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臣沒笑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李敬除了是樞密院副使,他還兼任這山東東路的宣撫使。

在登州馬不停蹄的看巡視了一圈船廠,蒸汽機廠,冶煉廠,鐵礦。

又去膠州灣和日照等地看了看轉了一圈看夏收。

趙玉盤寸步不離的跟著李敬,趙纓絡母親早已經去世,同母的姐妹趙金兒,趙多富又忙瘋了,乾脆跟著大姐一起陪著李敬周圍巡視。

讓趙玉盤非常驚訝的是,去年底,李敬把遼國繳獲的耕牛,騾子,駑馬等牲口大量出借給各縣進行土地深耕同時用石灰和硫磺熬制石硫合劑稀釋以後噴灑。

這些藥水連錢都沒有收農民的,全部由官府支出。

在普及動員,運輸上,不管是各縣縣丞,還是縣屬官,各地民意代表,都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今年的病蟲害不僅來的晚,也比往年至少少了七成。

金燦燦的麥田正在收割,不管是忙碌的農民,還是一旁喝茶守著過稱的地主,一個個臉上都喜氣洋洋的。

聽說李敬來了。

各縣的父母官,帶著民意代表們,附近農民一擁而上。

把李敬和兩個公主的車駕圍了一個水洩不通。

“李宣撫使,神人天授啊,不僅戰場上所向披靡,作為父母官,你是這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今年的大豐收,每畝至少多產了一百多斤,都是託李宣撫使的福氣!”

“李宣撫使,去年那個深耕,潑撒石硫合劑的活,今年還幹不幹?”

宋代,是農業社會。

糧食豐收,就代表著社會穩定。

雖然多收了三五鬥,農民的日子未必可以過的更好。

而宋朝每畝定額一斗的超低農稅,官府和朝廷在多收以後,也得不到實際的利益。

但是糧價不貴,終究可以讓更多人活命。

看著周圍人群豎起的大拇指,熱情的捧著茶水。

李敬不得不下馬。

其實對於農藥化工,李敬也不是很懂。

只知道這個是最容易製作的農藥,比較容易揮發,在揮發中殺菌殺蟲的低毒農藥,非常適合果樹和20度以下低溫時候使用。

石硫合劑隔絕病疫不錯,對於部分害蟲也有效,但是對於蝗蟲,這玩意沒什麼效果。

“各位父老鄉親,我是李敬,雖然昔日老師教了我很多種田的方式,可是我年紀小,不懂事啊,老師上午教的,中午就和墨水一起就著午飯吃了!”

堂堂大宋戰神,居然提起了年少時候的糗事。

沒有一點當官的架子,李敬一開口,周圍的人都笑噴了。

趙玉盤和趙纓絡也扶著笑的花枝亂顫。

“不過今年深耕,潑灑石硫合劑,我們取得了大豐收,明年完全可以再來一次,甚至在清明節溫度不燒苗的時候,給他加強一次。我老師給我說,戰亂,就極容易引發天災,今年河北,中原,荊湖已經出現了蝗災,這玩意可了不得,一旦成勢,鋪天蓋地,所過之處,寸草不生,更何況糧食,萬一飛到山東來,我們怎麼應對?”

兩宋之交,人口銳減,戰亂只是一方面。

宋朝的小冰河期,有統計說是宋初,有統計說是宋末。

但是李敬感覺這個時代,冬天比後世跟冷,更艱難。

得到的訊息說岳陽樓下的洞庭湖上冬天都能結冰,波撼嶽陽城變成了冰封嶽陽城。

你敢想。

乾旱,洪水,蝗災,地震,瘟疫,時有發生,被寒潮逼迫的金人屢屢身不由己挑起戰亂,簡直無敵了。

氣候條件比較好的山東,能多產糧食,就是對大宋最大的貢獻。

等眾人笑過,李敬耐心的說。

“我們家有幾個孵化雞蛋的雞苗廠在低價供應雞苗,我希望各位多買一些,也希望各位能把雞蛋都送去,多養雞,蝗蟲那東西,人吃著雖然噁心,可是雞不嫌棄,夏收以後,把雞放到地裡清理一些本地的蝗蟲,災害來臨的時候,就撲殺養雞.....這雞的糞便還跟其他牲畜不一樣,富含磷肥,可以健壯小麥等作物的植株,完全可以發酵滅菌以後還田。”

