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社會改革第三步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外城的正式竣工,讓人皇鼎誕生了第一個六級科技——建築。

六級科技直接增加了二十萬點繁榮度,比五級科技時又翻一番。

如此一來,陳遠距離突破務實重禁制又進了一大步。

華夏十五年十月底,陳天部開始了私有化改革。

既分田到戶的私有化改革。

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

原始公有制弊端逐漸顯露。

在陳天部這種凝聚力較強,社會生產力發展較為先進的部族,也誕生了靠吃大鍋飯混日子的懶散族人。

因為有這種族人的存在,其他人的工作積極性也受到了影響。

幹多幹少都一樣,憑什麼我出工出力他來無償享受。

這種情緒一旦蔓延是非常影響工作效率的。

西部各族其實華夏十二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逐步實施分田到戶的政策了。

陳天部是耕者有其田,均分公有土地。

而其他部族的均分,則並沒有包括奴隸階級。

隨著時間發展,西部五族發現,姜成部的生產效率的確提升了很多。

於是紛紛開始效仿姜成部,對難民實施奴隸制剝削統治。

而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普通族人也因為各種原因淪為奴隸。

西部五族已經進入到半原始,半奴隸制社會的階段。

東部四族有陳天部作為榜樣,社會制度相對安穩一些。

雖然金陽部與洛瓊部也開始了分田的改革,但是他們並沒有將難民變為奴隸的打算。

在分田的時候,難民們也能拿到一塊土地。

雖然難民的土地要小於普通族人的土地,但是也足夠難民們糊口度日了。

這種情況下,難民們的勞動積極性也得到了提升。

反應在社會發展力上就是糧食產量的提升。

山瑤部的情況與陳天部完全相同。

現在兩部基本不分彼此了。

特別是山瑤新區,兩部族人混居通婚的情況比比皆是。

山瑤部族人已經徹底把自己當成陳天部的一員了。

而陳天部在各類改革上,也都是捎帶著山瑤部。

比如政治改革。

山瑤部也按照陳天部的模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管理班底。

陳遠還特意派了韓奎和樊宇,前去指導山瑤部的政治改革。

而社會改革的難度和工作量要遠大於政治改革。

所以山瑤部特意派了一個考察團隊,過來學習陳天部的改革經驗。

私有化改革從華夏十五年十月底開始,到十二月中旬嚴寒到來之前。

耕地已經按照計劃全部劃分完畢。

華夏五年的工作會議上,陳遠是打算先劃分一部分土地,剩下的逐漸劃分。

現在妖族步步緊逼,不得已只能加速改革三步走戰略。

其實這些年,關於土地改革,陳天部也已經做好了準備。

無論從社會輿論上還是實際操作上。

首先,社會輿論上。

關於改革的方針政策,早在華夏五年的時候,就開始逐漸向族人們宣傳了。

到了華夏十年,基本上所有族人都對土地改革有了一定的瞭解。

華夏十年以後,因為原始公有制的矛盾逐漸顯露,很多族人都開始期盼這土地改了。

而在實際操作方面,其實土地改革早就已經開始了。

陳天部六大氏族,從華夏五年就是開始丈量原有土地,並且規劃記錄新開發土地的位置與數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現在陳天部已經有專業的耕地地圖,專門記錄部族各塊耕地的詳細情況。

在陳遠的建議下,陳天部的耕地全部被標上了符號,每個地塊都有專屬的id。

這樣查詢與分割就方便了許多。

華夏十年以後,陳天六氏已經開始在內部自行劃分土地歸屬了。

雖然沒有具體實施,但是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前期工作。

因此,華夏十五年,只用了三個月時間,陳天部就將土地改革實施完畢了。

當然,這裡面也有些族人並不滿意。

因為土地的質量有好有壞,分到劣質土地的族人自然不滿意。

不過陳天部在這方面也都做好了準備。

陳天部的土地在丈量之初就劃分了不同的等級。

在徵收土地稅時,不同等級的土地徵收的稅率不同。

這種徵稅模式,其實是陳遠參考了管仲改革的內容。

管仲改革從實際上打破了井田制的耕作模式。

這時候陳遠將其拿出來也比較符合陳天部的現實情況。

陳天部鼎外空間經過這幾年的開發,特別是大湖堡壘周圍的耕地開發。

總耕地面積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畝。

鼎外空間現有族人七萬兩千多,按照人頭分,每人可以分到將近七畝地。

現在經過人皇鼎加持,鼎外空間耕地普片畝產在一百七十近糧食左右。

六畝地的產量正好是一個成年人一年的口糧,稍有富餘。

分田的最直觀好處就是,部族不用再給族人們開工資了。

這樣貨幣流通性開始減緩,通貨膨脹基本杜絕。

分田以後,勤勞族人的積極性會逐漸提高,糧食畝產還有望再次提升。

而那些懶惰的族人,如果不努力工作,他們他們將面臨捱餓的局面。

所以這就逼著所有族人共同努力工作,也就提高了部族整體生活水平。

當然,還有一些不思進取坐吃等死的族人,他們可以將田地賣出。

雖然可以讓他們幾年內衣食無憂。

但是最終的結局也大多會淪為農奴佃戶甚至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隸。

陳遠雖然反對奴隸社會,但是對於自甘墮落的族人,他是絲毫沒有同情的。

鼎外空間改革的同時,鼎內空間也在搞改革,

但形式上略有不同。

外牆建設完畢以後,鼎內族人迴歸。

同時一些老弱族人也都遷移到了鼎內。

鼎內空間人口達到了兩萬八千人。

因為鼎內空間主要是年紀大的族人佔多數,青壯年佔少數。

所以按人頭分田並不算特別明智。

鼎內空間陳遠借鑑的是農業合作社的模式。

五家或者十家分一塊地,然後由青壯年負責耕種。

佔有多數股份,獲得多數收穫。

其他家庭則只享受土地糧食分成。

這樣勞動能力低下的老弱可以得到生活供養。

而負責耕種的青壯,也可以獲得更多的耕地。

當然,為了保障老年族人的晚年生活,部族每年會對合作家庭的糧食分配情況做出調查。

以保證分配合理合規,避免出現侵吞糧食、土地的情況。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