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人多力量大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批難民中,幾乎看不到四十歲以上的老人。

連十歲以下的孩子,都沒幾個。

難民之間彼此熟悉。

大家自己推選出百人隊長。

千人以上,則有東宮派人管理。

秩序,一下子變得井井有條。

沒辦法,有好幾千男兵女兵。

全副武裝,隨時虎視眈眈盯著呢。

楊辰先從中難民中,挑出各行各業的匠人四千餘人。

其中,鐵匠、木匠和泥瓦工佔了多數。

都到了這裡,也不怕他們逃跑。

鐵匠歸於林富貴管理。

木匠現在就開工製作大量的槓桿鍛壓設備。。

這東西不但能鍛鐵,還能粉碎石頭。

泥瓦工在陶工的帶領下,按照楊辰的設計修建實驗窯。

當然,水泥工坊的圍牆也要建起來。

該做的保密工作一樣少不了。

反正所有工作都是分段進行。

工匠之間,嚴禁互相打聽。

如有發現,將以間諜探子論處。

成了東宮的匠人,生殺大權別人也管不到了。

更多的人卻被派往東山伐木割草,搭建茅草木頭的難民房。

這種房子簡單實用。

只要統一規劃,挖好排水暗溝,修建足夠的公共廁所和澡堂子,搞好衛生防疫就行。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上萬的女人,力氣大的,幹的是跟男人一樣的活兒。

差些的,也能在大食堂做飯、洗碗、縫補漿洗什麼。

兩天之內。

三十間千人大食堂搭建完畢,還有百多間廁所和澡堂子。

明月這些天,都在市面上採購。

難民們可謂兩手空空,有個隨身小包袱就算不錯了。

等大夥兒都洗的乾乾淨淨。

司馬飛燕親自帶人給大家送福利。

一人兩雙布鞋,兩套單衣,一套厚實棉衣。

一床五斤的棉被和枕頭,再加上臉盆等個人洗漱用品。

單單這套東西,就價值超過一兩銀子。

很多難民活到十八九歲,都還沒穿過、用過這麼新的東西。

誰家裡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衣服什麼,老大穿不了,給老二。

棉被更是破成窟窿眼兒,用幾十年的都有。

這些日常用品的價值,老百姓是清楚的。

咱們才剛剛開始幹呢,就受到到這般好的待遇。

東宮仁義啊!

無數人跪在地上,喜極而泣,磕頭謝恩。

“長公主千歲,千歲,千千歲!”

司馬飛燕站在木臺子上伸手虛扶。

“地上涼,都起來吧!”

“本公主不指望活什麼千歲萬歲的,那是老王八!”

“轟!”

底下的人忍不住笑了。

司馬飛燕繼續道。

“你們千辛萬苦來到這裡,河北老家,肯定回不去了。”

“沒關係,都別傷心!”

“我們要在這裡,築一座雄城。”

“飛燕城!”

“也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本公主在次起誓!”

“我們親手修築的城池,足以保證每個人的安全。”

“我們還要蓋更新更高大的房子,你們也會組建新的家庭。”

“到時候,本公主保證每家都能分到一套。”

“在飛燕城,只要不偷懶,肯幹活。”

“本公主保證大家,全都衣食無憂。”

這個時代,沒有幾個當政者,敢拍著胸脯保證。

讓自己治下的百姓,可以衣食無憂。

司馬飛燕上臺前,也很忐忑地詢問楊晨。

我們,真能做到?

楊辰坦然地告訴她。

咱東宮目前的產業,一年也能賺個近百萬兩銀子。

如果不再擴軍,養十萬人還不是輕輕鬆鬆?

哪怕他們啥也不幹都行。

擴軍的花費,主要在餉銀、裝備和訓練上。

哪怕所有裝備都是自制,成本也不小。

養五萬正規軍,實餉一兩銀起,包吃包住。

人吃馬嚼和裝備折舊。

每年的的所有花銷,就不下於百萬兩銀子了。

東宮不可能像朝廷那般,命令駐軍屯田,藉以減少軍費。

飛燕城自己的良田,也就一萬畝上下。

周邊的土地,都是有主的。

暫時,土地兼併走不通。

京郊的田畝,價格在六到十五兩之間,越靠近封丘越貴。

這個時代,土地是根本。

也沒多少人賣田賣地。

在京郊走屯田的路子,確實行不通。

楊辰只得另想辦法。

一個是提高單位畝產,不過效果肯定有限。

一個是大力發展工商業,東方不亮西方亮。

老百姓是樸實的。

堂堂長公主的保證,沒有多少人懷疑。

“好!”

所有人爆發出熱烈的歡呼。

從第三天起,都熱情洋溢地投入了大建設當中。

修建飛燕城,就是給自己建一個足夠安全的家園。

這種簡單道理,大家心裡都明白。

經過兩三個月的逃難生涯,生死不由己,衣食無著。

大家就算拿不到工錢。

可能吃飽,身上穿的暖和,哪怕住著臨時的茅草棚子呢?

至少未來可期,還指望什麼?

水泥房,第一批灰色泥塊被碾磨成粉。

一大幫東宮高層都跑來觀看。

楊辰指揮著工匠們按比例加水加沙子,攪拌成水泥漿。

先澆築的是圍牆。

模式跟夯土差不多。

只不過,木框子裡填的不再是黃土。

而是水泥漿混合著鵝卵石。

也不需要用大錘夯實了,只需要磨平就好。

半天後,水泥稍稍凝固,就撤去了夾板。

水泥房佔地足足五畝,還留出了足夠的冗餘。

兩個實驗窯,每天能燒製萬斤水泥。

這產量太少了。

一個立方的混凝土牆,也就是長寬高各一米。

需要五百斤水泥,五千斤砂石和水。

每天萬斤水泥,才能澆築二十方城牆。

一裡城牆,需要多少方混凝土?

一萬八千方以上。

光是二十四裡的城牆,就需要四十多萬方。

這種產量的實驗窯,需要一千座。

還得日夜不停,燒上一個多月。

楊辰單單看了一下水泥的成色,和粘結度。

他就判斷出了,自己沒記錯。

實驗水泥,已經算後世的低標號產品了。

差是差點。

可放在用磚石夯土的古代。

這種低標號水泥已經堪稱神器,不用質疑。

於是,他大手一揮。

“繼續澆築,底層三尺,先繞著工坊來一圈再說。”

張大壯是個三十多歲的憨厚漢子。

他是從玻璃坊調過來的老陶工,現任水泥房管事。

“楊公公……”

楊辰不耐煩地揮揮手。

“都說過好多次了。”

“叫楊大人,本官現在是東宮長史。”

最討厭人家叫公公了。

小爺又不是真的太監。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