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祭天大典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接連陰霾了數日的天氣,在冬節祭天大典這天,竟悄然放晴,連寒冷的北風都跟著停下了腳步,彷彿也在慶祝這隆重的節日。

劉辨一大清早便起來,在十餘個宮女的伺候下,沐浴香薰,梳頭裝扮,換上皇帝冕服,這才在皇后的注視下,出了皇宮。

可惜......

如今皇后有孕在身,不便出行,否則這般隆重的節日,自當是皇帝、皇后一起完成祭天大典,這樣才最是妥當。

出了皇宮,早有侍衛統領朱彤候在一旁,欠身拱手:“陛下,咱們該上車了,史太常那裡已經做好了準備,只待陛下趕去,便可巡城遊行。”

“恩。”

劉辨頷首點頭,在朱彤的攙扶下,上了龍輿寶車,頭頂祥雲華蓋,日月星辰環布其上,腳踏大漢神州,山川湖泊盡在其中,寓意天地之間,唯我獨尊。

坐下是以純金打造的龍椅,左右兩條小龍撐起劉辨的雙手,背後一樽巨龍,威嚴霸氣,象徵著大漢吾皇,神聖而崇高的地位,不可侵犯。

整張龍椅凋工精湛,巧奪天工,盤旋其上的金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可謂真正是形神兼備,精妙絕倫。

“出宮—!”

朱彤聲如洪鐘,下令啟程。

剎那間,宛如一片火海在洶洶燃燒,一排排赤紅色的戰馬,象徵著大漢火德昌隆,永不熄滅。

若仔細端瞧,便可發現,這些戰馬個頭竟一般大小,連身上的毛色都沒有半點差別,走起路來噠噠噠,竟只有一個聲音,聽起來甚是悅耳,若非久經訓練,豈能這般整齊劃一。

隨行護衛的一排排英姿颯爽的虎賁、羽林將士,邁著整齊、有節奏、有秩序的步伐,隨同龍輿寶車一起,朝著朱雀門走去。

吱呀—!

隨著皇帝的龍輿寶車駛向朱雀門,巍峨的宮門徐徐展開,溫煦的陽光傾瀉進來,隨之進入宮門的還有那如浪潮一般的呼聲:

“大漢吾皇,千秋盛世;”

“威服四海,萬壽無疆!”

“......”

雖說劉辨已經知道了整個流程,內心本應該波瀾不驚,但當這一波聲浪湧入耳畔的剎那,他依舊能清楚地感受到那股來自心靈深處的淨化,彷彿一下子飄入了雲端,俯瞰天下。

直播間的網友們更是被這波鏡頭感,帶動著沸騰起來,如此一幕,簡直要比任何電視劇,都要來得震撼:

“臥槽!這聲音、這氛圍感,簡直太贊了,可惜沒有BGM。”

“我想起了宮廷某紀錄片的BGM,回頭就合成一下,肯定爆火!”

“瞧見沒有,文武大臣、四方夷狄全都在恭候著,這就是大漢吾皇的逼格!”

“連我也忍不住給辯爺雙擊吶喊666了。”

“奈何老子沒文化,一句臥槽行天下。”

“盛世篇章,在此刻書寫。”

“......”

當劉辨的龍輿寶車從朱雀門中駛出來,文武百官、四方夷狄紛紛朝劉辨躬身行禮,山呼之聲如同悶雷滾滾,響徹雒陽皇城每一個角落。

籲—!

車停馬駐。

劉辨站起身來,朝著文臣武將擺手示意:“眾愛卿平身。”

眾臣再次山呼起來:“謝吾皇萬歲。”

隨後,一個嘹亮的聲音響起:

“皇皇上天,照臨下土;”

“天有顯道,厥類惟彰。”

“......”

這是祭天大典的第一場祭禮。

皇宮祭禮。

皇帝攜帶文武百官,在朱雀門外展開祭奠。

史子眇攜帶道人數百,皇宮外的三座大石橋上,開壇作法,悠揚的道音沁人心脾,彷彿在剎那間,讓人感受到盛世祥和,心靈空寂。

即便是素來不喜歡這種虛頭八腦東西的劉辨,此刻也不由地被道音吸引,心靈瞬間平靜,微微躬著身子,以示對上天的敬意。

按照祭禮流程,劉辨在祭詞誦完後,當親自焚香祭拜,待禮成後,方可攜百官巡城遊行,最終出雒陽,上北邙山,進行最終的祭天大典。

此刻。

劉辨已然下了龍輿寶車,手持三根手指粗細的黃香,恭敬地插入四足青銅鼎中,悠悠青煙緩緩飄向高空,彷彿將人間的祭詞也帶入了天宮。

“恩洋上蒼,慶高明之悠久;”

“德溢人間,作盛世昇平之瑞祥。”

“......”

