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陷開封屠大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皇帝正在用早膳,一名太監捧著盤子過來,上面是請見官員的膳牌,也跟嬪妃們的綠頭牌一樣的。

皇帝每天會翻兩次牌子,早膳時翻官員牌子,決定今天接見哪些官員,晚膳時則翻嬪妃的牌子,決定是否臨幸某位後宮佳麗。

御門早朝聽政回來,朱以海肚子正餓。

牌子還沒翻,劉朝來了,告訴一個壞消息。

“爺,大同陷落了。”

正吃饅頭的朱以海停下來,“還是沒來的及麼?”

前天才報告說朱忠義率歸德鎮北上開封,匯合李際遇、許定國還有李化鯨、梁敏諸部,一舉攻克了開封城,並順利渡過黃河,進軍河內。

結果今天就報說大同陷落了。

“姜瓖被部下叛徒楊振威、王輔臣出賣斬獻韃虜嶽樂。”

“嗯。”朱以海長嘆一聲。

“爺,楊振威、王輔臣二漢奸率家丁六百餘人襲姜瓖府,擒斬姜瓖兄弟,提他們兄弟三人首級開城獻降,大同士兵棄械投降。

韃子,韃子屠城了。”

劉朝說到此處,十分激憤。

“大同十餘萬軍民百姓,憑堅城拒守十個月,萬眾一心,結果這兩漢奸殺帥降虜,引韃子入城,韃子入城後收繳了將士們武器,然後犁地般的屠殺,除了楊振威和王輔臣等的家卷以及六百餘家丁外,城中十萬人盡被屠光。

只有此前因缺糧,陸續逃出去的約兩萬餘人逃過此劫,但被屠殺的仍超過十萬人。

韃子屠城數日,殺的城中沒有半點人聲。

嶽樂入城後,搜遍全城,最後只在一處遺忘的地牢裡,發現了五個囚犯,因為這五人是之前試圖叛變投虜的逃兵,被嶽樂破格饒過一命。”

“大同成了一座死城!”

“韃子屠光了大同城裡的人後,還派兵掃蕩大同外圍,遇漢人則殺。韃子事後還派人把大同城牆扒低五尺,毀壞了一切防禦工事。”

“韃子屠滅大同後,又開始出兵清剿山西各處殘存的義軍,尚有抵抗之城,攻破之後皆屠,已連屠數城,又殺數萬人。”

朱以海感覺胃中翻滾。

極度噁心的感覺,他推開早餐,心中難受。

韃子這是越要滅亡了,就越發瘋狂了。

大同這樣的九邊重鎮,圍攻十月,拿下後屠城毀壞洩憤不說,還對山西展開血腥屠殺報復,以發洩之前各地起義給韃子的殺傷。

這也確實說明,這次秦晉大起義,確實也給韃子沉重一擊。

姜瓖在大同守了十個月,韃子前後三次強攻,損兵折將無數,起碼折損了上萬人,其中八旗就得有兩三千。

而各地義軍起兵,殺死的官吏,以及八旗、綠營等也很多。

韃子面對著明軍的大反攻,也只能用這種恐怖屠殺報復,來威嚇大明的義士了,甚至怕大同守不住,主動扒低城牆,防止再被奪去。

“先前王永強在三原戰敗,幾萬人馬全軍覆沒,吳三桂屠了蒲城,現在嶽樂又屠大同,還在各地清洗剿殺,這些人兇殘萬分,全都瘋了,這一筆筆帳,全要記起來。”

“董志寧呢,遇難殉國了嗎?”

“董御史拒不投降,提銃拼死抵抗,據說殺了兩韃三漢奸,最後彈盡被擒,嶽樂讓他投降,他不肯降。讓他跪,挺立大罵,被韃子下令打折了兩條腿強按著跪,董御史怒罵不止,嶽樂卻沒殺他,而是將他枷送入京了。”

董志寧是寧波六狂生之一,當年最早起義的那波熱血書生,朱以海也很賞識他們,如今也是兵科給事中,加山西御史、大同監軍,如今卻不幸被俘,還被折磨。

“派人去找韃子,想辦法將他贖回來,拿韃子俘虜換,拿錢贖都行。這些忠臣志士,必須得救回來!”朱以海聽說董志寧還活著,立馬指示。

劉朝退下後。

朱以海也沒心情翻牌子了,“召總理大臣到振揚門議事。”

振揚門在水城原水師府外,這裡現在相當於乾清門了,增建了一排建築公房,其中總理處便在此辦公議事。

朱以海過來時,在東京的總理大臣、協理大臣等都來了。

劉朝先跟大家通報了大同屠殺的情況。

朱以海站在那裡,把頭上的翼善冠給摘了下來,“請諸卿與朕一同為山西大同死難的將士百姓們默哀!”

