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政策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大明境內中,藏傳佛教在邊疆地區的傳播,明顯強於漢傳佛教。

有人說是漢傳佛教太過於講究文化水平,如禪宗的頓悟一類,但實際上,淨土宗也是很貼心的,言語只要口唸阿彌陀佛,就能去極樂世界。

所以在日本戰國時期(嘉靖、萬曆),日本的淨土宗勢力強橫,直接建立起了地上佛國,成為了所謂的佛大名。

熱衷於發動一向一揆,鼓動百姓造反。

但這個變異的淨土宗卻允許和尚成婚,父死子繼,所以導致許多人以為日本和尚可以成婚。

實際上,只是大部分淨土宗和尚而已,部分臨濟宗、日蓮宗等派系是師徒傳承。

藏傳佛教與日本淨土宗一樣,都實行狂熱的神崇拜,甚至有現世神——活梻,以及本願寺的法主。

隱秘的傳承,更加能激起普通人的信仰。

畢竟禪宗的那一套頓悟,莫使惹塵埃一類的,對於奴隸社會的人來說,理解的太過於艱難。

故而,藏人和蒙古人都熱衷於藏傳佛教,直接信仰現世神就行了。

考慮到哲布尊丹巴在漠北的影響力,以及對將來對北海穩固的重要性,王夫之自然要尊敬有加。

更何況,人家可是加封了法王頭銜,地位比他高。

王夫之請完大喇嘛後,查閱到庫倫附近的軍城還有六十萬石糧食,他也不囉嗦,直接提取了二十萬石,作為路上軍糧。

兩萬京營,一人雙馬,人吃馬嚼走大半個月,糧食可不能少了。

哲布尊丹巴帶著近百名喇嘛,以及自願護衛的兩三百信徒,隨大軍去往北海。

及至六月中旬,走了二十天的路程,一行人才到達北海。

平國公陳東、昌國公曾英熱切相迎。

“我等粗人,打仗還行,若是民政,實在不上手,心驚膽顫,生怕做的不好,有負陛下恩德。”

“兩位國公客氣了。”王夫之哪裡會把這種客氣話當真,他的臉上堆著真誠的笑容:“如今眼看北海太平,您這若是不算好,那我這個總督怕是來丟人了。”

“哈哈哈!”

三人相視而笑。

圍著桌子,喝著王夫之帶來的茶,曾英率先發言:

“北海如今有大小城七座,最要緊的就是這座原奉京,今為北海城。”

“民眾約莫十五萬戶,蒙民佔了九成五,剩餘的半成,基本上都是一些漢八旗、滿八旗遺留下的包衣,不值一提。”

“可恨,奴酋帶走了近三萬戶,不然的話,北海就可破百萬了。”

聽到這,陳東也附和著,對此也是耿耿於懷。

要知道,剛收復遼東的時候,那裡也不過百萬,如今快二十年過去,也只有三四百萬罷了。

可見在邊疆地區,人口恢復是極慢的。

“有多少京營子弟願意留下來?”王夫之心中一嘆,忽然問到一個關鍵問題。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北海這樣的地方,布裡亞特蒙古人佔據多數,所以漢人的數量就很關鍵了,還有什麼比京營最好的人選?

傷的,殘的,這一場北海之戰,最少也有萬八千人不適合待在京營了,退伍在北海安家豈不是很好?

“這,即使我將條件開的再好,每人獎勵五百畝耕地,也不過三五百人願意留下……”

陳東有些不好意思。

“耕地五百畝外,我還願意獎賞萬畝的牧場。”王夫之忽然道,氣勢十足。

“若是不夠,那就兩萬畝,五萬畝,如此遼闊的北海,還怕缺牧場嗎?”

如此大的氣魄,惹得陳東二人稱讚。

北海大嗎?挺大的。

據估計,草場百萬頃,但近一半都將分給普通牧民,用來收攬人心。

不然的話,北海根本就很難安穩。

而這個大餅,則是由王夫之來實現。

包括解放農奴,劃分牧場,建立地方制度等,陳東很是識趣,基本上都做了鋪墊,讓王夫之親為。

因為就讓他做的再好,皇帝和朝廷也不會領情,反而會給未來的總督難堪。

所以真正掌控在總督府下的只有五十萬頃牧場。

萬畝即百頃,五十萬頃也只能分五千來人罷了。

好傢伙,著實太誇張。

“北海牧場不夠?”