這宣撫使公開推銷自家生意。

趙玉盤和趙纓絡的表情都有些怪異。

尤其是趙玉盤,她知道柔嘉公主喜歡吃蒸的雞蛋羹。

都不知道怎麼說李敬了。

李敬只是感覺大宋在農業上淤積的人口太多。

農村農忙的時候,忙不過來,農閒的時候,一群人沒事幹,除了吩咐各地官員因地制宜,在農閒時候構築道路,興修水利,以工代賑。

乾脆給他們找點事情做。

眼看著眾人一口答應,紛紛叫好,久久不肯散去。

李敬知道自己這趟轉悠,走不下去了。

於是派遣身邊的親衛,三人一組,代替自己走完山東所有縣治,要查探各地在夏收以後,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動員,籌備情況。

回到海邊乾脆去了膠東船廠。

跟劉滿江一起到造船工地視察各種程式,質量管理,兩人對於現有的木材原料瓶頸,技術瓶頸做了一些探討。

劉滿江也明白,現有的船隻根本無法滿足大宋未來的需求。

膠東船廠要隨時做好擴建的準備。

總體上,膠東的情況還是令李敬比較滿意的。

勤王之戰,河東之戰,部分傷兵,老兵復原到宣撫使任職,派到各地督導地方官員,在趙玉盤看來,就是一手妙旗。

這些退役的老兵,還把自己當成靖字軍的一員,把宣撫使的命令當做軍令,督導地方不折不扣的執行。

把礦場,各地農業,管理的井井有條。

工廠也不甘示弱,各地管事害怕李敬退下來的傷兵告狀,嚴格執行著李敬當初制定的各種管理條例。

重賞之下,工廠除了白天生產,也在推行夜校制度,工人在普及識字,也在進行技術學習。

包括三司的鹽場,都醞釀著一股子力量,隨時準備擴張。

總的來說,李敬這趟出來沒有罵人。

等他回到登州的時候。

陳卓已經把趙柔嘉登基的吉日報上來了。

靖康三年十一月丙辰日,或者是靖康四年二月丙寅日。

也不知道陳卓,周寧,黃燦是不是故意幹的,第一個吉時讓人想起二帝被逼出宮的日子,雖然靖康二年的十一月二帝被逼出宮是潤十一月,第二個吉時是完顏吳乞買宣佈廢黜二帝的日子。

“來,來,來,李敬,看看,這陳卓黃燦周寧幹的這叫什麼事情!”

朱璉看著這兩個吉時,頓時覺得陳卓他們是故意的。

在一邊慪氣。

這是吉時,關乎大宋國運,也關係新帝氣象。

怎麼選了這麼兩個晦氣的日子。

喬太妃也看出來了,老遠看著李敬剛回登州碼頭,就被招呼回來,不由的笑罵。

“這麼兩個日子,你讓娘娘怎麼選!”

李敬一到臨海居大樓,喬淑雲就把陳卓他們的上書遞給李敬。

“這挺好啊,第二個日子特別好,登基之前,讓吳乞買跟高麗,南洋各國的君主一起上個降表,娘娘不覺得替官家雪恥了嗎?”

長長嘆了一口氣的朱璉看著李敬一張笑臉,緩緩開口。

“柔嘉這麼小,頂著很多人的非議繼承帝位,我總希望她有個特別新的開始,不要沾染金狗這些晦氣!”

“公主繼承大統,繼承的是大宋江山,就無法割裂這些屈辱的歷史,再說,那些非議的人大多迂腐之徒,不管選什麼日子,都會非議,相反支援柔嘉的,都是我大宋血性之男兒,都眼巴巴希望新帝可以雪恥,一掃大宋軟弱陰霾,不稱臣,不納貢,打出我漢唐華夏雄風。”

朱璉頓時一驚,發現自己吹毛求疵,鑽牛角尖了。

是啊。

自己和柔嘉的支持者,大部分是軍中將士和主戰派。

能在大宋屈辱的日子登基,宣告成功復仇,無非將極大的提振支持者的士氣。

至於那些非議者。

喬淑雲的報紙控制了輿論,難道他們還打的過靖康武勝忠幾支精銳。

再說,李敬同意第二個日子,無非給正在收復河山的大宋精銳爭取更多時間,以方便南下平叛,控制大宋各路地方。

“娘娘,不喜歡陳卓他們定的即時,你來定一個年號!”

