讓這些工匠們來帶領著研究所裡新來的讀書人一起進行研究。

有句話說得好,聰明的人不一定讀書好,但讀書好的人多半很聰明。

尤其是這些學者四書五經能夠考進國子監的這些學生們。

一個個的腦袋瓜子肯定都沒有太大問題的,四書五經別看他是純文科的內容,但真想要考得好的話也不是那麼簡單。

智商也是要有的,更何況他們數學學的也都是不錯的,而這些數學學得好的人,邏輯思維更是沒有半點問題。

成績好不能代表什麼,但起碼有一點,那就是他的腦袋瓜子肯定比一般人要聰明一點。

你不聰明的人,想成績好真的是太難太難了。

所以朱啟把這些聰明人吸納進研究所,也是希望他們能夠接觸到工匠們,掌握的那些自然科學之後,能為成為年輕一輩的科學家。

繼續這些工匠們的接力棒,當然也只是這樣的一個想法。

至於說後面能走到哪一步只能看事態的慢慢發展了。

不過從目前來看的話,起碼這些新一代科學家的培養計劃還是非常順利的。

而伴隨著新式學堂建立起來,教育學的學生越來越多,朱啟也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主要新式學堂的教育方法永遠存在著,只要大明能夠繼續保持,現在對於自然科學的接納態度。

而不是像歷史上那樣,對那些迂腐的讀書人把握住話語權,把這些自然科學都歸類於奇淫巧技就足夠了。

慢慢的用這些形式科學的科目,來取代四書五經,往後培養的那些讀書人都是對於國家發展有利的人才了。

畢竟一個國家想要強大,依靠的絕對不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政治家們,依靠的恰恰是這些腦袋瓜子裡天馬行空的科學家。

當然也不是說這些讀四書五經的人就不好,起碼他們中有些人的才能也是非常令人欽佩的,就比如說劉伯溫。

而說到劉伯溫的話,朱啟最近也有一點頭疼的事。

那就是劉伯溫就算再怎麼強撐著,但畢竟敵不過衰老這個天然的敵人呀。

兩年沒見,再次見到劉伯溫的時候,都已經白髮蒼蒼了。

滿臉皺紋,看上去老了很多的樣子。

一問才知道去年自己帶著兵馬去攻打北元的時候,劉伯溫在應天府生了一場大病。

也幸虧靠著遼王朱啟製造出來的抗生素,才能夠撿回了一條命。

不過這抗生素能救得了一回,可不一定能救得了第2回了。

如果因為年老或者感染,引發器官衰竭等等這些自身嚴重的病症的話,那就不是抗生素能夠解決的問題了。

而看著劉伯溫如此衰弱的模樣,朱啟實在是擔心下一場大病,直接把劉伯溫給帶走也說不定。

但劉伯溫現在年紀也實在是老大不小了,六十來歲的年紀。

在大明來說這個年紀已經算是老壽星了。

再加上劉伯溫年輕的時候,跟著朱元章打拼天下,雖說沒有受過什麼傷,但每天經歷都非常的緊張,而且在開國立朝的時候,每天都是超負荷的工作。

如此下來之後,想要讓身體保持年輕自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

朱啟也抽空去看過劉伯溫,但劉伯溫自己對此倒是並不在意,總是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上天註定的,而且自己現在雖然剛剛經過一場大病,但並沒有死啊。

身體也在恢復之中,讓遼王殿下不用多擔心了。

劉伯溫都這麼說了,朱啟還能說什麼呢?

而劉伯溫也對於未來遼王朱啟的計劃非常的感興趣,再仔細詢問了一番之後。

才知道遼王朱啟接下來的打算,就是要在草原上開設學堂,然後將那些遊牧的牧民們,儘量在一些固定的地點讓他們定居下來。

孩子們送去上學,而他們自己也能夠有所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在草原上建造一些基礎的基建工程,比如說道路之類的東西。

而劉伯溫聽到這裡的時候也是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那就是草原上並不適合種植,也沒有非常好的條件,能夠讓那麼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城鎮,如果強行如此推廣的話,恐怕會浪費人力物力的。

