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收復河東,百廢待興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賈逵字梁道,河東襄陵人。

賈姓在河東本就是大姓,賈逵祖上也曾是大族...可惜家道中落,到了他賈逵這一代,他們家幾乎已經是一貧如洗。

要說貧困,賈逵家裡到底又貧困到什麼程度?

有這麼一說,“冬常無袴,過其妻兄柳孚宿,其明無何,著孚袴去”,冬天冷起來連褲子都沒穿的,可見賈逵家裡到底貧窮到了什麼程度....

然而就跟許多勵志故事裡的主人翁一樣,賈逵家境雖然貧寒,但從小卻胸懷大志,想要從軍征戰天下。在還是孩童之時,其他小孩子都在玩泥巴,只有賈逵常常將其他孩子當成士兵來排兵佈陣...

賈逵的祖父偶然見到賈逵的行為,並且相當看好他,預言他必然成為一員大將。

雖然賈家衰落貧苦,但他們的知識依然傳承了下來。

賈逵的祖父甚至還能夠向賈逵口授兵法數萬言,可見賈家的家學淵源之深厚。

賈逵長大後,先是憑藉自己過人的能力在河東郡擔任郡吏,後升因為工作突出,升遷為了絳邑縣令。

後來高幹、郭援和匈奴人的聯軍進攻河東郡。

絳縣遭到郭援和匈奴人的聯合攻打,賈逵自知無力抵抗,為保縣城中的百姓,他不得不開城投降。

由於拒絕郭援的招降,賈逵就被郭援和高幹給關在了壺關縣的一個土窯子裡。

直到郭援戰死,關著賈逵的土窯子也就沒人看管了。賈逵也被一個路過的義士打破窯子的大門,將他給放了出來。

由於心心念念自己的河東家園,賈逵便又不辭辛勞徒步返回到了河東郡,準備重新回到絳縣繼續擔任自己的縣令。

可惜才剛回來不久,便又遇到了河東本土家族的叛亂。

賈逵看出這些叛軍早晚都得拉胯,因此他在叛軍派人來招降他之前,便提前領著幾百縣兵逃了出去縣城。

再後來,杜畿釋出召集令,號令有志之士前來相助自己對抗叛軍,賈逵接到訊息後便第一時間趕來。

杜畿能夠領兵在野外跟叛軍周旋這麼久,這裡面起碼有一大半的功勞都得歸功於賈逵。

無論是訓練民兵還是出謀劃策,甚至就連領軍作戰都是賈逵親力親為。

也正因為這一系列的艱苦經歷,磨練出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大才。

陸彥腦中正在回憶著歷史上與賈逵相關的資訊,這時候黃忠回來了。

黃忠回來後便向陸彥拱手問道:“先生,叛軍尚有萬餘俘虜,他們該怎麼處置?猗氏縣城中也沒有那麼多的糧食,我們可養不起他們。”

“放心吧,我已向曹公去信,相信不久之後就有大批糧食運來河東。”陸彥回過神來,回答道。

黃忠聞言咧嘴一笑道:“先生辦事兒自有章程,是末將多慮了。”

“多思考不是壞事兒,至少在糧食抵達之前,我們還需看管好這些俘虜,不能讓他們生亂。”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喏!”黃忠應諾後,抱拳退下。

陸彥的話無疑讓杜畿和賈逵也放下了懸著的心。

說實話,猗氏和附近的運城也都沒有太多糧食了。

要不是叛軍大營還繳獲了一些糧草,供養陸彥的大軍可能都會顯得非常困難,再養這群俘虜,那簡直是要了杜畿的命。

可這麼多俘虜不能白養著吧,再怎麼說也有一萬多人呢。

於是,陸彥開口向杜畿說道:“當初中原施行以工代賑養活了無數難民,還改善了許多基礎設施。因此這群俘虜也不能白養著,我們給他們一口飯吃,他們也得用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活命的機會。”

杜畿一聽立馬會過意來,他拱手道:“陸驃騎英明!叛亂出現之前,下官其實就想招募人手開墾荒田,興修水渠了...這下可好,人手倒是充足了!”

“很好!”陸彥想了想,又補充道:“太學院有一批工科的學生畢業,正好可以讓他們來這邊一展所學。這些人可都是寶貴的人才,你可不能讓他們遭到什麼意外。”

杜畿早就聽聞太學院培養了一批了不得的人才,聽到陸彥竟然願意派出一些人來河東歷練,頓時欣喜不已,連連拱手道:“

河東郡經歷兩次大的動亂,基層官吏缺口巨大。有他們來領著百姓做事,實在是太好不過了!

陸驃騎您儘管放心,就算我杜某人被人砍了,也絕不會讓太學院的寶貝疙瘩受到傷害!”

杜畿的話倒是給陸彥提了個醒,“不光是歷練的學生,還得讓朝廷增派許多官員過來...河東世家必定要完成一批清洗,本地雖然可以補充一部分,但關鍵的職位還是得用自己人才行。”不過這話陸彥沒有說出口,而是心中暗暗記了下來。

陸彥搖搖頭,回道:“倒也不必矯枉過正。我們要培養的是真正能做事的人才,該吃的苦還是得讓他們吃,犯錯後該責罰也得給予對應的責罰,切不可因為是太學院的學生便給予他們特殊的優待。記住,只需要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其它的讓他們自己憑能力去爭取,這樣才能達到鍛鍊人才的目的。”

杜畿聽了陸彥的話後,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恭敬的回答道:“陸驃騎所言乃謀國之道,下官受教了。”

......

猗氏收復以後,陸彥和鍾繇又馬不停蹄的兵分兩路向著南方而去。

五日之後,陸彥、黃忠收復大陽;鍾繇、龐德、張繡收復河北縣。

陸彥大軍殺來,弘農郡叛軍見張白騎戰死,高幹失蹤,他們自覺大勢已去,於是最終選擇向朝廷投降。至此,河東郡的叛軍完全被肅清,河東郡也再次迎來了難得的和平和安寧。

通往弘農郡的道路被打通後,河東也得到了一些糧草作為補充。

可是這些糧草依然遠遠不夠,這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

好在,又是十日之後,從河南尹與河內郡運來的第一批糧草終於抵達了安邑縣。

來人還帶來了河南尹太守司馬朗,以及河內郡太守魏種的書信。

他們說,後面還陸續有十幾萬石糧草正在準備中,只是因為徵調的船隻不夠,所以才只先送來了一萬石糧食。

郡守府中,陸彥看完了司馬朗和魏種的書信,終於長舒一口氣。

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了這十幾萬石糧食,這個冬天安邑縣的百姓們至少可以平安熬過去了。而且運城附近的鹽池已經被陸彥派人把持,收歸國有。以後商會擴充套件過來,河東郡的生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