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節 天下之法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國號與年號確實是一直困擾孫露的一個大問題。正如陳子壯所言底下的大臣們確實擬訂過不少國號給自己參考。由於歷朝的國號一般都源自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等等之類。當然也有過象朱元璋那般用白蓮教宗教教義來命名國號的特例。(元末白蓮教的領韓山童稱“明王”而他的兒子韓林兒自稱“小明王”。)就封號來說孫露目前還未加封新的王位也未被授予九錫。因此眾臣便想先擬訂未來的國號再讓顯德帝根據他們擬訂的國號來給孫露封王。

由於孫露之前擔任過兩廣總兵、湖廣總督、隆武相等職所以眾臣自然是提出了不少帶有地域色彩的國號象是“越”、“閩”、“楚”等國號。還有人根據孫露姓氏或是楊家的姓氏提出了“吳”和“隋”這兩個國號。並建議孫露和楊家在祖譜上同東吳孫氏和隋朝的楊氏套關係。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人建議使用“宋”原因是孫露當年是從河南一路南下廣東的。而她本人也自稱來自海外既沒家屬也沒祖譜完全可以稱自己是宋室流亡於海外的後裔。但對這些需要修改祖譜的建議孫露卻顯得頗為不屑。在她看來既然朱元璋都能老實承認自己的“小出身”。自己這個本就不想再造一個世襲皇室的人自然是不會為了一個貴族的身份而去篡改自己的出身欺騙天下百姓。此外還有人建議過沿襲唐朝的則天武後用過的國號“周”等國號。

就孫露本人來說她倒比較傾心於原來的國號“明”。日月之下皆我國土與她心目中那個日不落的夢想頗為匹配。而且她也希望人們能明白政權的交替不代表國家的滅亡。但孫露的這個想法很快就受到了眾臣的一致反對。在他們看來一個新朝沿襲前朝的國號不但不符合禮制更是一種不祥的舉措。這麼做的結果將極大地削弱新皇的威嚴。會為日後新朝的統治埋下諸多不穩定的因素。再說復興黨的骨幹們也不想留著“明”字國號來提醒他們曾經犯下的“罪過”。只有一個嶄新的國號才能彰顯出他們的功績來。於是在如此一番反覆爭論後國號的事情也就這樣被耽擱了下來。眼見此刻的黃宗羲與陳子壯又重提國號之事孫露知道這事不能再多拖了。於是她脫口而出道:“那就用中華吧。”

“中華?”陳子壯與黃宗羲忍不住和聲驚叫道。陳子壯更是緊皺了一下眉頭暗自嘟囔了一句:“怎麼是兩個字的國號?”

“不錯正是‘中華’。關於國號的事情本相聽取了諸位大人的諸多意見自己也思略了不少日子。越、楚、吳等等國號都帶有地域色彩兼有偏安之意。不符合新朝如今廣闊的疆域。而漢、宋、周等國號前人也都用過了。思來想去覺得還是‘中華’二字最為貼切。”孫露點頭回道。象是怕陳子壯等人接受不了雙字的國號她又跟著補充道:“國號因力求貼切寓意吉祥至於字的多少並沒有規定吧。”

誰知陳子壯倒並沒有就此排斥這雙字國號。卻見他撫了撫鬍鬚搖頭晃腦地說道:“相傳炎帝神農在一夜間造成了三座排空的天柱峰懷中抱著一座石蓮。天帝一見萬分驚喜當即封炎帝神農為“赤帝”。隨後天帝沿著天柱峰登上了蓮花頂騰雲駕霧昇天而去。此便是‘三味生奇花’的由來。後人為紀念炎帝的功德以此為典故稱天台山的蓮花峰稱為‘中華’。因此我中原之地也別稱為‘中華’。如此想來‘中華’二字卻有道理。”

“恩不錯。昔日中華大地上諸部混居其血緣宗族各不相同。因諸部共用‘夏禮’故稱‘諸夏’又稱‘華夏’。如今的新朝也與那時一樣疆域之內多族共存。只要各族都能奉我中華之禮那我等亦能共稱中華一族。”黃宗羲也跟著點頭附和道。顯然他對孫露的這個提議也很滿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麼說來兩位也覺得以‘中華’為國號很合適咯?”孫露試探著問道。