朱啟早就已經知道這一點了,起碼他提出這個政策的時候,很多的朝臣們也都是這樣想的。

而朱啟要發展草原,自然是有他的用意所在,首先第1點,草原其實並不如大家所想的那樣,如此的缺水,尤其是漠南地區。

漠北可能沙漠挺多的,而漠南地區的話,途經的水源其實是非常豐富的。

而之所以不適宜種植農作物,主要還是因為氣候的原因,並非是因為土地的原因。

不過如果找到合適種植的農作物的話,在北方的草原上還是很適合種植農業的。

要知道現代中國的北方草原上,可是有著僅次於黑龍江的東北大草原的集體農田。

而他們機械化的農田種植出來的玉米等作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糧倉。

而現在的內蒙古農莊,更是有著中國糧倉之稱。

所以向人們心中所想,草原上只適合放牧,壓根不適合種植,這種事情根本就是放屁。

所以朱啟要幹的事情,就是把玉米這種萬能的作物引入到草原上。

然後進行耕種,將那些遊牧為主的民族,給轉化為農耕民族,就像現在一樣,只要他們能夠安安穩穩的在本地開始種田。

其餘不適合種植的則繼續放牧,然後在草原上建立起各大城市,用道路連接起來。

相信大明對於草原的控制力,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建造幾個碉堡可以比得上的。

畢竟還是那一句話,與其用武器來威懾,別人不如讓別人能夠安居樂業,能夠吃飽喝足。

這才是真正的讓老百姓臣服的手段呀。

而朱啟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所以才建議要建造城市,開墾荒地種植玉米的。

只有讓草原上的老百姓們富足起來,這些老百姓,才不會跟著他們原先的部落酋長一起造反,而大明也能夠徹底繼承北元在草原上的遺產。

等到這個時候,那些北元上的王公貴族們,已經壓根就不是大明所需要考慮的了。

他們這些個人的力量,已經沒有任何蹦達的空間了,但凡一個敢出來蹦噠,大明隨手捏死老百姓都拍手稱快,你信不信?

朱啟這樣一番解釋之後,把虛弱的劉伯溫都給聽傻了。

他還是頭一次聽到這種理論,雖然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經知道咱們遼王殿下是非常擅長改善民生的。

但當聽到遼王殿下所說,要用玉米在草原上進行大規模的種植。

提高草原上的那些牧民們的收入,還要建造各種各樣的城市,用道路和內地進行連線。

讓內地的豐富多彩的物資,也能夠直接進入到草原最深處進行售賣。

而不單單只是在邊境設立貿易戰的時候,劉伯溫也是長嘆了一口氣。

在他的眼前彷佛已經出現了一副漢人和元人在草原上和睦相處的珍貴的景象了,而這時劉伯溫曾經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啊。

但如果遼王殿下的謀劃真的能夠完成的話,這可是近在遲尺就能發生的事情。

而一旦這樣的事情塵埃落定發生的話,大明將會無可爭議的擁有北元全部的草原領土。

而這北方最大的遊牧威脅,從此以後再也不是大民的威脅了。

反倒將成為大明不可或缺的糧倉,畢竟草原的平坦程度是個人都能夠知道,如此平坦的地方,能種植的土地自是不用多說。

朱啟在這裡和劉伯溫說的滔滔不絕的,但其實他在朝堂上,對於這些問題,並不想去過多的回答。

也只是和朱元章解釋過,之所以和劉伯伯說的這麼多,一方面原因是他和劉伯溫的交情已經非常的親密了。

而另外一方面的原因,自然也是因為他每天在朝堂上聽著那些質疑自己的聲音。

每天都有,心裡面多少還是有點委屈的,這時候和劉伯溫說起,自然也都有為自己解釋的意思。

當然這一點可能朱啟自己都沒有想過的,只是跟劉伯溫這麼說完之後,他的心裡面也好受了不少。

而劉伯溫聽完之後自然是大受震撼,也是鼓勵朱啟,要按照自己心中所想的目標繼續前進。

這些心靈雞湯的話,聽起來還挺受用的,而朱啟從劉伯溫那邊出來之後,也是心情大好松了一口氣,果然像這樣,和好朋友之間說說心裡話還是很有必要的呀。

而劉伯溫等到遼王殿下離開之後,才拖著病重的身體又坐了起來。

他的兒子看到老父親都已經大病初愈,如此虛弱卻還要坐起來。

趕忙過去攙扶,而劉伯溫也不多說什麼讓兒子拿來筆墨。

隨後拿出了一本正在寫的書,這本書不是別的內容,就是專門記錄遼王殿下的言行舉止,也就是說,這是劉伯溫特意為遼王寫的一本傳記。

而這本傳記其實寫了也已經有三四年的時間了,有點時間就抽空來寫一寫。

之所以要寫這個,是因為劉伯溫覺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已經幫不到遼王殿下了。

更何況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也不適合奔波。

但在生命的最後時光總得留下些東西,而幫遼王殿下寫一部傳記,就是自己能想到的,給大明最好的貢獻了。

因為咱們遼王殿下受到的誤解實在是太多了,世人雖然稱讚遼王殿下,但卻並不知道遼王殿下心中真正所想。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展現出一個真正的遼王殿下,同時也讓那些詆譭王殿下的人,看看咱們的殿下是多麼的低調,多麼的有能力有才華。

明明可以躺平,卻偏偏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奮鬥努力。

這可不就是咱們儒家,一直所提倡的天下大同,以民為先的想法嗎?

咱們遼王殿下才是真正的儒學大成者呀。

如此想著劉伯溫,手底下的筆墨動得更快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藍白的天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