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求賢令,黃金臺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從泰山返回郯縣的路程自是輕鬆,只是劉備臉上卻沒有了之前登泰山時的笑意。

劉備雖然也曾拜在盧植門下學習,但讀書期間整日摸魚,只會遛狗鬥雞,學問方面自然不算精深。而泰山上的讖緯,又讓他看得一頭霧水,所以便有些悶悶不樂。

當然,劉備也曾懷疑有人故意設局,可是賈詡和郭嘉二人都說,這塊石碑上遍佈這歲月腐蝕的痕跡,怕是已在土中埋了數百年之久。

如此一來,便斷絕了人為的可能。

劉備參不透石碑上的內容,又擔心讖緯解出來會對自己不利,心中有事記掛,自然有些悶悶不樂。

等距離郯縣還有兩百裡左右的路程時,卻又忽然收到了來自內府的奏報。

在這封奏報中,荀或將這些日子郯縣發生的事情盡數彙報了一遍,大部分是林朝對付世家的過程,以及如今推行下去的新政。

這些事情,其實林朝早在動手之前便向劉備彙報了一遍,因此劉備看完後倒是沒覺得驚訝。

可在這封奏報的末尾,荀或卻提出了一個建議。

前段時間,孔融曾帶領青州士族表請劉備稱王,而荀或此次的建議便是針對此事。

倒不是說荀或反對稱王,只是他認為孔融表奏中提到的稱號和封地不可取。

簡而言之一句話,稱王可以,在齊地稱王不行。

其實這件事情荀或老早就提過,如今得知劉備即將歸來,荀或便用內府的名義再次提了出來,算是比較正式的進諫。

如今劉備集團的大本營在徐州,在郯縣,若是忽然跑到青州的齊地建國稱王,那根據地自然要跟著轉移。

想要在齊地建設一個和如今的郯縣差不多規模的城池,並且把經濟和政治重心都遷移過去,這工程量不亞於一次遷都!

再看現在徐州的情況,可謂是一窮二白,拿什麼來折騰?

劉備要真敢這麼幹,便是荀或不勸諫,田豐絕對會開噴。

跟你們這些整天只會花錢的蟲豸一起,怎麼可能把天下治理好!

所以荀或建議,劉備稱王後的封地,應該靠近郯縣,就算不在東海郡稱王,封地至少也得是周邊的郡國。

或下邳,或彭城,或琅琊,總之不能遠離郯縣。

看完荀或的建議後,劉備頓時皺起了眉頭。

他承認荀或說得有道理,以眼下徐州的情況確實不能再折騰了。但與此同時,劉備心中又有些不甘心。

若是在齊地稱王,那就是齊王。

可若是在徐州諸郡稱王,那就是下邳王、彭城王,或是琅琊王這種,無形之間逼格就跌落了不少,這便是劉備不甘心的原因。

其實一字王和二字王並無高低之分,就像侯爵一樣,鄉侯、亭侯、縣侯這些都是列侯,在禮儀排場方面,也都是一致的。

但任誰都明白,縣侯比鄉侯和亭侯高貴不少。

放到王爵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對此心有疑慮的劉備,便將內府的奏報轉給了郭嘉,想聽聽他的意見。

只是郭嘉身為始作俑者,又怎麼可能否定荀或的建議,當即便開口笑道:“主公,文若所言,不失為老成謀國之言。齊地地處邊境,確實不好為王國之所在。再者,先前孔文舉表主公為齊王,未必沒有趁機提攜青州士族之意……”

“依奉孝之意,當在徐州境內建國才好?”

郭嘉點了點頭道:“不錯,才乃嘉之愚見,還請主公三思。”

聞言,劉備低聲道:“奉孝啊,非是某不願在徐州境內建國,只是……”

郭嘉當然看出了劉備的想法,便開口笑道:“為長久計,些許虛名主公又何必在意?”

別想什麼一字王二字王了,先稱王再說吧。

見一貫支援自己所有行跡的郭嘉都這麼說,劉備無奈了,苦笑道:“那奉孝你倒是說說,咱們徐州除了東海郡之外,何處適合建國稱王?”

東海是州治所,自然不好建國稱王,這在禮法上不合適。

郭嘉假模假樣的思索了一番,最後皺著眉頭開口道:“彭城。”

“為何?”

