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殘酷無情的現實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京漢鐵路於光緒二十六年建成通車,產生了不同凡響,償到了甜點,清政府同意繼續籌建粵漢鐵路。

由於京漢鐵路投資建設的大部分巨資,是盛宣懷在光緒二十一年跟英方合作,由匯豐銀行貸款借支的,利息五釐,分五十年還清。

可到了光緒二十六年,恰好趕上庚子賠款那年,清朝政府不但國庫空空如也,其國家信譽在國內外是岌岌可危,加上東南互保的影響,國內外招募商股,投資參加者廖廖。

這時,英方政府提出由他全資籌建粵漢鐵路,五年建成,鐵路永久所有權歸英方,五十年折舊,稅後利潤與清政府平分的方案。

當時,朝中重臣像李鴻章,張之洞等主張主權完整的洋務派,堅決反對這種方案,認為鐵路所有權不能歸於洋人。

有人也提出為安全起見,粵漢鐵路不能再繼續跟英方匯豐合作,防止一家獨大,今後失去控制云云。

除了匯豐銀行,參加競標的有花旗銀行,正金銀行,東方匯理銀行,麥加利銀行。

實際,他們的背後站隊的是英美日法德五國政府。

新興帝國主義之美方,他們希望從英方手裡奪得這條鐵路的執行權,他們玩了個花招,提出了不要永久所有權,只要五十年經營所有權的方案。

條件挺誘人的。

最終,盛宣懷選擇了跟花旗銀行合作。

就這樣,清政府與花旗銀行的大股東,美籍財團-合興公司簽訂《粵漢鐵路開發合同》

本合同的條款比較新穎,是用五十年的經營權,換取粵漢鐵路的全部投資。

注意,五十年的經營所有權,而不是永久所有權。

即合興公司在五年內投資築成粵漢鐵路,然後取得五十年的鐵路運輸經營所有權。

這期間築路權和經營權不能轉讓給第三國。

五十年到期,經營所有權歸還給大清國政府。

瑪的,有誰知道這五十年間,會發生什麼樣的變遷!

就這樣,從光緒二十六年開始,美籍合興公司控制了粵漢鐵路的築路權。

而美籍合興公司是美對外投資財團,是由美國內許多議員,黨派,鋼鐵石油財團組成,背景強大,可以左右政府決策。

合興公司也是花旗銀行的大股東之一。

但是,三年過去了,到了光緒二十九年,合興公司只建成了廣州黃沙至郭塘間約十八公里的鐵路線,三水段約三十公裡,只建設了路基,枕木以及鐵軌還沒鋪設。

其他各段只完成了勘探,規劃,沒有動工。

究其原因,是因為合興公司發現,粵漢鐵路的投資造價是京漢鐵路造價的數倍。

不光是投資大,工程難度也大,有一半線路都很得鑿山填坑架橋過來,跟華北平原上築路,根本沒法比。

合興公司的經濟師們,他們擔心如此投資下去,五十年的經營難以收回成本,也就是說,投入產出不成比例。

鐵路本身是長線投資,建成初期那幾年都很承擔經營虧損,還有其實不可預見的風險,例如戰爭風險,政權更迭。

一句話,資本家從不做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為此,他們萌生出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沒有明說。

光緒三十年,合興公司私自將粵漢鐵路經營股權的三分之二,轉賣給了比利時的萬國東方公司。

他們擅自決定粵漢路南段,即粵省境內由合興公司自己修築,而北段,即湘、鄂境內則由萬國公司主導修築。

而萬國東方公司是家跨國公司,總部設在上海,由比列時發起,由法、日、德、荷蘭等國財團或銀行入股,在華主要投資鐵路,有軌電車等交通業。

所以說,萬國東方公司背景複雜,他們願意賠本賺吆喝,跟他們的國內戰略有關,本身有其居心叵測之目的。

誰都心裡明白,鐵路大動脈不僅僅是搞活經濟,其軍事用途在戰時意義更大。

粵、湘、鄂三省的有識之士,鄉紳,民族實業家等獲悉這個訊息,非常憤怒,要求廢除原訂合同,收回路權自辦。

五十年之久,誰知道這中間會發生什麼變故?

此時,盛宣懷因為丁憂,早已辭去工部左侍郎之職,丁憂結束之後,他全心於通商銀行和輪船招商局的經營,無心關注此事。

張之洞奉旨督辦粵漢鐵路,他是個民族主義者,主張將路權贖回,決定走粵、湘、鄂各省“各籌各款,各修各路”。

由大清國各省民間自籌為主,同時,向洋人借貸的方式,建設粵漢鐵路,仍然是走官督民辦之路。

可合興公司雖說違反合同條款,自感理虧,可要他出讓路權,東方萬國公司也不同意啊。

張之洞從維護鐵路主權出發,“但期公司歸我,浮價不必計較”,決定跟美方合興公司談判。

他主張得到粵、湘、鄂官僚衙門和商民的支援,堅決要求收回路權。

張之洞委託大清國駐美公使梁誠先生出面與合興公司談判,雙方再簽訂贖路合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合興公司把在建的粵廣水鐵路段,以及粵漢鐵路勘探,設計等成果,高額索要。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談判,最終,大清國以六百八十萬美元,約等於一千萬兩白銀的高昂代價,將粵漢鐵路的築路權和經營權,從美方手上贖回。

是年,清政府對於全國鐵路建設,專門下旨明確:

“鐵路為國家要政,粵漢鐵路收回自辦,商民籌款興築,官為保護。”

於是,三省紳商均成立粵漢鐵路有限公司,並決定各省自定辦法,籌修本省境內一段。

粵省初定為商辦為主,鄂省定為官辦為主,而湘省折中,定為官督商辦。

大機率基調,還是官督民辦。

陳天華很清楚,眼下大清國國庫空虛,民商資金沒有這種大的實力,誰都沒有將築建這條鐵路的困難,估計充分,都是僅憑一腔熱血。

現實中,光憑滿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上,粵漢鐵路一直到1936年才全線通車,而在這三十餘年的變遷中,期間因為籌建資金沒法到位,修築工程浩大,困難多等因素,被迫中斷建設。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