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北京光復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夏忙半個月,秋忙四十天,秋忙秋忙,繡女也要出閨房。”

回東京的路上,沿黃河而行,兩岸一片秋忙熱鬧景象。天清日高,百姓們忙著收玉米忙著種小麥。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天當時。農民們總結的農時經驗,可是非常寶貴的。”

文安之也騎著匹馬伴隨皇帝身後,這位年輕的首相已經完全適應了揆首的身份,並在這個職位上幹的有聲有色,甚至贏得朝野一致稱讚,都說他比前首輔宋之普幹的好。

“今年又是個豐年,連河南山東江北湖北還有漢中也都豐收了,江西湖南江東四川更是大豐收,各地豐收喜訊連連,這天公也作美,各地天氣都很好,現在各地糧站已經開倉收糧,儲備倉、轉運倉、常平倉、義倉等也都開始收儲糧食,這個冬天,不用擔憂饑荒了。”

剛結束戰事的湖北,雖然秋收糧食還不多,但周邊各地的迅速調配下,冬天也不用擔心的,尤其是百姓們搶種的豆子、紅薯、土豆、玉米等,也能解決不少。

“江北的幾省,今年的秋種應當沒問題吧?”

“各地都動員起來了,官吏們都在忙這個事,目前已經有不少百姓回鄉,恢復生產,主要的問題還是戰後缺少耕牛、種子、農具,種子問題各地官府都組織送種下鄉,免息借貸。

耕牛、農具缺口較大,雖然也透過朝廷和民間的調配,從各地調配,缺口還很大,現在我們是一邊繼續從各地調配牛馬騾過來農耕,一面是鼓勵百姓結社換工,先以人力挽耕,先齊心協力把秋播完成,後續還會繼續調牛過來。”

江南安穩,如今從江南也是不斷的運牛北上,另外與青康藏的和碩特關係好,也早建立了穩定的茶馬貿易通道,源源不斷的牛馬運進來,而新打通的河西走廊直通天山,也一樣有牛馬從那邊運來。

不管是青藏的犛牛、犏牛,還是南方的黃牛甚至水牛,又或天山或鄂爾多斯的黃牛,以及河套馬青海馬等,這些大牲口,只要教犁,都是耕地好幫手。

“牛、馬、騾現在十分緊缺,朝廷要幫助百姓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要提供專門的牛馬貸,每戶第一頭應當享受無息甚至極低息,若是地方寬裕一些的,官府甚至還可以給百姓一些補貼。

其次,要保護好耕牛等,禁立宰殺耕牛等,違者入罪嚴懲。不得私宰,若有病、殘疾,無法再耕種,也得報備官府,由官府派人檢查核定後由出錢收購,再專人宰殺出售。”

官方在與蒙古人等進行牛馬貿易採購時,也要優先考慮農業需要,以軍隊騎乘戰馬、運輸戰馬第一優先,農業耕種第二優先,工商運輸再其次,私人騎乘挽車放最後。

甚至要工商、私人買賣牛馬騾驢使用時徵收牲畜交易稅,甚至車馬稅,再補貼農民購買耕牛等。

文安之記下皇帝的特別交待,這些其實各地也都有些相關的規定,只是還不夠全面系統。

一騎快馬趕到,侍衛遠遠攔下,一番檢查後,將他帶到御前。

“陛下,宣府捷報!”

皇帝下旨山西、直隸,讓他們休整,停止用兵。

但現在捷報傳來,山西的馬國柱奏捷,已拿下宣府。李際遇、許定國、丁啟光等倒不是神勇無比,只是此時形勢下,韃子已經人心惶惶,尤其是那些原來降於他們的漢將,不管是入關後降的,還是入關前就降的,也不管是入旗的,還是沒入旗的,眼看著明軍都打到北京城下了都,誰還不開始考慮後路。

馬國柱他們本來也打算安心休整過冬。

結果宣府那邊,原崇禎末定西伯、居庸關總兵,先降順後降虜的韃子定國公唐通,他此時駐懷來,眼見形勢不妙,與心腹一番商議,便舉旗反正,拿下懷來後,迅速進軍居庸關。

唐通率部,仍舉著清軍旗幟,趕到居庸關,謊稱宣化已失,明軍殺到,他們不敵退來。

居庸關守將佟國鼎與幾位愛新覺羅家的宗室貝勒貝子駐防關上,但兵馬並不多,尤其那幾位宗室不是太年輕就是太老,還都是沒什麼打仗經驗的,此時駐於關上,更多是個監軍。

佟國鼎想讓唐通所部就駐於城外,唐通便故意在關下鼓譟起來,這邊關外喧譁,當天晚上,關內的原鄖陽巡撫趙兆麟和前陝西巡撫雷興,都曾是與唐通一起在關中圍剿過順軍、義軍的,也早接到唐通密信。