“下邳、廣陵地處偏遠,琅琊、泰山為徐州之屏障,交通不便。倘若主公不為東海王,便只得在彭城建國。”郭嘉分析道,“如今主公雄踞四州之地,將來勢必要向天下用兵。彭城接壤豫州,地處中原,乃是絕佳之所。”

雖然郭嘉說將來要向天下用兵,但劉備明白,如今沒了袁紹,可以稱得上大敵的,便只剩下了袁術。

而他與袁術之間,早晚必有一戰。

倘若發兵攻取豫州,彭城則是一個最佳的跳板,藉著王國的名義從現在便囤積糧草,積攢兵力,倒是再合適不過。

“奉孝之意,某明白了……”劉備點了點頭道,“此事等回到郯縣,某還得與子初商議一番。”

一提到大業,劉備心中那點對一字王的念想也消除了,當場表示會慎重考慮郭嘉的建議。

“主公英明!”

郭嘉拱手道,臉上的笑容極為燦爛。

林子初,你交代的任務某已經完成了大半,如今就差臨門一腳。

……

郯縣。

學宮之事定了下來之後,林朝沒有像以前一樣繼續摸魚,而是開始了一項新的工作——蓋樓!

確切地說,是準備修建一座很大的高臺,同時在高臺之上和周邊修建一些館舍、房屋。

為了這座高臺,林朝可是煞費苦心,為此不惜三登羽山,向學宮裡面的學者請教禮儀的相關事項。

之所以如此在意,皆因這座高臺,名為招賢臺!

顧名思義,就是要在這座高臺上釋出求賢令,以此求賢納士。

關於求賢令,昔年先秦時便有帝王釋出過,比較著名的有兩次。

第一次是秦孝公。他繼位之後便向整個天下釋出了一道求賢令,不僅言辭懇切,更是在詔令中揚言:凡能強秦者,寡人與之分土!

隨後,便引來了商鞅入秦,繼而變法強秦。

第二次是燕昭王。這位主也不差,不僅釋出求賢令,更是在都城築起高臺,鋪滿黃金,任由群賢取用。

因此燕昭王所築之高臺,又被稱為黃金臺。

林朝此次效彷這兩位有為之君,目的不僅僅是要招賢,更是要向天下人表明態度。

先秦之時,各國行各法,自有政令,因此君主釋出招賢令倒是不稀奇。

可如今大漢歷經四百載,察舉制度已深入人心,權勢也被世家壟斷。在這個當口,林朝來一波唯才是舉,就是要向察舉制度發起衝擊,同時為以後的科舉制度做一次嘗試。

管你是不是孝廉茂才,只要有才,就可以來徐州當官!

原本歷史上,曹操也釋出過求賢令。只不過曹操求賢,純屬求了個寂寞。

曹操本人在時,尚能唯才是舉。可等到曹操死後,曹丕卻來了一波與世家大族的深度繫結,從而使得世家當朝,為曹魏的衰落埋下了根基。

直至兩晉時,世家門閥的勢力,已經膨脹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甚至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諺語。就連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也不得不與這些漢人門閥合作。

林朝之所以要剷除世家,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如今的世家豪族雖然強大,但比之兩晉時期還相去甚遠,正好將這個威脅掐滅在萌芽之中。

說回求賢令,林朝打算等劉備一回來,就請他親自登臨高臺,釋出此令。

如今時進臘月中旬,算算時間,劉備最多五六日便到。冬日裡施工的進度雖然不怎麼樣,但到年底也能修建完成,一切都剛剛好。

正當林朝在不遠處看著工匠修建高臺時,崔琰卻來到了城外,身後還跟著一位四十來歲的美男子,手中拿著一份文書。

此人便是出身廣陵陳氏的陳琳,說起此人,也有一段傳奇故事。

在原本歷史上,他在官渡之戰時正好在袁紹手下任職,一封討賊檄文,把曹操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個遍。

也正因如此,陳琳便被後世噴子冠以祖師之名。

令人稱奇的是,一生殺人如麻的曹操在俘獲陳琳之後,竟沒有殺他,反而高官厚祿優待之,著實令人不解。

陳琳原本在袁紹麾下,等袁紹敗亡後,陳琳被徐州大軍俘獲,因其有才名,崔琰便向林朝請求赦免他,並讓他在都察院中任御史之職。

直到想要撰寫求賢令時,林朝才忽然想到了此人。

從陳林手中接過求賢令文書後,林朝衝崔琰笑道:“師兄政務繁忙,何必親自前來。”

崔琰笑道:“招賢乃國之大事,某自然想看看招賢臺是何等模樣。”

