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考卷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看到了吳湊的屍體,東宮果然如同單濤所料想的那樣,只是默默的收走了屍體,卻沒有去找京兆府鬧事。

甚至預設了京兆府殺吳湊的理由——

那就是冒充東宮中郎將在京兆府行騙,被發現後被京兆尹崔光遠下令斬殺。

就這樣,詭異的一幕出現了。

明明是效力東宮的中郎將吳湊,卻被東宮和京兆府一致認為是騙子,稀里湖塗送掉了性命。

在東宮內,竇參看著吳湊的屍體,倒吸了一口寒氣。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按照他對京兆尹崔光遠的瞭解,這可是一個軟骨頭啊。

而且朱雀橋的桉子,和崔光遠並沒有干係,他為什麼殺吳湊?

竇參怎麼也想不通,到底發生了什麼。

而且崔光遠的這種行為,就等同於對東宮開戰,他一個沒有後臺的京兆尹,到底是誰給他的膽子?

等等,難道他已經投靠了張皇後和李輔國?

竇參心中一驚。

如今東宮的地位非常的不穩。

張皇後和大宦官李輔國一直在推南陽王奪嫡,這位南陽王剛剛重建了南陽的鐵坊,在朝廷中立了大功。

要知道南陽從漢代以來,就是中原的冶鐵之都。

當年漢光武帝劉秀,之所以能夠氣吞天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背靠著南陽的官方鐵坊。

南陽王整飭南陽鐵坊的工作做的不錯,聽說皇帝有意向給他加更高一級的封號。

在親王爵位中,兩字的爵位要比三字的爵位高。

而齊魯秦趙這一類的王爵,又是等級最高的。

如今朝廷傳聞,皇帝準備封賞南陽王為齊王,那朝廷的局勢就更加微妙了。

皇太子還是三個字的廣平王,南陽王卻要進封齊王,這也顯示了朝堂中微妙的變化。

如果是崔光遠投靠了張皇後那一派,事情可就糟糕了。

竇參在房間裡來回踱步,這朱雀橋下的屍體,關係到太子的煉丹大業。

如果現在拿不回來,在皇帝迴鑾長安之前,再找“丹爐”煉丹恐怕是來不及了。

而更讓竇參憂慮的,市井上關於東宮和兩起命桉有關聯的傳聞愈演愈烈,而當年太子用劫掠長安向回鶻人許諾的訊息,也不知道被誰透露長安。

這下子更是長安譁然,竇參從東宮出門都不敢走正門。

本來十拿九穩的事情卻橫生枝節,竇參只覺得諸事不順。

竇參還在東宮發愁,這邊王成偉倒是很安心的在隴右會館“養傷”。

先是顧況韋應物等好友前來探望,大家紛紛稱讚王成偉為民請命的義舉。

緊接著京兆府送來湯藥慰問。

接著王成偉為了一名普通青樓女子討要公道,為了長安治安受了板子,這更是推高了王成偉的名望。

一天夜裡,宰相裴冕都派來了管事,送來了養傷的湯藥。

更重要的是,裴冕向王成偉透露,他的卷子已經在進士科中舉的那疊卷子中,送給鳳翔府的皇帝最終裁定了。

本次進士科的考試,在經過一輪輪的篩選後,最終定下了三十二名合格的考卷。

這些考卷都是詩賦合格,貼經五道題目通了四題以上的,策論得到諸位同考官推崇的,最後在主考官裴冕裁定無誤的,這才封到寶匣中,這才送往京師。

大唐的科舉,是沒有明清那種三甲的概念的。

能夠考中進士科,大家出發點都是一樣的。

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有狀元。

唐代科舉沒有榜眼和探花,狀元也叫做狀頭,算是本屆中第考生的領頭羊。

狀元要負責召開同屆的宴會,還要安排定期的同年聚會,在中唐之後,進士出身更加的貴重,這時候的狀元的地位也更高。

不過做狀元,也不是這麼好做的。

科舉考試結束後,由主考官出面會組織一場鹿鳴宴。

這是朝廷出錢舉行的宴會,也是明確主考官和考生師生關系的宴會。

這筆錢自然是主考官出,不過能夠擔任主考官的,都已經是朝廷大員了,這點錢自然是出得起的。

而等到鹿鳴宴之後,那就狀元舉行的“聞喜宴”了。

聞喜宴上,朝廷官員是不會出席的,也就是新科進士們的單獨宴會。

而這筆錢朝廷自然不會出,就是要狀元自掏腰包的。

從上皇執政開始,長安的奢靡之風更加盛行,舉行一次聞喜宴的費用也是水漲船高。

每一科的新科狀元,都會努力操辦聞喜宴,試圖超越上一屆的聞喜宴。

這樣的日積月累,不少寒門子弟的狀元都不堪重負,出現因為舉辦聞喜宴而賣田賣房的事情。

朝廷雖然限制聞喜宴操辦金額的上限,可只要這種風氣存在,聞喜宴就註定是新科進士們的盛世。

除了操辦聞喜宴,狀元還需要給所有同年蒐集人物誌,編寫同年志和同年詩集。

定期還要舉行同年的聚會,這些錢當然也都要狀元自掏腰包。

不過就算是王成偉,也不敢篤定自己能不能中狀元。

只要能考中進士,自己的目標就達成了。

鳳翔府,皇帝第三次向身邊的大伴李輔國問道:

“大將軍,長安的卷子送過來了嗎?”

李輔國之前在關中督辦糧食,最近剛剛返回鳳翔府。

這位權宦返回宮中,其他太監立刻讓道,李輔國立刻成為皇帝身邊最親信的人。

就連之前在後宮中表現活躍的程元振、魚朝恩,都只能自請離開鳳翔府,不敢和李輔國爭寵。

李輔國和高力士一樣,不僅僅擔任內廷的職位,還是皇帝親自封賞的輔國大將軍,也是神策軍統領,他是名副其實的實力派。

李輔國笑著說道:“聖人,奴已經派人在鳳翔府門口候著呢,只要長安的考卷送過來,就第一時間押送到聖人面前。”

這下子李亨急躁的心情這才紓解了一些。

開科取士是大唐的大事,更何況這一次可是李亨登基以後的第一次科舉。

實務策的題目也是李亨親自命題的,可以說這一次科舉對李亨來說意義也很大。

文質再而復這個題目,也是李亨對於年輕士子的一次試探,靈武倉促登基,雖然後面上皇宣佈退位,也默契的宣告靈武登基是上皇禪讓的。

但是李亨心中還是不安,他也想要從年輕士子口中知道,天下對自己登基的看法。

不一會兒,兩名宦官抱著一個金匣子,送到了皇帝的面前。

“聖人!鳳翔府的考卷送來了!”

兩個小黃門剛準備進宮,伺候在皇帝身邊的一名高品級太監跨步而出,攔住了準備進門的兩個低品級太監。

這個高品級的太監奪過木匣,轉身滿臉堆笑的進了殿宇中,向皇帝呈報進士科考試的策論答卷。

這兩個小黃門在冷天中,站在宮門口等了幾個時辰。

他們的臉都要凍僵了,就為了能夠在皇帝面前露臉。

如果皇帝高興地時候記住了他們,日後就有飛黃騰達的機會。

這兩個小太監認了李輔國做乾爹,孝敬了很久才得到這麼一個好差事。

沒想到在宮殿門口,被那個該死的孫太監搶了頭籌。

越是想到這裡,這兩個小太監就越是生氣。

李輔國看到送考卷的不是自己的兩個乾兒子,而是皇帝身邊的孫太監,臉色立刻就難看了起來。

李輔國上前一步奪下了孫太監懷抱裡的木匣,然後轉身變臉舉過頭頂,交給了早就等待多時的皇帝。

李亨迫不及待的拿起卷子閱讀起來。

跳過了幾分討論上古時代文夏商周時代變遷,勸諫當今皇帝的文章,李亨終於看到了讓自己一亮的文章。

“好!”他首先看到了韋應物的文章。

文章以隋唐為例,好歹是寫出了大唐的法統,文章引經據典大氣磅礴,果然是一篇好文章!

李亨將韋應物的文章抽出一邊,他心中還是有些失望。

不過這些年輕士子還沒能進入仕途,自然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思,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已經不錯了。

可是緊接著,李亨再次喊道:“好!好啊!”

聽到皇帝兩次叫好,李輔國也抬起頭,瞥到了考卷上“顧況”的名字。

李輔國記憶力過人,他一下子就想起這顧況是李泌的弟子。

不過李輔國和李泌勢同水火,李輔國可不願意李泌的弟子中了狀元。

李輔國眼睛一轉說道:“恭喜陛下得一英才,這顧況是泌公的高足。”

李泌的弟子?

怪不得顧況的文章能夠寫到自己心裡去,這一套文質交替的理論,用在自己繼位中,彰顯出了靈武登基的昭昭天命。

可是李輔國一說是李泌的弟子,皇帝心中有些疑惑。

李泌是皇帝身邊的近臣,打聽到考題不難,李輔國這麼一提醒,就讓李亨心中有了疙瘩。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如果是李泌點撥的呢?

李亨抽出顧況的卷子,卻放在了韋應物的卷子下面,緊接著他看到了王成偉的卷子。

“好!好!妙極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