趁半夜也派家丁關中放火作亂,居庸關大亂,雷興趁機帶家丁開啟關門,引唐通入關。

唐通軍入居庸關,與雷興等幾部聯合起來,在關中四處亂殺,此時守關的多是些八旗餘丁、老弱,許多漢軍旗、蒙古旗還跟著倒戈,佟國鼎和那些貝勒們跑都沒跑贏,全被一鍋端。

拿下居庸關後,唐通與雷興等又轉身殺回宣化,沿著桑乾河、洋河迅速掃蕩,並派人趕往天成衛,請明軍前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得到訊息的山西明軍,一開始還不相信。

可後來看到佟國鼎和那幾位貝勒人頭,尤其是那些印信等,也就將信將疑,最後還是抽調人馬趕去。

兩軍最後匯於宣府城下。

明代的宣府被韃子改稱宣化,是原萬全都司及後來的宣府鎮治所,號稱京師鑰匙,

南屏京師,後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險,右擁雲中(今大同)之固,是內地通往蒙古和大西北的交通樞紐,更是防禦北方入侵的戰略要地。

明代時,這裡向來是重中之重。

但因韃子新遷都燕北,而太原、大同又丟的太快,加上各地官將的投降、反正等,導致韃子根本來不及再穩固這要地。

留守的都是些二線部隊,還因唐通的叛亂,而導致了這道重要防線的迅速失守。

明代時,這裡是防範蒙古韃靼、瓦喇、兀良哈諸部的邊防重鎮,生死攸關,是京師西北門戶。

可連居庸關這內三關之首的大門都被輕鬆拿下,大同也早被奪取,宣大夾在中間,又如何能倖免。

總兵婁光先,道臺胡全才面對著大軍兩軍圍城,尤其是雷興還是他們的老上司,一番勸說下,便都樹起白旗投降。

“雷興本遼東秀才,後來努爾哈赤據遼東,設科取士,雷興還去考取了舉人,授秘書院副理事官,後遷都察院理事官,漢八旗立,隸正黃旗,入關後,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天津,此後歷任陝西巡撫、河南巡撫等職,此人曾隨多爾袞、阿濟格、豪格等征戰,多立軍功。”

朱以海對這個雷興不以為然,不過又是張存仁、洪承疇這類的漢奸罷了,只是如今見風使舵又改換門庭。

相比起來,他比唐通還好點,畢竟他雖然以前是遼東秀才,但很早就投了韃子,跟著很多年。

而唐通這人怎麼說呢,是陝西人,正經的明朝將門,崇禎七年時為榆林守備,後從總督陳奇瑜征剿張獻忠,不久遷漢中遊擊,在明末剿匪戰中積攢了軍功資歷,歷宣府副將、密雲總兵等。

崇禎十四年的松錦大戰,唐通是八大總兵之一,十三萬人救援錦州,卻在松山大敗,戰後貶官,卻仍鎮密雲。當年冬天皇太極越過長城南攻山東,連破八十八城,唐通只敢尾隨其後,不敢一戰,甚至殺良冒功,荼毒地方。

等清軍回師時,唐通與白廣恩還被清軍大敗。

崇禎末年,唐通雖然連連敗績,卻仍任密雲總兵、宣化總兵等要職,手握兵權,舉足輕重,崇禎都只得親自召見安撫,賜蟒服玉帶,對他寄予極大希望。

甚至封他為定西伯爵。

李自成破大同,唐通入京勤王,奉旨守居庸關。闖軍抵達關下,唐通倒也對的起崇禎的封爵賞賜,出關迎戰,結果監軍太監卻在背後開關投降,唐通也只得投降了。

降李自成後,唐通被派往山海關鎮守,老朋友吳三桂出兵突襲,唐通大敗,僅餘八騎身免,麾下八千人全降吳三桂。

後來唐通又率一萬餘人戰多爾袞於一片石,仍大敗而歸,跟著李自成逃到府谷,見李自成敗落,便又襲擊李過,向清軍主動請降,入正黃旗,加定西侯,授綏德總兵。

唐通降清後,跟著雷興等在陝西攻打闖軍,圍剿各地抗清義軍。

稍一瞭解唐通的經歷,就知道這人典型的明末武夫,毫無忠誠信義可言,他們也沒有節操,一味的招兵買馬搶地盤,各種剋扣兵餉殺良冒功。

誰強降誰。

唐通給皇帝上奏,自稱自己如何忠於大明等等,狗屁不是。

“現在具體什麼情況了?”