“那師兄可是來早了,招賢臺尚有十餘日才能完工,此時前來,只能看到磚瓦而已。”

崔琰扭頭看著正在施工的高臺,眼中滿是憧憬之色,感嘆道:“便只是磚瓦,也是好的。”

林朝明白,崔琰眼中看到的可不僅是磚瓦,而是對上古先賢的追慕和渴望。他不便打攪崔琰的幻想時間,便自顧自開啟文書看了起來。

坦白來說,林長史不僅字寫得醜,文采方面也是狗屁不通,除了能剽竊幾首詩歌來標榜自己之外,於詩文一道可以說是毫無建樹。

所以陳琳撰寫的求賢令,他根本看不出什麼門道,只能拍手叫好。

半晌,崔琰才從思緒中回過神來,卻扭頭對林朝說道:“子初,這招賢臺上,是不是還少了點東西?”

“師兄此言何意?”林朝不解的問道。

“古時秦孝公招賢,許諾列土封疆;燕昭王招賢,更是一擲千金。如今我徐州招賢,若是沒點誠意,恐怕無法令天下人信服。”

林朝這才明白崔琰的意思,感情不是少了東西,而是少了好處。

想了想,林朝便開口道:“要不咱們也在臺上放些銀錢財貨,以供前來的賢才取用,師兄以為如何?”

“不妥!”崔琰卻搖了搖頭道,“自古清高有才之士,向來不為財物所動,子初此法不妥。再者,田元皓那邊……”

提起田豐,林朝也沉默了。

此時徐州財政吃緊,莫說在臺上一擲千金,便是多放幾枚銅錢,他田元皓都得跟林朝拼命。

可依照慣例,招賢又不能沒有好處,這下就連林朝也犯了難。

關鍵時刻,還是旁邊的陳琳開口笑道:“長史,下官聽聞今日徐州新產一種紙張,勝蔡侯紙百倍,長史何不命人撰寫藏書,以為賞賜之物?”

聞言,林朝當時大笑道:“好,孔章之言甚妙!以書為賜,既能體現玄德公求賢若渴,又不流於世俗,倒是大大的良策。師兄以為如何?”

藏書雖然珍貴,但有蘭臺文獻、新紙和活字印刷術,便是印它個幾千本又有何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等那些響應求賢令而來的士子到時,便每人送上一本,就算沒能得到一官半職,也必會誇讚劉備仁德。

如此穩賺不賠的買賣,林朝豈有不允之理。

崔琰也笑道:“孔章兄此言大善!”

陳琳獻策有功,林朝也沒什麼東西能賞他,當即便邀請兩人去自己家中,三人弄了個火鍋邊吃邊聊。

……

初平三年,臘月十八。

風雪依舊,天寒地凍。

可今日徐州百官卻不辭辛勞,在太尉府長史林朝的帶領下,出城三十裡迎接劉備歸來。

劉備此行征伐青州,難度不算太大,僅兩個多月就結束了戰事,可歸來的途中卻被郭嘉忽悠著去泰山走了一遭,這才耽擱到了年底。

可饒是如此,他此行也就四個多月的時間。

劉備騎在馬上,望著遠處遙遙在望的郯縣,不禁眉開眼笑。

戰事從初夏開始,一直到深秋才結束,而後劉備並未歸家,直接馬不停蹄投入到了青州戰場中,等再歸來時,早已風雪漫天。

仔細算算,劉備離開徐州也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了。

有道是近鄉情怯,但劉備卻沒這種感覺。奔波一載,此刻他只想著快點回到家中,繼續過他那久違的接著奏樂接著舞的生活。

又走了不到三四裡,劉備終於看到了出城相迎的文武百官,遂加快了速度縱馬而去。

“參見主公!”

等劉備一行人近了,林朝便率眾人躬身行禮道。

“免禮,諸位免禮!”

劉備素來沒什麼架子,當即便從馬上跳了下來,對眾人揮袖道。

“謝主公!”

眾人又是一聲齊喝,這才起身。

劉備將戰馬交給身後的典韋便大步走了過來,對林朝笑道:“子初,你一貫體弱多病,此等苦寒天氣,又何必出城相迎。”

林朝笑道:“玄德公凱旋而歸,我等身為臣子,又豈有在城中……”

“行了行了,你我自家兄弟,何必如此客套。”

劉備揮袖打斷林朝的話,繼而又脫下自己的大氅給林朝披上,這才開口笑道:“走,咱們先回城,有件要事,還要子初你替某參詳一番。”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