“謹擇今日,瞻天仰聖;”

“四海永靖,樂奔安康。”

“......”

“皇宮祭禮成—!”

“皇帝起駕。”

劉辨聞聲而動,返回龍輿寶車,跟隨著史子眇的隊伍,從朱雀門前正中間的橋上,徐徐而過,文武百官的佇列在左,四方夷狄的佇列在右,隨行護駕的勇士緩步尾隨。

直到此刻,才算是真正離開皇宮,進入極具煙火氣息的民間,入眼處,十二丈寬的中興大道兩側,圍滿了身穿各色衣物的百姓。

有些人扯著嗓子山呼“萬歲”,手中的七彩絲帶不停地揮舞,企圖吸引皇帝陛下的目光,朝這裡看上一眼;

有些人墊著腳尖,扒在人群中,探著腦袋,水汪汪的大眼睛裡寫滿了期盼,炯炯有神的目光,彷彿訴說著對皇帝陛下的崇敬;

小娃娃們坐在父母親的脖子裡,手裡拿著綵帶,不停地晃悠,他們或許還不知道從道路盡頭走來的隊伍代表什麼意思,但喜慶的氛圍卻令他們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雄赳赳氣昂昂的虎狼將士,五步一崗,十步一哨,各個披堅執銳,昂首挺胸,威風凜凜,霸氣十足。

從街道盡頭駛來的劉辨,遙望著滿城歡欣的一幕,心中的自豪感倍增,原本一個戰亂頻發,死傷無數的時代,被自己以雷霆手段收服,避免造成更大的禍患,這是功德。

軍事聯盟的專家曾給出一組資料,東漢末年,漢族人口至少有六千萬,幾十年饑荒和大戰亂後,到西晉一統時,漢族人口僅剩七百七十萬。

十不存一。

簡直殘酷之極!

而根據荀或最新遞上來的各項數據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大漢總人口至少有七千二百萬,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了顯著的提升。

這不單單是因為戰亂時間縮短,更是因為劉辨廢除了算賦、口賦,而導致的人口暴漲的初期跡象,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漢子民的數量必將破億,呈爆發式增長。

大漢!

已有欣欣向榮之狀。

劉辨不斷衝兩側的百姓揮手微笑,每每過處,必將引來一陣山呼似的吶喊,彷彿將百姓心底的崇敬徹底點燃一般。

這一幕,別說是現場的大漢子民了,就算是手機前的網友,也不由地心潮澎湃起來,紛紛點贊呼喊:

“臥槽!太牛逼了,怪不得人人都想當皇帝啊。”

“我特麼生孩子的,一定給他起名叫劉徹!”

“辯爺的這一輩子算是夠夠的了,羨慕嫉妒恨啊。”

“雖說沒有飛機、大炮護衛,但這逼格,也堪稱時代頂尖了。”

“史子眇這傢伙玩這麼大啊,比當年從雒陽皇宮出逃,還要牛逼。”

“那不是廢話嘛,這可是專屬於辯爺的規格,劉協能比?”

“我特麼竟然有種與有榮焉的感覺。”

“絕壁的大片兒!”

“暴贊!”

“+1”

“+2”

“+10086”

“+身份證號”

“......”

約莫一個時辰。

終於。

來到第二個祭天大殿的地方。

這裡早已聚集了過萬百姓,將祭壇包圍得水洩不通。

劉辨在萬眾矚目之下,下了龍輿寶車,踏上通往祭壇的紅毯大道。

嗚!嗚!嗚!

嗚嗚—!

悠長的號角聲頃刻間響起,瞬間傳遍整個皇城,原本喧囂的會場,也因為這一聲號角,變得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齊刷刷聚焦向皇帝陛下。

“嗚呼—!”

“惟天惠民,奉天闢壤;”

“天有顯道,厥類惟彰。”

“......”

“伏維上帝,錫福祥於三界;”

“居高聽卑,作真宰於十方。”

“......”

