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糧商(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不過是同行賞臉,留了小店一口飯吃罷了。”

“胡大掌櫃……”孟少堂捻著須,心中千迴百轉,雖然時間很短,卻生了無數主意。好一會兒之後,他才試探著問道:“臨安聖人腳下,居之不易啊,胡大掌櫃雖是各方打點,可生意如此之好,總難免遭人嫉妒。”

“多謝孟老東家指點。”胡福郎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禮,然後笑道:“小店賣的麵粉價格,絕不會低於各家同行,想來不會搶了同行生意。”

他這番話說得就有些討巧了,雖然保興的麵粉價格不低於同行,沒有採取低價競爭的方式,但是同等價格下,他的麵粉賣相更好,口感更佳,又不短斤缺兩,如何不會搶了同行的生意!因此孟少堂心中微微有些不滿,不過他人老成精,只是打了個哈哈,沒有說出來。

“若是孟老東家不嫌棄的話,小店倒有一筆生意要同日盛莊做。”胡福郎彷彿不知道孟少堂心中的不快,他笑道:“小店願以這個價,將麵粉賣給日盛莊。”

他一邊說話一邊伸出手來,孟少堂心中又是一動,也是伸出手去。兩人在袖子裡筆劃了一會兒之後,孟少堂臉色變了。

胡福郎報出的價格,比起如今麵粉的零售價低了一成五,也就是說,保興願意拿出一成五的利潤,來與日盛莊合夥。

此時人們都願意置辦良田,而良田一年的收益,也不過是一成五(注2)。雖然商人販賣的利潤遠高於此,但這其間冒的風險也遠大於此,保興開這樣的口子,只證明一件事,那便是他們讓出一成五的利潤,還有錢可賺。

以如今磨坊出面的效率,孟少堂怎麼也想不通,保興哪裡還有錢可賺。

“孟老東家覺得合適,便可與保興簽下契約。”見他臉上驚疑不定,胡福郎乘熱打鐵:“若是保興不能照約供貨,願五倍賠償!”

孟少堂腦子轉了轉,終於想明白了:“貴店可是有了新的磨面秘術?”

他一問既出,便知失言,對於作坊和商販而言,這些秘術便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別人是探問不得的。

胡福郎卻不以為意,坦然承認道:“小店東家乃太祖苗裔,博覽群書,在一卷先秦古冊上看到的秘術,傳聞為魯班所留。”

聽得胡福郎有意無意強調了東家的宗室身份,孟少堂心中一凜,原本生起的貪慾立刻煙消雲散了。雖然大宋傳國已久,帝子王孫繁衍昌盛,一些宗室親族早就與平民無異,但若是在宗正寺的牒籍圖譜中有載,便有恩禮(注3),何況如今天子已不再是太宗一脈,而是太祖子孫中秦王(評書中的八王千歲趙德芳)房,對於太祖後裔更是恩厚。

“原來如此,老朽倒是失敬了。”孟少堂含糊地說了一句,既是表達對魯班秘法的失敬,也是表達對胡福郎東家的失敬。頓了一頓,他笑道:“既是胡大掌櫃有此美意,我日盛莊豈能不識好歹,我願以此價自保興進麵粉。”

兩人又是籠起袖子一陣筆劃,孟少堂能將日盛莊帶到如今的地步,眼光手段都是上佳的,他不唯沒有壓價,反而把價格提高了些,片刻之後,兩人擊掌微笑,算是敲定了這筆生意。

“有一件事,老朽欲向胡大掌櫃請教。”見胡福郎讓人拿筆墨來書寫約契,孟少堂捋須道:“貴店有此妙術,便可以此橫掃行在糧店,卻為何要讓利與我?”

“東家有言,和氣生財。”胡福郎道:“行在之大,大宋之大,天下之大,生意哪是一家能做得盡的,不如與諸同行攜手。實不相瞞,若不是小店聲譽不顯,難以獲取諸位東家掌櫃信任,小店便不做零賣,直接將麥粉交由諸位同行轉賣了!”

孟少堂點點頭,明白胡福郎的意思,保興看中的是批發這一塊,而不是零售。雖然批發也會面臨競爭,但此時做批發的尚不多,各家糧店也多是自產自銷,因此競爭的壓力便會少上一些。

“貴東家目光獨到,真奇才是也。”想了一會兒,孟少堂讚歎道,他心中一轉,保興有魯班秘術,又有如此東家,顯然是無法阻止它的崛起,不如做個順水推舟的人情:“老朽不才,在行在各大糧店中還薄有人望,願意為貴店幫上一個小忙,邀請行在諸東家掌櫃的一晤。”

“如此多謝孟老東家了!”聽到他這樣說,胡福郎大喜過望,心道自己這一年莫非是時來運轉,竟然處處有貴人相助,先是成了大掌櫃,現在又交上孟少堂這樣的大糧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第二日,趙與莒便得到了臨安的訊息,聽到孟少堂如此相助,他也不由得有些慶幸。

這個孟少堂,不是簡單人物,行事乾脆,為人四海,成為臨安糧商之領袖,倒不是偶然。自然,他現在只是表達了善意,若是保興出了什麼問題,他對保興下起手來也絕不會手軟。

想到這裡,趙與莒搖了搖頭,自己的“保興”,不知能否和另一個時空中的保興一般崛起壯大起來。

另一個時空中的“保興”,乃是著名的榮氏兄弟榮宗敬、榮德生的第一家面粉廠,這也是奠定了榮氏一族“麵粉大王”身份的第一步。趙與莒希望,自己能象榮氏兄弟一般,以“保興”為帶動中華工業的第一步。

“保興”既是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他現在需要的就是大量收購小麥,這事情有胡福郎操持,用不著他過多關心,因此,他又把注意力轉到對孩童的教育上來。

這些孩童到鬱樟山莊已經是二月有餘,從最初的不熟悉,到如今的熟門熟路,發生了許多事情。而且,隨著他們之間相處的時間長了,各人的性格、優缺,趙與莒已經越發地清楚了。

“李鄴。”在這個名字上用鵝毛筆畫了一下,趙與莒嘆了口氣,搖了搖頭。

注2:此資料來自《略論宋代民間資本的流向》一文,作者李曉。

注3:可見於《宋史》卷二一五。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聖者晨雷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