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建設兵團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ps:今天沒請假,是不是很驚喜?

玉泉山涼風陣陣,蟬鳴聲不止,在這炎熱的夏季,是最為舒爽。

內閣中幾人各自辦公,首輔的話雖然輕,但卻聽得一清二楚。

所有人都沉默,繼續忙活著。

其實吧,也由不得諸人口生抱怨,實在是最近地盤擴充的太大了。

對於領土的擴充,凡是有點雄心壯志的,都是樂見其成,但這玩意兒不能盲目的開拓。

關於國土,內閣心中也有一本賬。

他們將天下的領土,按照賦稅,劃分為三部分。

首先是盈,即收穫大於行政成本,如江蘇,安徽,浙江等南方行省,屬於上供奶牛型別,供應著全國七成的稅收。

而其二,則是平,意為不盈不虧型別,如河南、陝西、山西、廣西等省,賦稅能夠自己自足。

第三,則是險邊,如遼東、甘肅、綏遠、天南等地,財政上依賴於中央,統治成本極高。

在這種情況下,第三類越多,財政的負擔也就越大,從而導致天平失衡,入不敷出。

正是因為有此憂慮,在宣德年間,文官們拋棄了安南這個財政黑洞,生怕陷入到起義的汪洋大海中。

崇禎朝就是如此,盡全國之力輸出遼東,然後陝西、河南、湖廣都亂了,財政直接崩潰。

如果接受遼東百姓而拋棄遼東土地,盡全力的平復陝西民亂,局勢必然大為不同。

所以,假如紹武皇帝拿下的都是如江西浙江這樣肥沃之地,文官們早就喜笑顏開了?哪裡會心生不滿。

可惜,現實情況是,無論是天南,亦或者如今的呂宋總督府,都是需要中央的大力支持,財政支出增多。

“預算又得超支了。”

閻崇信嘆口氣,滿臉的憂慮。

“這幾年盈餘了不少,能將就。”

王應熊低沉的聲音響起:“到底是開疆拓土,弔民伐罪,呂宋總督衙門必然是要成立的。”

說著,他抬起頭,朗聲道:“聽聞呂宋本就與其他蠻夷不同啊,此地有民數萬,城池數座,大量的田莊不計其數。”

說著,王應熊揮了揮臺灣府上呈的奏疏:“臺灣府言語,拿下呂宋之後,每年能淨收數十萬,朝廷豈能入不敷出?這是大賺啊!”

“嗯?”

其餘幾人驚詫不已,連忙傳閱下去。

這一下,內閣中的氣氛瞬間緩和了許多。

這不是一個賠本的買賣。

趙舒幾人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

假如能多出一個臺灣府,這簡直是賺大發了。

“呂宋總督府乃是新建,其中的規矩又當如何?”姜曰廣忙扯開話題。

皇帝只是說成立總督府,讓他們舉薦總督,並且羅列章程,建立統治條例。

官吏的品級,左貳官數量,軍隊數量,律法等,都是需要內閣草擬出來,皇帝進行御批。

這下,幾人七嘴八舌,討論了大半個時辰,才算達成了一致。

呂宋總督府,設總督一人,品級為正二品,兼管民政、軍隊。

同時,總督府下設水師、步兵總兵各一人,分管水師、步兵,名列正四品。

雖然皇帝說是要放權,但文官的天性,讓他們不得不考慮制衡,所以又設一按察使,署理司法、吏治事務。

按察使從二品。

其中,水師名為呂宋水師,從東海南海水師各抽調一部分人,組成三千人規模的水師。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而步兵則是三千人駐守呂宋。

“如此章程,呂宋總督衙門需要官三十八人,吏一百五十人。”

呂大器頗為滿意道:“如此一來,待兩三年之後,統治穩固了,即可設為巡撫衙門,一如行省故。”