大家一起跟著脫帽低頭,雖然以前也沒這種禮節,但皇帝帶頭,他們也都跟著照坐。

低頭默哀。

良久。

朱以海長嘆一聲回到座位上。

“這筆血債必須記上,並且要告訴全天下子民,韃子又犯下一筆滔天罪行,不可饒恕,所有人當銘記。”

轟轟烈烈火的秦晉大起義,又熄滅了。

姜瓖堅守大同十個月,被叛徒出賣殺死獻城,韃子屠殺十萬軍民。王永強南下西安,在三原遭遇吳三桂,被包圍殲滅,吳三桂屠蒲城一萬多百姓。

嶽東在山西,吳三桂在陝西,都對義軍展開瘋狂報復,如今山西義軍已經被剿滅了,剩下的不是竄入深山,就是已經潰散四野。

陝北的王永強兄弟王永鎮也已經帶兵放棄延安,撤往寧夏,但仍被吳三桂追擊,連連戰敗,損失慘重。

“讓朱忠義、許定國他們不要再往山西去了,不要越過王屋太行,以免孤軍深入,再被包圍殲滅。

留一軍駐守懷慶河內,其餘人馬回頭再打洛陽。”

既然沒趕上,那就沒必要再深入山西,先退回來把河南掃平再說。

“讓王永鎮、武大定都往蘭州方向退,賀弘器、米喇印等往隴山一帶移動,守住隴山一線,防止吳三桂趁勝西進,要依託有利地形,阻擊吳賊,切記暫時不要過隴,別去關中也別去陝北。”

在總理處這個如今全面協助皇帝處置軍國重務的堂上,朱以海乾綱獨斷,重新調整部署。

雖然秦晉大起義失敗了,但這輪起義給韃子的打擊也不小,直接殺死的清軍也有一兩萬人,其中八旗幾千,另外前後攻下幾十個州縣,尤其是山西,幾乎全境被攻破過,錢糧輜重,地方秩序都被破壞。

許多降虜的漢奸,包括那些晉商的分號商鋪,這輪也被嚴重打擊。

山西陝北經此一亂,也已經再次打殘,特別是韃子的血腥屠殺,更加導致民生經濟的嚴重破壞,沒個十年都別想恢復。

韃子這是自尋死路。

所以接下來,明軍也不用再往陝西和山西進軍了,先打河南,再攻山東。

陝西雖然清軍兵多,但沒有錢糧支援,他們也難長久,現在對峙駐兵越多,後勤壓力越大,最後他們自己就會堅持不下去。

就如歷史上清初一開始攻入四川貴州等地後,就因為戰爭破壞過於嚴重,得不到錢糧補給,最後不得不班師撤退,從順治到康熙,打了很多年,才最終在西南站住腳。

對於皇帝的這個安排,不論是宋之普還是劉宗周又或是洪承疇等都表示支援,河南現在倒是越發的有利朝廷,眼看著瓜熟蒂落了。

這時再加把力,也是當然的。

不過這也不意味著要全面攻打河南,比如御營現在就還在整編中,邊打邊整,以打代練,控制著戰事規模,特別是駐淮南一線的御營。

這裡被韃子毀壞嚴重,明軍也要重新安定恢復民生,招聚流民恢復生產,甚至是修復城池,修復被毀壞的淮河堤等,否則後方不穩,也容易出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所以主要還是用河南的這些本地勢力,讓他們立足本地,再加上明軍支援的一些武器加一些小股精銳配合,跟韃子打。

事情討論的很積極,沒有出現什麼較大爭議。

最大原因還是皇帝握有決策大權,更因為皇帝對大局有較好的把握,不會如天啟、崇禎等皇帝一樣,自己對局勢搞不清楚,大臣們左右爭議,夾帶私貨,皇帝也分不清情況,難以決斷。

“自朝廷遷至此後,朕現在都親自硃批,劉朝也數次向朕請辭代批硃紅之權,朕思來想去,覺得確實也無需代批。”

皇帝的話,大臣們聽的心中震動。

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這種內外朝制度,形成已久,也一直是微妙平衡,不過當今天子起兵之後,那就是乾綱獨斷,處處洞若觀火,既勤政又了得的皇帝。

以前領兵在外,司禮監還奉旨代批,但現在皇帝都是親自處置題本,司禮監確實沒必要再代批。

當然,這裡其實也涉及到更核心的問題,就是皇帝處處攬權親政,不隨意的下放權力了。

特別是下放給太監。

這對殿中的大臣們來說,這是好事啊,尤其是如劉宗周這樣的大臣來說,以前跟閹黨鬥,求之不得呢。

“朕觀看歷朝制度,打算重定宦官制度。”

“朕將規復舊章,不以手筆費朝典,不以內侍典兵權。”

“不再用太監統兵,也不用太監監軍。”

“不準太監擬詔,不準太監議政,不準推舉與干預官員任免等事務。”

“嚴格控制太監數量,不得隨意超編,太監最高不得過正四品,每個宦官只允許收養一子,以充繼嗣,且必須是年滿三十且無養父者,才可收養,並須上報有司備桉。”

皇帝把早就謀劃多時的太監改革計劃丟擲。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木子藍色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