“夠是夠了。”陳東解釋道:“圍繞北海附近,牧場不可勝數,但十成有八九成被森林覆蓋,所以牧地草場百萬頃,近半舍給了牧民,只有五十萬頃,耕地約莫十萬頃……”

“你這般大手筆,著實嚇了我一跳。”

(查了下,俄羅斯布利亞特共和國有35萬平方公裡,一平方公里是1500畝,也就是5.3億畝,八成森林,還剩下一億畝,即一百萬頃,如今北海範圍肯定更大,只做借鑑了)

“五千人雖少,但他們家人接過來在一起,那就是兩三萬人咯。”

王夫之毫不心疼道:“況且據我所知,北海地區森林極多,如今只開發了不到一兩成,待到人數多了,還怕沒地?”

陳東、曾英聞言,紛紛歎服。

如此膽魄和心胸,不愧是朝廷派來的總督。

二人立馬放下了小覷心理,愈發熱情起來。

到了最後,王夫之又道:“麻煩二位回京時間稍推遲一些,讓京營兄弟等等。”

“哦?這是為何?”陳東不解:“如今我聽說滿人去了札薩克圖汗部,兩者相爭,我北海應該無礙才是。”

“實乃藩國之事。”

說著,王夫之介紹了福國。

皇帝準備車臣汗帳所在建立福國,再次打造一座草原上的雄城,這讓陳東二人為之咋舌。

曾英更是感嘆:“昔日為那庫倫城,數萬民夫奔走了近兩年,耗費不下五十萬塊銀圓才成,如今來看,福國應該更貴。”

“抱怨乏木,但我北海木頭甚多,近十個京營、蒙兵回家,即使一匹馬背一木,也能帶走不下十萬根木頭。”

王夫之感慨道:“有了這些木頭,福王宮顯然是能成了,缺乏只有一些就地燒製的磚頭了。”

陳東頗為無語,這個跟咱們京營可完全不搭,但曾英卻阻止了他,一口應下:“雖然繞道了些,但為陛下做事,我等責無旁貸。”

王夫之這才露出一些笑容。

兩人走後,陳東不解道:“為何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曾英看著陳東這懵懂的模樣,嘆道:“福藩在漠北以東,距離京城極近,怕是諸藩中最近的了。”

“若是讓福王知曉咱們拖延了其藩國建成,日後怕是會被記掛在心,或許還會傳到陛下的耳中。”

王夫之就任北海總督後,大開闊斧地進行改革。

首先哲布尊丹巴的名義,安撫民心,然後以千畝為標準,劃分一塊塊的草場。

五十萬頃牧場,只分給五萬帳牧民。

剩餘的七萬帳牧民,王夫之也不慌,說明土地不夠後,但卻準備劃分每帳兩千畝牧場。

只不過,牧場在曾經的車臣部落牧場。

說白了,就是遷移蒙民,給漢民空出位置,方便掌控北海地區。

這一下,兩萬帳牧民就準備南下了。

剩餘的五萬帳,其中包括許多被強迫耕地的蒙古農民,他們將擁有以及對耕地。

每帳兩頃,即兩百畝,就是十萬頃。

北海所有耕地被瓜分。

這樣一來,漠北的布利亞特人,一下子就分成了三支。

一支南下,去往了車臣地區;一支成了牧民,擁有了自己的草場。

另外一大部分,則成為了自耕農,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子。

昔日的布利亞特蒙古人,人為的規劃下成為了三部分,習俗、地域不同,自然而然就無法團結,從而壓倒北海總督府。

要知道,盧安達大屠殺中的胡圖族和圖西族,僅僅是殖民者把胡圖族中的皮膚白、高鼻梁的為圖西族,直接造成了兩族的對立。

如今遊牧和農耕的區別,可比皮膚強多了。

只需要幾年工夫,團結就不會存在了,因為農耕積攢財富的能力比遊牧強多了。

這一手,著實太高明,讓陳東、曾英大為歎服。

“文人,果然陰險。”

陳東歎服:“昔日一直壓在咱們胸口的隱患,就這樣三下五除二化解了,王總督實在厲害。”

曾英附和道:“難怪讓那一介文人為總督,果真合適。”

……

登州府。

大明十大海關,廣州、福州、漳州,寧波、杭州、松江、天津,南京,以及登州、金州(大連)。

作為山東唯一的海關所在,登州海關的位置設在了長島縣,蓋因為是廟島群島最大的島嶼,圍住了渤海,每天來往的船隻數不勝數。

海關一來,整個山東的特產源源不斷地藉著這個視窗而出,換來大量的銀錢。

畢竟從天津南返,路過山東時帶點特產回去也不錯。

燕大牙身上揹著包裹,手邊牽著自家兒子的大手,眼睛四處張望著,黃黑色牙齒不斷打顫,一身土布衣裳顯露了他鄉下人的身份。

“老大,這船啥時候到呀?”

