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舊閥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北京城外,都還有許多田地荒蕪著,除了京津兩城,和兩城間的運河兩岸現在恢復了些熱鬧,有了人煙,其它許多地方現在都還空蕩蕩的,京畿之地,怎能如此呢,必須移民以充實京畿。”

武英殿上,朱以海直接提出了移民計劃,以恢復京畿地區,甚至是燕晉遼因戰爭而導致的無人現狀。

據說明朝人口頂峰是在萬曆末,有說達一億多人口有說達到兩億,不過官方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七千餘萬,但後世普遍認為實際過億。人口峰值基本上就是在萬曆末和天啟年間。

基本上推測都是在一億多到接近兩億間,甚至在清入關佔領全國後的谷底人口,都還有一億兩千萬左右。

同時代的歐洲擁有兩三萬人口便能稱為大城市,而在明朝兩三萬人口的只能算一般城市,而且晚明時城市人口比重較高,城市化率能達到百分之八,晚明的城市人口就有一千五百多萬。

之所以出現官載人口資料較低,主要還是在於明代稅役制度下,讓百姓做逃戶,直接投獻寄名士紳豪強,另外有許多人口也不在朝廷的統計上,種種原因就導致實際人口遠低於官方。

後來韃子搞攤丁入畝永不加賦,人口大爆發,其實也不完全是大爆發,而是因為攤丁入畝後,相當於取消了人頭稅,百姓無須再隱瞞戶口人丁,也不需要再寄名投充到士紳名下,大量的隱戶登記入籍,並且沒有了人頭稅的壓力後,窮人百姓也放開了生育。

這方面朱以海是深有感觸的,他在浙東起兵後,便立馬開始推行推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等新政,取消了原來繁雜沉重的各種役,統一折為丁銀,衙門出銀僱人代役,而丁銀攤入田畝,實際由地主們承擔,工商也承擔部份,使百姓從明末沉重的稅賦和勞役中解脫出來。

加之打擊寄名投充,罷撤軍戶、匠戶皆歸為民籍,使的各地戶籍人口數量都大漲了許多。

“朕擬,所有在京官員、所有駐京將士,都應當把家卷遷移來京畿落戶,朝廷按官員品級,將士階銜,直接分授他們田土安置,

另外所有授爵的勳臣,五品以上實職官員,在外任職者,也當將家卷遷移落戶京畿。”

皇帝的這話說出來,參與此次武英殿廷議的大臣們,倒是沒太大反應,因為這本就在預料之中的事,之前太子代天子北巡,針對京畿空虛這事,堵胤錫等也開始在商議對策,移民是必然之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如何移,也不是什麼難猜的事。

當年明太祖北伐,一路北上,打下大都後,也對山東河北等地進行了數次移民,後來朱棣靖難成功後再遷都北京,同樣又對北京進行了數次大移民。

他們的移民,就是官吏豪強大戶商賈,甚至軍民流民等都遷。

京官勳臣將領,還有駐京的士兵等遷移家卷到京畿落戶這幾乎是必然,雖然說許多大臣們可能家在各地,未必願意這樣遷移,但情況擺在這。

只是大家沒料到,皇帝的移民計劃,比他們預料的還要更勐些。

所有實職五品以上內外職事官,所有授爵的勳臣,加上駐京畿的將士,都要遷移落戶。

範圍有些大。

當然,這種遷移,其實一般也就是限官員將士本身,並不需要把他們整個家族都遷移來。

朱以海接著又說道,“紹天元年以前,大明曆朝所賜爵勳臣之家,如今未在朝有官職爵位者,全族須遷移來京落戶。”

文安之坐在那不動聲色,其實皇帝之前已經在乾清門總理處跟他們這些總理大臣們就此事商議了許久,皇帝有意要彷漢代陵邑制度那樣,把地方上的一些高門大族遷來京城。

對現在朝中授爵任官的那些地方高門大姓,朝廷是只要求他們本身遷移京城落戶,不強制要求他們的族人遷移入京,願意來的聽其自便,也會給予一些分田給宅基地的優惠條件,不願意來也不勉強。

但對大明朝以前那些得過爵的家族,女兒曾經入宮為後、妃、嬪的家族,以前有子弟在朝中任過五品實職的家庭,還有得過武官世職的家族,只要還在的,且現在紹天朝中沒爵,沒五品以上,沒在京戍衛的,這次都要強遷入京。

基本上那些以前的勳臣後戚,世襲武官,高階官僚家族,到此時還在的,那肯定基本上都是地方名門望族大戶,起碼也是個中等以上地主。

這些人不管是因為之前降順還是降虜,又或是早些年沒落了,還是其它原因現在沒在朝中任職,或是任職不高,他們仍然還會是地方上的豪強。

就比如之前南京城裡那些勳貴,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臨淮侯李弘濟、靈璧侯湯國祚等一堆公侯伯爵們,與錢謙益等開城降清。