“那是當然。相信沈大人他們知道大人您想出的國號後也會欣然同意的。‘中華’二字確實要比歷代諸朝的國號要有氣勢得多。不知大人您是怎麼想到此二字的?真是太妙了。”陳子壯一邊回味著“中華”二字一邊欣然詢問道。

“老師真是過獎了。其實‘中華’二字也不是本相憑空想出的。本相自幼隨父母流浪海外雖未見過中原故土卻時刻不忘‘中華’二字。對外則自稱華人或是中國人。時刻不忘我等來自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無論如何艱苦都不能辱沒祖先。因此諸位大人提及國號之時本相腦中頭一個反映而就是這兩個字。”孫露低垂著眼眸回答道。雖然她的這番話語完全都是在瞎編但言詞之中對於中華二字的感情卻是真真切切的。因為那代表著一份難以釋懷的回憶與赤誠。

“原來如此。沒想到此二字後頭還這樣一段典故。想來我華夏子孫亡命國外、浪跡天涯的不在少數。從前朝廷一直視這些人為自棄王化的頑民。卻不想這些海外的遊民依舊心繫著中華故土。如今大人以‘中華’為國號相信一定能將這些遊離於中原之外的遊子重納天朝的麾下。”陳子壯感觸頗深的頷道。雖說他並不知道孫露那是在說謊。但是來自嶺南地區的他清楚的知道目前明朝在海外的移民是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這些人多是因異族入主中原或朝廷緝捕而流亡海外的。也有不少是沿海地區受不了苛捐雜稅而脫逃的遊民。所以他們對中原的政府朝廷並沒什麼好感。只能透過強烈的民族感情來寄託對故土的深深眷戀。因此孫露也不算是在瞎編。至少“中華”、“華夏”、“炎黃”等詞在海外遊子的心目中確實佔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老師所言甚是。吾等可先奏請皇上加封相大人為中華王繼而再在日後受禪之時公佈新國號。如此一來便名正言順了。”此刻的黃宗羲已然將中華二字當作了新國號卻見他又躍躍欲試著向孫露詢問道:“不知相大人年號定了嗎?”

“年號之事就按諸位大人的意思取‘弘武’二字吧。”孫露不假思索的就回道。

“太好了相大人您也是覺得新朝在天下太平後要莫記尚武的精神吧。”黃宗羲見孫露選了他們建議的年號當下便歡欣鼓舞地喃喃自語道:“中華朝弘武元年。大人不如新憲誥就改全稱為‘中華帝國弘武憲誥’吧。”

“弘武憲誥。”孫露滿意地回味了一番憲誥名稱後連連點頭道:“恩不錯。但是既然名稱與年號都改了該不會影響到憲誥修訂的程序吧。”

“大人請放心這點東西修改起來並不麻煩。況且能將新國號與新年修入新憲誥也是吾等下屬的榮幸。”黃宗羲欣然領保證道。

“能趕得急就好。本相希望整部憲誥能在受禪儀式前整編完畢並交由國會稽核透過。”孫露說到這兒不由在心中盤點了一下自己登極前需要完成的各種任務不禁現這時間還真是緊迫。

“怎麼?相大人您現在就要向國會公佈憲誥了嗎。不是說要在您登極那天才向天下百姓公佈嗎。”陳子壯見孫露將憲誥訂立的期限卡得如此之緊不由地便開始納悶起來。

“是的準確的說應該是先由內閣司法院將新訂的憲誥交於國會稽核。經過國會稽核透過後再交由君主於登極大典那天向天下公佈。”孫露將自己心中立憲的流程向陳子壯等人大致的介紹了一下。

而陳子壯等人顯然對孫露的這套流程感到頗為不解。卻見他與黃宗羲面面相窺了一眼後疑惑的開口道:“大人的意思是要將憲誥交給國會來透過嗎?可是大人王法與祖訓歷來都是由開國皇帝制訂並頒佈的。怎能反過來讓底下的百姓來稽核透過呢。這麼做恐怕與禮不合吧。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您現在將憲誥交予國會讓國會來修改。國會中的那些議員未必有這個膽子來修改憲誥。更別說讓他們否定您訂的憲誥了。其實大人您只要將憲誥交給國會過個目禮節性地向他們徵求一下意見就足以讓天下士人動容讓天下百姓雀躍了。”