眾人也都滿意。

呂宋的級別高,也就意味著蛋糕大,能夠安置不少的人。

像是呂宋總督正二品,他一回來,立馬就能擔任九部尚書,是非常不錯的梯子。

經過幾年的調整,朝廷的九部正式成形。

六部中,兵部、吏部、工部、禮部、戶部、刑部名稱不變,加上藩部、民部、財部。

其中,組織部誕生幾年後,省試正式納入禮部,吏員們也有了品級,所以組織部又重新併入了吏部,其職權恢復,無愧於第一部。

禮部的外交屬性全部剔除,專職司掌科舉、教化、禮儀,外交屬性全部交給了理藩院。

而理藩院也改名為藩部,專門掌管內藩、外藩,以及他國外交。

民部不用說,脫胎於戶部,掌管戶籍、土地、人口、礦產等事宜;財部則專門負責收稅、預算事宜。

之後的戶部,只是專門負責管理暴倉庫,儲存錢糧、記賬度支等雜事。

在中央,內閣總領,九部執行,給事中進行核對。

而在地方上,省一級,布政使、按察使、總兵,分掌行政、刑名、兵馬,而以巡撫總掌。

府一級,則是知府總領,府同知掌行政、通判掌刑獄。

縣一級,知縣總領,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另外還增加了縣通判,負責訴訟刑獄等事宜。

另外還有巡防營負責鎮壓地方。

在鄉下,鄉三老,鄉長、鄉老、鄉警,分別負責民政、教化訴訟、警備,各行其是。

可以說,到了紹武十年,整個朝廷已經理順,上通下達,雖說達不到如臂揮使的地步,但也是政通人和。

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將所之前的胥吏,全部入了品級,從而導致官員數量大增,支出也增長的迅勐。

畢竟之前的胥吏,可是不下發俸祿的。

官員總數,文武達到了兩萬人,其中京官有三千多人,而在地方官則在一萬六千人左右。

而吏員,即誇張到十萬左右。

也幸虧這些吏都是從九品,年入十塊、十石糧,一個知縣抵得上四五十個。

而每一縣,吃朝廷俸祿的官吏,約有兩百來人:

官為知縣、丞、尉、主簿、典史、巡檢、司獄、課稅、教諭、訓導。

吏為捕快、馬快、禁卒、庫守、民壯、長班、茶房、聽差、把衛、更夫、打掃夫、轎伕。

增加最多的,則是縣衙的書辦、老吏,以及地方三老。

不過,鄉的設立,本就是為了負擔縣衙的壓力,所以一縣也就三五個鄉罷了,三老的人數並不太多。

這邊內閣在商議忙碌,皇帝則乘著閒工夫,來到了北京城外。

疾馳一個來時辰,朱誼汐就來到了一處化糞池。

簡單來說,就是一片規模龐大的化糞池,專門負責來接受北京城內的夜香。

在以前,城內的夜香,擁有專門的夜香行會,是一些丐幫份子把持著,專門欺壓那些窮苦人工。

工人們每夜掏糞,然後變賣給城外的百姓,從而獲得大量的收入。

不過在皇帝入主北京後,見不得這些懶惰的人。

所以丐幫這樣的閒散分子,無業遊民,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必須要嚴加管制,所以全部都被抓住,被迫進行勞改。

修橋鋪路,屯田建渠,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由於沒有了丐幫的橫行,夜香行會倒是照常的執行,不過一段時間後,又被一些權貴人家的附庸把持了。

雖然夜香不起眼,但每年的利潤卻超出想象,不下十來萬塊,自然會被人拿下。

不過比之前丐幫好一點,人家是要點臉的。

皇帝管不了,也無法再管,總不可能將他們納入編制吧?

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就是讓五城兵馬司進行督管,防止出現差錯。

像北京城這樣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只要一天沒有人掏糞,所有的廁所將會溢位來,甚至誇張到溢位大街。

這並非是假話,中世紀的巴黎,區區幾萬人,城外的糞就堆積如山,淹沒了護城河,反倒成為了屏障。

扯遠了,化糞池的建立,主要是規劃糞便的管理,從而秩序化,章程化,讓北京更加的乾淨整潔。

當然,去化糞池只是路過,朱誼汐瞥了一眼興高采烈去買糞的農民,澹澹道:

“規範化後,合則兩利,民皆悅之啊!”