新帝汴梁登基,本身就代表著繼承。

不過年號可以是新的。

朱璉想了想,雖然趙柔嘉在汴梁登基,可是依舊會回到登州臨海居居住。

日後自己也會在登州繼續監國,直到趙柔嘉長大,燕京的皇宮建成。

“能不能叫登泰,把登州改名登泰?若柔嘉親政,讓她自己改年號!”

登臨國泰民安?

還是覺得登州和泰山代表的山東兩路是福地?

噗嗤,李敬頓時笑出聲來。

歷史上,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於江浙一帶。

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不好嗎?”

“娘娘對山東兩路的嘉許,微臣作為山東人,與有榮焉!”

“我問你好不好!”

“當然好!”

“那你笑什麼?”

“臣沒笑!”

“本宮都看見你咧嘴了!”

當面指鹿為馬。

那監國的皇后不當事啊。

朱璉嗔怪的看著李敬,別說李敬一臉笑意,就是身邊的喬淑雲,趙玉盤她們也笑容滿面。

“這個張公裕,可惜了,昔日太上和官家還真埋沒了他,直到暮年,才被你發現!”

一番玩笑,心情轉好的朱璉拿出了一封上書遞給了李敬看。

李敬都沒想到,這個內河都統還沒上任,就隨著給關勝軍運輸補給的船隊去了黃河。

順著黃河一直到了恩州。

發回了這封疏浚黃河河道和運河河道的上書。

提出保留大宋精銳,裁撤義軍,利用裁撤下來義軍,恢復大名,河北的墾殖,農忙時候讓他們負責屯墾,冬日農閒時候組織起來疏浚黃河河道。

上書中明顯能看出他不知道李敬的軍墾方案。

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敬笑了笑,朱璉的能力不可能連這種奏疏都無法抉擇。

他乾脆沒說話。

朱璉又繼續問。

“柔嘉登基,肯定要大赦天下,犒賞有功將士,本宮和陳卓,周寧他們商議過後,決定封王!”

李敬再次笑起來。

宋朝有祖訓,奪得燕雲十六州者,可封王。

此番宋金之戰,連戰連捷,金狗被打怕了,不僅可以奪下十六州,守住也是沒有問題的。

這件事在預料之中。

“娘娘準備給我封什麼王?”

“你猜?”

風水輪流轉,這次輪到朱璉逗弄李敬了。

喬淑雲和趙玉盤跟一幫女官再次鬨笑起來。

“不用猜,娘娘給微臣封什麼王,微臣都欣然接受!”

這次朱璉笑的很開心,李敬還是那個李敬。

哪怕屢屢立下曠世奇功,挽大宋江山不倒,手握大宋重兵,朝堂內外聲名隆盛,感覺還是跟自家親人一樣。

朱璉剛準備開口。

就看見趙金兒拿出了一份急報進來。

身後還跟著福建路的士卒。

“娘娘,班塔爾港口那些人報復我大宋商人,在塞柱爾王國,阿尤布王朝,古爾王朝以及三佛齊以西各港口扣押我大宋大量商船,僅僅放回數艘報信!”

去年冬天,李敬和朱璉到福建路,廣南東路的時候,曾經讓福州,泉州,廣州三地做過統計。

三地前往印度洋,紅海等地進行貿易的船隻數量超過三百艘。

也猜到了控制印度洋上各補給貿易港口的班塔爾制度下的大食等地人不會善罷甘休。

只不過真沒想到,報復來的這麼快。

故意放回來的船隻,就是代表這些人下達戰書的。

他們的意思很簡單,你中斷了我民族在東方的貿易控制權,西方你也別想來了。

“李敬,今年我們還要會師南下!這這麼辦?”

三百多條船,按照一條遠航海船上一百人計算。

就是三萬人。

家卷肯定都擔心的不得了。

還不算涉及貨物的產業鏈條。

關乎福建,廣南無數產業對外貿易鏈條上家庭的生計。

“娘娘,今年不是去年了,我們那麼多船,不僅可以橫行長江,運河,為我南下宋軍提供補給,也能抽出兵力派一個艦隊,越過三佛齊海峽,小試牛刀!”

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

本來李敬還準備讓靖字軍擔任平叛的主力。

或者抽時間,讓船隊遠航南美去找番茄辣椒土豆紅薯。

現在既然敢惹我大宋商船,老子就讓你領教一下什麼叫無敵水師。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