“老師的意思本相也明白。正如您所言現在的國會是不敢向本相說個‘不’字的。但本相這麼做並不是為了譁眾取寵或是收買人心。本相是想讓天下人知道這‘憲誥’不同與以往的王法與祖訓。‘憲誥’非一家一族之法而是天下之法。就算本相登極即位為天子亦不能違反這天下之法。既然是天下之法就要由天下人來制訂頒佈。而國會正代表了天下間的民意。憲誥交予國會稽核透過乃是天經地義的事。”孫露據理力爭道。

孫露的一席慷慨陳詞頓時就激起了黃宗羲心中的共鳴。卻見他拍手稱讚道:“‘憲誥’非一家之法!不錯歷朝歷代的王法與祖訓皆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但立法者必循天下之公以天下為主君為客。不應由君主一獨夫集立法、司法、軍政於一身施一家之法。而應由君主、群臣、議會共掌立法、司法大權。此次我等訂立‘憲誥’從一開始就遵循此道。實乃開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先河啊!”

眼見著黃宗羲激動得手舞足蹈的模樣孫露的眼中不由地泛起了笑意。卻聽她打趣著反問道:“既然黃大人立志要開‘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先河。那剛才又為何要勸本相修改憲誥呢?”

“啊!”被孫露這麼一提醒黃宗羲不覺兩頰泛起了一片躁熱。是啊自己既然極力主張“法治”剛才又為何要提出修改憲誥的建議呢?想來自己當初蟄伏在野在冷眼旁觀朝政後得出了“有治法而後有治人”。而如今自己則是身處朝堂之上見新主英明有為便又開始動搖了起來。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啊。想到這兒他不禁又將目光投向了孫露。心想若說當局者相大人才算是真正的當局者。然而她卻沒被無上的權利矇蔽雙眼依舊保持著當初清醒的心境。相比之下自己如此輕易地動搖心志實在是讓人感到羞愧啊。黃宗羲在心中自嘲了一番後對孫露崇敬之情又加深了不少。於是他豁然起身朝著孫露恭恭敬敬地做了個揖道:“相大人的教誨學生定當時刻銘記在心。”

“黃大人不必如此。其實本相才是在你身上學到了許多的東西呢。”孫露莞爾一笑順手扶起了黃宗羲。想到後世民本、法治的思想不少都源於眼前的這位梨洲先生。自己卻用黃宗羲的法律思想來教育他本人。不由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於是顧不得黃宗羲此刻那激動而又崇敬的眼神孫露連忙將話題一轉道:“如今憲誥的編撰已經接近尾聲。就不知道國會那邊準備得怎樣了?老師這次上下國會能招集來多少議員啊?”

“回大人就目前來看招集滿上國會12o席議員應該沒有問題。畢竟上一介國會剛剛結束半年多數上國會議員都還未遠離京師。但想要招滿六成席位的下國會議員恐怕就有些困難了。大人您也知道下國會議員來自民間的各個州府散居在帝國的每一個角落。就算現在朝廷快馬加鞭能通知到他們所有人他們也不可能在您登極前趕來京師。您看是不是這次就只召開上國會?”陳子壯面帶難色的回答道。

“咳本相也知道要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將散居各地的議員招回京師確實困難。這樣吧就照老師的建議去辦。此次登極前只召開上國會新的憲誥也交由上國會來稽核。”孫露果斷的吩咐道。

“大人英明。”陳子壯一個拱手領命後又思略一番向孫露正色著進言道:“大人憲誥、議會之事我等臣下都可以為您分擔。可是有一件事卻是非要由您來親自解決的啊。”

聽陳子壯這麼一說孫露的心不由咯噔了一下。她知道陳子壯是在暗指楊紹清的事。自從自己那日向紹清坦白一切後他便再也沒有同自己說過一次話更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過面。而自己也一直忙於處理南京的善後以及為自己的登極做準備無暇再去關注此事。然而躲避解決不了問題。紹清和自己的矛盾也不再只是夫妻矛盾那麼簡單了。孫露知道這一次她必須同將此事快刀斬亂麻的解決掉。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