鼻腔裡滿是一種臭味,道路上的淤泥甚至都是黑色的,皇帝忍不住想要嘔吐。

強行壓抑後,他再次坐上馬車,繼續向前。

他將要視察的是關乎北京的水源問題。

雖然深挖井水,讓北京百姓不再愁水,但到底是地下水,解渴但不解量,水源問題遲早要出問題。

元朝的水源,是從溫榆河流域的昌平白浮泉引水,最終匯入甕山泊,再流向高梁河。

而到了明時,水利系統出現了大故障,皇陵選址於昌平,導致白浮泉水源的廢棄,也不再區分玉泉山與甕山泊之水,且在太液池之南又開鑿了新湖,形成北、中、南“三海”,優先承接西郊之水,卻嚴重破壞了原有的水道系統。

北京城內大街兩側植樹綠化,同時兩側挖明溝排水洩洪,然後排往護城河,再去海河下游。

水源頭出了問題,朱誼汐第一次想到的是密雲水庫。

但這個工程量太大了,遠水解不了近渴,工部商議後,將目標對準了西山、玉泉山。

即,將包括臥佛寺、香山碧雲寺以及玉泉山一帶的泉水,全部透過引水石渠匯入甕山泊,大加開浚,加築東堤。

攔蓄玉泉山東流之水,形成一大片水域,甕山泊的匯水面積比前朝時擴大了三倍。

然後在湖泊的東堤及南北兩端,各建水閘一處。

平時三個水閘關閉蓄水,開南閘是透過長河給城內供水;開東閘是給西郊園林和稻田補水;開北閘則是向清河洩洪。

擴大後的甕山泊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名喚大明湖。

實際上,這是乾隆年間北京郊區出現的第一個水庫——昆明湖。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面對一百萬的工程時,他毫不猶豫的批准了。

只是,皇帝最心心念念,還是東北處的密雲水庫。

不過這是一個大工程,距離北京城數百裡,沒有幾年的功夫是建成不了的,而工部則預計是五年,五百萬塊。

而從西山的引水渠,則喚作永定河水渠。

這一大一小的兩個工程,足以讓戶部心痛良久。

但誰讓這是北京呢?

文武百官的家卷都生活在北京,再怎麼不捨得,為了妻兒老小,也得蓋章下印。

走了一個之字後,待到中午,朱誼汐就見到了永定渠。

上千頭騾馬,馱著大量的泥土而去,揮汗如雨的工人們,則不斷得挖掘著,辛苦異常。

這時,遠處一個負責監督的主事,遠遠看到一隻軍隊快步而來,仔細一瞧,竟然是侍衛們。

而中央的那馬車,不認識喜歡微服出訪的皇帝御駕嗎?

眼見此,他忙不迭的召集在場管理,快步而去,一股腦地跪下:“臣等叩見陛下——”

“起來吧!”

劉阿福剛想呵斥幾聲,車簾就被拉開,露出了一張成熟且俊朗臉龐。

皇帝身著魚白色貼身長袍,頭上插著一把玉簪,手上提著一把紙扇,顯得玉樹臨風,神采飛揚。

“過來說話——”

朱誼汐隨口道,那名主事就躬身而行,臉上滿是激動。

寵辱不驚,這是內閣大臣的表現。

你一個低品階的主事要是這樣,就顯得奇特了。

腳上踏著泥土,一顆顆的沙粒碎土,頗有幾分硌腳,此地果然屬於西山餘脈,不好挖掘。

“這裡有多少人?”

皇帝看向了持續勞作的工人們。

“回稟陛下,引水渠這裡,有近三千人,都是工部的建設營。”

主事低聲道。

所謂的建設營,其實就是大明版的生產建設兵團,工部受到皇帝的啟發,從民間招募來鄉下山地百姓,讓他們專門負責建造事宜。

如官道,黃河堤壩,疏通溝渠等事,都是由建設營負責挖掘做事,而不需要民間的百姓徭役。

這些人就像當兵一樣,吃著糧餉專門幹苦活,包吃住,每月一塊銀元。

基本上做個三五年之後,就會拿著積蓄回家蓋房買地,娶老婆生孩子。

雖然工部的負擔很大,但好處卻不少。

首先就是不擾民,可以在春耕、秋收時持續勞作,不破壞民間生產,建設效率極好。

這樣的建設營,工部養了近兩萬人,佔據了其部每年預算的三成。

“大熱天的,中午就莫要勞作了,會死人的。”

皇帝心生憐憫,開口道:“中午就休息一個時辰。”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