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河西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皇帝西巡。

親征為名,巡狩西北。

浩蕩的御營隨駕,經居庸入宣府,出張家口至多倫,一路浩浩蕩蕩,甚至有人覺得皇帝是在巡遊,可他們卻並不知道,皇帝一路設府置縣,留兵屯駐。

從多倫到圍場,從集寧到涼城,從歸化到武川,從包頭到天德,從臨河到磴口,就連鄂爾多斯汗都料不到,皇帝這西行一路,就跟下蛋一樣。

御營一營又一營的人馬被留駐各地,開始築城屯兵,還要移民填充。

“大汗,皇帝這樣做,我們就眼睜睜看著?”

一群蒙古左翼王公們望著額璘臣。

多倫會盟後,漠南蒙古諸部除還追隨著建虜的科爾沁等部,其餘被整合成了左中右三路,左翼十二部,以鄂爾多斯原七旗為主,主要就遊在鄂爾多斯、前後套和狼山外、賀蘭山外等地。

各部先皇帝回來,按盟約開始整合,遷移到新牧場,皇帝隨後而來,先是把歸化城在內的前套都劃為朝廷直轄,還把左部劃到綏遠省內,這還不算,前套平原被朝廷盡數划走,甚至在山北設了個武川鎮,在黃河南又設了勝州府。

然後沒完沒了了,東套的後套平原,也被朝廷見縫插針的設了天德、九原縣,並駐軍移民,皇帝沿河而行,又在寧夏平原與後套平原之間,又設了臨河、磴口、烏海三縣。

磴口縣處於河套平原西部,在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在黃河西岸。

這原本是鄂爾多斯的地盤,由額璘臣的弟弟額璘沁統領部落遊牧,甚至河西大片地區,都是他率部遊牧,雖然之前沒別設旗,但他實際是分出自立的。

可現在皇帝在中間設磴口縣駐軍,北面還設了個臨河縣,南面設了個烏海縣,把後套與西套之間的這個連線地帶也給佔去了。

北有狼山,南有賀蘭山,磴口這一帶處於兩大山脈之間,雖左右都是沙漠,但沿黃河一帶還是有不少適合放牧甚至農墾的地帶。

南倚賀蘭,北控狼山,東濱黃河,西接大漠,這可是個好地方。

皇帝直接在這裡留下了一個協的人馬駐防,還以驛站通訊等為由,要在這沿線建立驛站、煙墩等,皇帝的心思所有人都明白。

鄂爾多斯汗陰沉著臉,不吭一聲。

要怪就怪當初多倫會盟的時候,額璘臣懷有私心,沒有把黃河西岸,蘭州涼州以北的那片地區說明白。

先前這裡也是各部爭奪,早有外喀爾喀部南下駐牧,甚至經此前往青海,然後蒙古左翼的謝永布也在此遊牧,後來一部也被擠去青海,林丹汗西征後佔據這裡,後來他也被打去了青海,最後病亡青海,其妻兒遷回歸化城,又被滿清遠征征服。

察哈爾東遷後,額璘臣便讓自己弟弟率部過黃河,佔據了這一大塊地方。

而皇帝更早前,曾跟漠西衛拉特諸部達成盟約,冊封了和碩特固始汗、扼魯特徹辰汗、準噶爾汗、杜爾伯特汗、土爾扈特汗五個汗王,還冊封了哈薩克汗、葉爾羌汗等。

在上次出兵打下吐魯番、哈密、關西四衛等地後,重新調整各部領地。

杜爾伯特和輝特部合併,他們遊牧於額爾齊斯河以北的阿勒泰山南北,並往東把甘肅以北的居延海等也劃給他們。

但當時沒說東面界線,只是河西走廊的黑山、合黎山、龍首山等為界,東界沒定。

額璘沁事實佔據的是楚渾山、亦不剌山以東直到黃河西岸,基本上甘州肅州以北是輝特部遊牧,蘭州涼州以北是鄂爾多斯的額璘沁在遊牧。

多倫會盟時誰也沒提這事。

皇帝給鄂爾多斯當時設十二都督府,劃的界就是狼山、賀蘭山、黃河為西界,北抵大漠。

本來其實西河以西,也就臨著黃河,還有賀蘭山西面,有小部份是可牧可耕的,剩下的廣闊之地都是沙漠。

在涼州北面,有一塊突出的綠洲就是後世產蜜瓜的民勤,這裡在明朝時叫鎮番,明長城都特意在這裡北上突出一塊,把這塊綠洲包進來了,民勤四面都是沙漠。

磧口這裡沒有賀蘭山和狼山的屏障,風沙滾滾吹來,相比起黃河三套平原,那真是太貧瘠了。不過對於遊牧民來說,這畢竟也是一塊地盤。

現在皇帝直接往賀蘭山和狼山之間的黃河西岸連設三縣,就算現在只是劃了三個點,但只要軍隊駐紮,很快就能築起城,這意味著以後他們鄂爾多斯十二部就不能再往西去,劃定在黃河東岸。

而臨河更是實打實的設在後套平原的南邊。

原來額璘沁所部,現在要麼遷到河東來,要麼就直接編戶齊民,皇帝要在賀蘭山西面設賀蘭山皇家牧場,太僕寺牧場、兵部軍馬場等。

額璘臣看了看兄弟額璘沁,“你的打算呢?”

