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弘農楊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太學學府重建的地址,最終選在了陳留城以南三十裡一處靠近山林,環境清幽僻靜的地方。

為何又是陳留?

因為陳留有一位文武皆巔峰的人物坐鎮...

有異議的人基本上不敢來跟陸彥掰扯,畢竟上一個被陸彥曉之以理的人,在床上躺了兩三個月才下得了床。

陳留郡百姓聽說陸大將軍又要招工開幹工程了,紛紛蜂擁而至,差點擠破了臨時設立在工坊處的招工大門。

耿良穿著新發下來的主簿官服,昂首挺胸,極有架勢的在門口巡視,確保招工現場秩序井然。不過靠他一個人肯定是不行的,主要維持秩序的還是從軍屯裡抽調過來的數百軍卒。

陳留工坊被劃歸太學統管,官方為其命名為將作監。

將作監下設有監正,少監各一人,分別是陸彥和韓浩。但就跟校長和副校長一樣,一般幹活的都是副的那個...

少監正之下暫時只設立了主簿二人,分別是耿良和馬均。

家裡世代都是匠籍的耿良,竟然破天荒的當了官,這下簡直就是光宗耀祖,光耀門楣了。

如今穿上官服的耿良,整個人的氣質都有了極大的變化,以往那個逢人便笑的老耿,如今卻也隱隱有了一絲威嚴。

人群排起了長龍,陳留百姓們對官方工程有著極大的熱情。

不僅僅因為官方開出的待遇優厚,還因為某些人若是表現出了特殊的才能,很有可能會被工坊特招進去。

工坊的待遇讓許多朝堂官員都甚為眼紅,你說這些百姓們怎能不削尖了腦袋嚮往裡擠。

“爾等聽著!”耿良拿著個大喇叭衝著人群喊話,“此次太學院的建造由我將作監全權設計、全程監督建造!

大家如果幹的快,幹的好!那咱們的工錢絕對豐厚!

豐厚到你可以數錢數到手抽筋的那種!”耿良的話裡裡外外都透露著“豪橫”二字。

“耿主簿!俺不要工錢,您只要讓俺進工坊當個長工就行!”人群中有人大喊出聲道。

“你個憨子!現在叫將作監!將作監!記得了嗎?!”

“是是...將作監!”

不等耿良回話,又有人大聲起鬨道:“沒門兒!將作監裡都是手藝人,你除了會乾飯還會幹什麼?”

“俺會搬磚啊!”

“滾!”

“哈哈哈!”

耿良狠狠瞪了那位會搬磚更會乾飯的鐵憨憨一眼,隨後再起舉起喇叭,開始喊話維持著秩序。

太學院計劃佔地四萬平方米,保守估計完全建成後,可以容納兩千到三千名學生。

不過這樣浩大的工程不會一次性就做完,而是分成好幾期來逐漸完成。

況且,太學院剛開始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學生,完全沒必要一上來就整的那麼高大上,顯得太過鋪張浪費。

學院的平面設計圖紙全都來自將作監的匠人,而這些人的個人經驗和技能如今都有專門的執筆小吏進行記錄和整理,最後編制成冊,成為教授下一代的課本。

煌煌中華五千年,不知道有多少的創造發明遺失在了歷史的角落,陸彥也想把它們和文學知識一樣,好好的傳承下去。

不僅是太學院馬上就要動工了,曹操治下的各州郡縣,都會以官方的名義建立書院,即便是剛剛吞併的徐州也不例外。

書院從稚童啟蒙開始,一直教到四書五經為止,而後學生們便可選擇是否進行考試來進入太學。

由於數學和工科還太過新穎,而且在目前絕大部分人眼中顯得有些“不務正業”,因此這兩科並沒在地方書院開設課程,只在太學中教授。

數學和工科將作為太學多樣化的課程來設立。不管是百姓還是士族官宦子弟,要想進入太學院的數學和工科,只需透過基礎的學識考試,以及相關型別的專業考試就行,就跟現代的體考、藝考類似。

至於太學中的軍事、政治,則只會在太學院的學生中透過嚴苛的考核篩選後錄取。

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要想學習先進的軍事理論知識,那就必須得保證學生的根正苗紅。

政治方面也一樣,都是國之大器,務必保證不要出現叛徒。

軍事,保家衛國,開疆拓土;政治,穩定天下,治國興邦。

兵法謀略還好,寒門人士也多有學成者,比如郭嘉、戲志才、魏延等人。

但政治、行政這方面治國興邦的學問,則歷來都是被世家所壟斷的。

常言打天下易,守江山難,為何世家不怕改朝換代?就是因為他們有著大量治國安邦的知識和人才,可以快速幫助新的帝皇治理穩定和治理天下。他們知道哪些所謂的皇權離不開他們,所以他們無所畏懼。

弘農楊氏,千年豪門,便就是這麼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楊彪、楊修就是弘農楊氏之後,來自於一個真正傳奇的家族。

弘農楊氏祖上是西漢丞相楊敞,這人還是司馬遷的女婿。

其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不光如此,楊震的兒子楊秉、孫子楊賜、重孫楊彪都官至太尉,是東漢的“四世三公”。

楊彪咱們熟悉,他不光做過太尉,而且還做過司空、司徒,一個人就做過“三公”。

當初是他獨立操持,與賈詡一起謀劃了天子出逃長安之事。

可以說沒有楊彪的話,但今天子恐怕早已命喪李傕郭汜之手。

楊修便是楊彪的兒子,以他家這樣的家世,楊修恃才傲物恐怕也就合情合理了,關鍵是他確實有才,有這個傲物的資本。

歷史上,楊修被殺的原因比較復雜,但絕不會是因為恃才傲物被殺。

曹操手下有才,脾氣又怪的人多了去了,為何單單容不下一隻楊修?

主要還是楊修與曹操的理念有些不同,而且還參與到了奪嫡之爭,自己作死。

後來楊修雖然死了,但是家族的傳奇故事依然在續寫。

他們家族的後人楊超的三個兒子,楊駿與弟楊珧、楊濟共同輔佐司馬炎,權勢滔天!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不光如此,楊家家族中的楊炳和武元皇后楊豔及武悼皇后楊芷也是積極幫助他們。

三楊專政期間,西晉統一大江南北後,國內一片繁榮。只不過後來因與司馬家發生衝突,為人所滅,震驚全國。

雖然遭受重大的打擊,但弘農楊氏苟延殘喘了下來,而後又在北魏尋到了崛起的機會。

等到隋朝統一之後,隋朝的宰相楊素,便是弘農楊氏的後人。

甚至就連隋朝皇帝楊堅,楊廣,也曾自稱是弘農楊氏的後人,只不過其真假就很難判斷了。

讓人不禁感慨感慨:千年家族,牛逼如斯。

第一百四十一章 弘農楊氏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