為了確保過萬的百姓可以聽到祭詞,史子眇在這裡安排了一百人誦讀,聲音之洪亮,猶如在九天之上敲響了磬鍾,延綿悠長,覆蓋四方。

祭壇四周的百姓聞聲而靜,紛紛躬身拱手,態度極其謙卑,與此前歡迎皇帝陛下時的喧囂景象,可謂是天差地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祭詞結束,劉辨再次捧起三根黃香,插入祭壇正中的青銅鼎中,朝著青銅鼎恭敬地鞠躬,至此雒陽祭禮結束。

“願昭陰陽不測之神明,以示彰表無私之滿腔。”

“宏施法力,大發吉祥;有求必應,無靈不張。”

“風調雨順,並無災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

隨後,雒陽百姓跟著起身,紛紛山呼“萬歲”,再次恢復到與此前一般無二的喧囂中,彷彿雒陽祭禮只是皇帝巡城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伴隨著皇帝的龍輿寶車再次啟程,文武百官、四方夷狄緊緊跟隨,隨之追趕的還有上萬的百姓人流,全都朝著北邙山的祭壇徐徐而行。

幸虧早有官兵肅清的道路,否則必將會被百姓的人流挾裹,今日的北邙山沒有了往日的肅殺蕭瑟之狀,反倒樹上、山間、枝杈裡全都是調皮的百姓,熱鬧了不知幾許。

半個時辰的路程雖然不遠,但有了如此調皮的百姓作陪,倒也讓略感枯燥的劉辨有了一絲祭禮之外的喜悅。

這一景景一幕幕,別說是劉辨了,就算是直播間的網友,甚至是軍事聯盟的專家,都不由地樂開了花。

劉辨一路上與他們聊著趣事兒,倒也不覺得枯燥乏味,反而時常綻出一抹澹笑,讓一旁的護衛統領朱彤,都有些驚異愣怔,似乎以為皇帝陛下犯癔症了。

隊伍一路緩行至北邙山腳,穿越鬱鬱蔥蔥的森林,來到一片以青石大磚撲成的廣場上,正中的祭壇同樣是以石塊砌築而成,非是臨時建築,而是長久如此。

祭壇方圓二十四丈,每一層高三尺,共是九尺,四周豎著八根盤龍石柱,圍成個八卦圖的模樣,莊嚴肅穆。

史子眇的隊伍早已趕來,二十八員精心挑選的道人,分成四面站在祭壇下方,每一面只七人,按照二十八星宿站位。

東方七人身穿一襲藏青色的道服,手執長竿,竿尖上挑著牛頭,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蒼龍之形;

北方七人身穿一襲皂色的道服,手執長竿,竿上系七星號帶,按鬥、牛、女、虛、危、室、壁,作玄武之勢;

西方七人身穿一襲白色的道服,左手執旌旗,右手握寶劍,按照奎、婁、胃、昴、畢、觜、參,踞白虎之威;

南方七人身穿一襲赤紅色的道服,雙手捧著香爐,按照井、鬼、柳、星、張、翼、軫,成朱雀之狀。

祭壇正中立著一人,不是別人,正是道人史子眇。

他穿一襲杏黃色的道袍,一手握著白旄,一手拎著黃鉞,口中唸唸有詞,腳下踏著詭異的步伐,不停地作法祈福。

此時正值己時末,陽光普照,濃香飄散,氤氳繚繞,可惜缺少奇珍異獸,瑞彩千條,否則必定有股子仙家秘境的感覺。

劉辨下了龍輿寶車,踏上趕往祭壇的路,文武百官、四方夷狄依次排開,畢恭畢敬地列在左右兩側。

“皇皇上天,照臨下土;”

“一時肇統,千古馨香。”

“......”

“承天之神,興甘風雨;”

“庶卉百物,莫不茂者。”

“......”

一番祭詞如仙音般在林間響起,劉辨走上祭壇,跪在黃色的蒲團上,雙手沖天舉起,啪的拍響,跟著伏跪於地,禮敬天地神明。

“朕於中興五年冬節之日,攜文武百官、四方夷狄,瞻天仰聖,伏望上天遣神,肅仙府之威儀,免人間之劫數。”

“......”

“自古帝王,體天立極,表正萬邦,愷澤遍於寰區,仁風及於奕祀,朕承漢室大統,遙契曩徽,合天弘運,文武廣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

“......”

這一番祭詞,是康慨激昂,宛如天音靡靡。

文武百官、四方夷狄盡皆山呼萬歲,共同祈求上天,維繫和平,再建盛世。

雖說四方夷狄聽不懂漢語,但翻譯官盡皆在側,聽完皇帝陛下的陳述,一個個感動的稀里嘩啦,甚至恨不得當場給皇帝磕一個。

以前有人會猜測皇帝此舉,必定是別有用心,背後有著陰謀詭計,但是現在來看,皇帝陛下祈求和平之意拳拳,實在是令人感動。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