“爹,別急。”比他還要高半個頭的大兒子,黢黑的臉上露出一些笑,寬慰道:“你要是餓了,就吃口大蔥。”

燕大牙看著一艘艘船緩緩而停,不自覺的接過蔥,大口吃了起來,彷彿這樣才能平緩心中的緊張。

他這次跟兒子出來,是一輩子第一次離家那麼遠,第一次離縣,離府,接下來還要去南洋。

“兒子,齊國真的有那麼好?”

“爹,你怎麼老問這個問題,這是真的。”燕大山無奈道:“兒子在那裡,可是有百畝地,而且都是上好的水澆地,可以種稻子的。”

“一年三熟,您過去之後就敞開肚子吃,白米飯雖然不能天天吃,但隔三差五的也能讓你吃一口。”

“肉更是不值錢,一斤只要五文錢,別提多快活了。”

燕大牙則都囔道:“你說去挖什麼金礦,挖著挖著就留下來,還想把咱們一家人都接過去,我不得瞭解仔細……”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崇禎年間備受擄掠和戰亂之苦的山東,早已經恢復了元氣,人口不斷激增,突破了千萬。

原本還算闊綽的土地,日漸不足起來。

再加上一些天災人禍,病患什麼的,破產的小農不斷產生,山東的佃戶也就多了起來。

這時候,要麼藉著運河北上京城,要麼南下闖蕩,敢跑到南洋的卻很少。

對於大海,所有人都天然帶具有畏懼。

燕家就是如此。

燕大牙家裡共計四十畝地,父親病重,不得已賣掉了十五畝地,到他繼承家業的時候,又進行三個弟弟分家,到他手只有十畝。

而這十畝地,根本就無法養活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只能佃了同村族人的五畝地,才算是勉強支撐。

老大燕大山天生胃口大,一直吃不飽肚子,前兩年聽說齊國招礦工,吃喝不愁,而且直接給三個月的餉錢當安家費:六塊銀圓。

給家裡的米缸填滿後,又為弟弟妹妹淘換了一身新衣裳,燕大山毅然決然地離去。

結果兩年後回來,不僅人模狗樣的,而且還說在齊國有百畝地,且是水澆地,一年三熟,要拉著一家人南下。

燕大牙自然不信,所以在農忙後,就親自跟他去看看。

半個時辰過去,一艘大船靠暗,巨大的旗子上寫這一個“齊”字。

“爹,這是齊王殿下的船,免費接咱們過去,不用花錢。”

燕大山拉著老父親,快步上了船。

雖然只有長鋪票,擁擠的很,但燕大山卻很滿足:“爹,這一趟要是付錢,沒有兩三塊錢下不來,得坐半個月呢!”

“可齊王殿下體諒咱們,不要錢,還供吃喝。”

燕大牙滿臉褶皺舒展開:“不要錢好,不要錢好,這齊王真是活菩薩。”

“老哥,你們是去齊國?”

同鋪的大漢扣了扣了腳,忍不住驚喜道。

“沒錯。”燕大牙點頭,遞上了一根大蔥。

大漢吃了一口,讓自己脫了個精光:“齊國如今可發達了,只要有人去,每家就是百畝地,而且還有金礦呢,賞賜一大堆。”

“齊王殿下又是明君,可比咱們那知縣老爺強多了,你們是有福了。”

“兄弟,那你去哪?”燕大牙問道。

“呂宋唄!”大漢毫不避諱道:“呂宋也挺好的,雖然不分地,但賺的錢多,我準備投奔親戚,一起發財……”

一路上,倆人聊得開心。

父子兩人抵達齊國時,已然是七月。

大雨傾盆,讓整個臨淄城似乎都陷入到沼澤中。

燕大山帶著老父親又坐船去了蓬來金礦(蘇里高金礦),這裡因為金礦,直接形成了一座城池,喚作蓬來城,聚集近兩萬人,是齊國第二城。

“您瞧,這就是咱的地。”

燕大山指著這片雜草叢生的土地道:“只要咱們全家定居下來,還能多分一些,一人多分三十畝呢!”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