這些人有些後來去了北京,但基本上都沒得到重用,後來基本又回南京,在南京戰役裡,被嚴我公一個個全坑死了。

南京光復後,朱以海對這些人的處置其實還算仁慈,基本就是沒收了以前朝廷賞賜給他們的田地,清理收回了他們侵佔的軍田官田等,又令接受的寄名投充地等退還,然後把賞賜給他們的宅子收回,至於其它的則還是網開一面,讓這些家族保留著。

雖然他們在南京守城時也被逼捐數次,城破後各家族也是又捐獻了幾次,但元氣還在。

這種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有些勳臣家族也有些族人加入了紹天朝中,甚至也有些已經嶄露頭角,而大多數舊勳子弟,雖在政治上不得意,可繼續經商貿易,趁著這幾年勢頭好,反而大多如魚得水。

而那些當初在北京死於順軍或清軍之手的勳臣家族,他們雖然後來也大多被收回了爵位,也清理了田產,但儲存了更多的元氣,這幾年大多也已經慢慢的又開始進入朝堂。

如投降闖軍後被殺的太子太保定國公徐允禎,獻齊化門降順,還上勸進表,結果還是被李自成處死的太傅、成國公朱純臣,北京城陷死於闖軍的英國公張世澤,武定侯徐錫登等。

還有明亡後而被奪爵的泰寧侯陳延祚、寧陽侯陳光裕、懷遠侯常延齡、武清侯李存善,成山伯王道允,廣寧伯劉嗣恩、武進伯朱自洪、靖遠伯王永恩等,也有許多既沒殉國,也沒被殺,大多在兩京亡後逃隱。

對這些人,朱以海原來也都是只奪爵,清理田畝,其餘的不究,甚至對來投的,還能量才授官使用。

對於如平江伯陳治安、新樂侯劉文炳、惠安伯張慶臻、彰武伯楊崇猷這些寧死不降,自盡殉國守節的舊勳臣,朱以海雖沒給他們家族保留爵位,但只清理了他們違佔侵佔之田,其餘的都給予承認登記保留,甚至還特以追贈諡號,恩蔭其妻兒等。

對舊勳臣,也是分幾等對待的,開城降虜的列最末,然後是降順的,再是闖軍、流賊、韃虜所殺,然後是逃跑隱居的,自盡守節、戰死殉國的則是上等。

針對不同的表現,給予不同待遇。

那些殉國守節的,不僅財產保全,而且子弟也多恩蔭授職,那些開城降虜降順的,基本上田地、宅第全都收回了,甚至還罰沒,或勸捐了不少銀子,且基本上被遠離紹天朝堂。

現在朱以海又想起這些人來了。

不管是哪類舊勳,現在要全遷來京畿,這些人雖沒有了世爵,沒有了政治勢力,但在地方上仍掌握著很多資源,仍是地方豪強,在地方上會有很強的話語權。

對朝廷來說,這些人現在威脅不了朝廷,但在地方上也不會是什麼忠心國家的基礎力量。

現在要遷移人口充實京畿,這些人就是首選。

當年西漢用遷豪強守護陵邑這招,來對付六國貴族後人,甚至是地方上達到一定財產和影響力的豪強富戶,把各地的這些人遷到關中,這樣六國貴族遷移,離開故土,也就失去了強大影響力,沒有這些勢力在地方,那西漢朝廷對地方上建立有效統治也就容易的多。

其二,大量的貴族豪強們遷移到關中後,關中就成了經濟特區,這些豪強富戶聚集關中,經營、消費,極大帶動關中經濟發展。

朝廷把這些人遷到朝廷眼皮子底下,也更好監控。

後來,每當地方上產生了有影響力的家族時,朝廷就以守陵這個理由,把他們遷移到關中去,儘量削弱門閥豪強的產生。

對朱以海來說,舊勳現在對紹天朝,對他紹天帝,都已經臣服恭順,但這些還不夠。

天下的資源有限,只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那當然是由自己心腹的嫡系元從們掌握更好。

他中興大明的浙東元勳、御營元從這一文一武兩支勢力,尤其是御營這些武功集團,朱以海需要扶持他們,讓他們與皇帝與國家,休慼與共,成為穩固的利益同盟。

而舊勳臣家族,他們不是皇帝核心聯盟的人,所以不能讓他們掌握太大的資源和影響力。

把這些舊勳強遷來京,既幫助恢復京畿人口、經濟,也是削弱他們實力,尤其是把他們遷來後,用這裡荒蕪的田地,交換他們在其它地方的稀缺值錢的田地,更讓他們脫離自己家族世代居住之地,把他們連根拔起,讓他們無法再在地方上擁有強大的影響力。

這是一舉數得。

這些舊勳,那些降虜降順的,直接遷到長城以北,讓他們自己重新墾荒開拓,那些被殺的,安置到京畿外圍。

逃跑、隱藏的安置到永平宣化等邊上。

那些戰死的、自盡的安置順天府天津府。

不僅是安置地有區別,而且給予的待遇也不同,投降的那些自費遷移,自費開墾,朝廷不會給予什麼補助。

而那些戰死自盡的勳臣家族,朝廷則還會給予一些安家費等,甚至原有老家的田地,還能保留一些,或是置換時,可以多置換些熟地。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木子藍色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