額璘沁無精打彩,他部眾並不多,要不然當初也就直接編設一旗了,現在皇帝直接要把他的地盤吞了,他心中不滿,卻又無力反抗,就他那點人馬,不夠兵強馬壯的大明御營塞牙縫的。

多倫會盟,他可是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大明御營的威武,那些大炮、火槍,根本不是他們這點人馬對抗的了的,而且他也早看出來了,他大哥也根本不願意或者說不敢對抗皇帝。

他現在雖為十二部之首,是鄂爾多斯汗,但這十二部新編,只有七部原是鄂爾多斯分出來的。

“我都聽大哥的。”

額璘臣看著他這樣,便道,“那你把部眾帶回來,編入尹金霍洛都督府,我向皇帝奏請你為鄂爾多斯濟農、副都護,你長子為尹金霍洛都護府的琿臺吉副都督。”

尹金霍洛都督府,原是鄂爾多斯郡王旗,由額璘臣直領,七旗之一,如今交由他長子為都督統領。

“我都聽大哥的。”額璘沁仍是那句話。

“那就這樣吧,儘早遷移回來,給你劃好牧場。”

因為皇帝把東部整編成十二部都督府,現在鄂爾多斯內部也很混亂,別說反對皇帝設縣駐兵了,就算想儘快把這各部整編好,都不容易。

自從多倫會盟回來,蒙古王公們都有點沉默,以往他們做為成吉思汗的守陵勇士,跟大明打打停停二百年,從沒慫過。

但這短短的十來年,先是被林丹汗痛揍,被迫臣服,接著又被女真人痛揍,再次臣服。

然後現在雖沒被大明痛揍,但大明橫掃後金,殺死蘇尼特的騰機思兄弟跟碾死只螞蟻一樣,還是讓他們非常受震動的。

明軍的銃炮之威,軍容之整,也讓他們對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他們感覺自己不行了,誰都能揍他。

他們連林丹汗都打不過,而林丹汗被後金揍死了,後金又被朱以海揍死了,所以他們面對朱以海,根本生不起半點反抗之心了。

做為達延汗六世孫,從達延汗授其子巴爾斯博羅特為鄂爾多斯萬戶首領,到他都第六代了,可從濟農到鄂爾多斯汗,他曾經的雄心壯志,也在一次次的兵敗中被揍沒了。

連自己的兄弟,也沒有勇氣,他也就徹底的沒了想法。

就這樣吧。

起碼鄂爾多斯草原,和大半個後套平原,以及狼山北的草場,不是還保住了嗎?

朱以海在寧夏檢閱了駐防禦營。

寧夏在明朝屬於九邊重鎮之一,修有長城防禦,在考慮許久後,朱以海還是把寧夏劃歸綏遠省。

而原歸甘肅的平涼、涇州、慶陽這三個六盤山以東地區,劃回陝西管轄。

陝西地界便是北及長城邊牆,西及隴山,其南面則是越過秦嶺,把漢中、興安和商洛三府劃入,東抵黃河為界。

甘肅省地形則比較特殊,西抵敦煌,南至白龍江,東及隴山,北抵長城。

經河西走廊通西域,沿河湟谷地通青海,順黃河直入河套,沿渭水直趨關中平原,沿白龍江還可以直抵漢中或是進入四川。

這塊地可以稱之為中原王朝的一把利劍,劍鋒直指西域,劍刃兩側是青藏和蒙古,這塊地方是絕不容有失的。

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是隴右米糧川,是經營隴右的支撐點。

明朝為防蒙古,甘肅的長城,從寧夏修到肅州嘉裕關,曾經失去了關西七衛之地,哈密也是兩奪兩失。

到如今大明重返敦煌,屯兵星星峽,甚至蒙古各部都紛紛歸附臣服,不過在檢閱兵馬之後,皇帝並沒有表現多少輕鬆。

這一路西巡,倒不算疲憊,最主要的還是他發現西北邊地的現狀,比預料的還要差許多。

不說之前長城以北的地方,就算到了寧夏,這長城之內,九邊重鎮,在剛經歷了多年戰爭,尤其是這次動亂後,也非常殘破。

人口稀少,工商凋敝。

不少官員請求對那些亂民從輕發落,仍許他們回鄉耕種,或是打散再安置,也有人提出把亂民打散後附於漢莊的。

但這些請求朱以海都否決了。

既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飲鴆止渴。

如今在西北,洪承疇吳三桂張勇等人的名字,能夠小兒止啼,甚至連皇帝都被罵為暴君。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既然決定做了,就得堅定不移的做完。

寧夏西門鎮遠門城樓上,皇帝跟文安之等大臣在欣賞著這北地雪景。

多年戰亂饑荒人口銳減,現在更是少了近半人口了。

對於這樣的邊省,一下子少了這麼多人口,是很可怕的事情。

爭議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現在損失人口太多,朝廷現在也沒辦法遷來這麼多人。

嚴我公的提議,算是個折中方桉。

吳易的太過寬鬆後患很大,朱大典的則成本太高,且會讓陝甘人口大流失。

朱以海在猶豫。

他得權衡利弊得失。

最終他還是決定同意嚴我公的建議,這次西巡,他也發現雖然蒙古、女真等紛紛臣服,大明也終於再次邁出長城之外,但現在各地不管是建驛站還是屯兵築城,都極缺人口。

沒有人口,那一切都能長久持續。

朱以海鄭重道,“可以按嚴先生的建議辦,但有一條是紅線,絕不能逾越……”

“就按嚴先生的建議辦吧,先擬一個詳細具體的章程出來。”朱以海最終拍板。

(……修改………)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木子藍色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