“宣府、居庸關、紫荊關皆下。”

“馬國柱已移駐居宣大,許定國駐居庸關,丁啟光駐昌平,李際遇駐西山,唐通駐順義。”

“直隸的土國寶也率軍北上,土國寶的大營都立到了瀘溝橋,楊國海駐通州,李化鯨駐良鄉。”

“兩路大軍會師北京郊外,四面合圍了北京城。”

“北京眼下並無多少守兵,可能這會北京已經拿下了,捷報正在路上。”

這進展,朱以海都愣的久久無言。

這猶如當年李自成北上一樣,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從西安打到了北京,當年也是兩路出兵,最後合圍北京。但李自成當時面對的明廷,兵馬還不少,甚至有周遇吉在寧武關的拼死阻擊。

相比之下,韃子現在反而遠不如了,入關時韃子也就六百左右的牛錄,但短短幾年時間,他們在中原收編的那幾十萬明軍綠營、漢軍旗,也都陸續崩潰被殲滅或投降,剩下的八旗也死傷慘重,不斷減員。

韃子當年成也靠漢軍,現在敗也因漢軍。

其實早在朱以海當年光復南京後,那個臨界點就打破了,此後交戰已經不再可能是一城一池的拼死爭奪了,人心變了。

當朱以海去年在山東濟南、兗州兩次全殲清軍,今年又全殲潁州清軍,接著又把湖北南陽清軍圍了,整個局勢都變了。

此時所有人都明白,韃子也就比李自成稍好一點,比李自成在北京多呆幾年,但終究是敗了。

且再無贏的可能,沒有人願意再跟著韃子一起輸。

就有如大堤出現漏洞,一開始只是有一點點漏水,慢慢的管湧,最後直接決口垮堤,徹底崩塌。

十一月十七,馬國柱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炮轟城,午後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

半夜,城中八旗漢軍率先開啟外城西側廣寧門,明軍進入復興門。次日,又有漢軍開啟正陽門,迎許定國所部軍。

至此北京光復。

雖然安親王嶽樂頑抗抵抗,可明軍來的太快,他本駐於天津,從天津馳援北京,僅帶回五千滿蒙八旗,但士氣低落。

明軍四面圍城,炮轟連連,城中的漢軍八旗甚至漢官們還紛紛倒戈一擊,開門迎敵。

八旗一開始要守城,又要防漢兵,等外城破後,不少蒙古人也開始背刺,到最後,許多絕望的滿八旗也一樣開始投降。

絕望的嶽樂退守煤山,身邊僅餘八百人。

土國寶和馬國柱一起前來勸降,嶽樂拒絕。

土馬二總督下令,用火炮轟擊,步兵圍剿。

八百女真,最後都隨嶽樂一起被轟成碎末,北京徹底收復。

北京既下,長城內的其餘諸城,再無抵抗之力,訊息傳出,天津、密雲、永平等地剩下的不多韃子,開始慌忙棄城逃竄。

許多遷入關圈地的八旗,一時逃不及的,則被土國寶等各部人馬圍剿捕殺,一個不剩,毫不留情。

天津、薊州、密雲、永平、撫寧、遵化,紛紛收復。

當朱以海沿黃河而下,一路回到了東京奉天時,已經是十二月了,每日都有捷報南下。

到此時,整個長城以南,盡皆收復,連山海關都收復了。

韃子守都沒敢守,殘兵敗將帶著老弱婦孺,直接棄關北走。

東起永平府山海關,西至嘉裕關,萬里邊牆盡皆恢復。

中原僅剩下被堵在藍武道裡的尼堪等那支清軍,仍在苦苦支撐著,卻也是滅亡在即。

天下震動,舉國歡騰。

眾多官員士紳甚至上書,請求皇帝移駕北京,恢復舊都,今年就在北京過年慶賀。

韃子被趕出中原,北京失守後,濟爾哈朗沒有率兵過長城來奪北京,反而是擁著順治帝,連夜向北逃遁五百裡,去了赤峰。

東京,內外諸城提前過年一樣,人人喜笑顏開。

北京收復,韃子逃遁,這就有如當年太祖派徐達北伐,收復大都,蒙韃子逃遁漠北一樣。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木子藍色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