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回 赴東北鍾馗擒鬼(二四)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北進艦隊在“神龍島”休整三天後,再次揚帆-< 海 閣 >-,經蛇島基地後,再到達目的地是李氏朝鮮所轄的濟州島。

年,明朝在咸鏡南道南端的原元朝雙城總管府(56年被高麗吞併)設定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明朝提出鐵嶺劃界的要求後,又命遼東都司派兵設站,“招撫鴨綠江以東夷民”,準備建立鐵嶺衛。此舉激起了高麗強烈的反對,表奏“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鹹等諸州以至公嶮鎮,自來悉是本國之地”。高麗偶王在大臣崔瑩慫恿下,準備鋌而走險,先發制人進攻明朝。是年四月,辛愉派都統使李成桂北渡鴨綠江進攻遼東。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士氣低落,於是回師松京,廢黜辛愉,流放崔瑩。之後李成桂立辛愉之子辛昌為王,又廢,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恭讓王)。92年7月6日,在高麗左侍中裴克廉、以及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李成桂派使向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道“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為得到明朝的支援,李成桂遣使讓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但是朱元璋仍認為李成桂“頑囂狡詐”,沒有冊封。4年其子李芳遠被明朝冊封為朝鮮國大王,成為明朝藩屬國。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zg採取事大政策。66年,後金軍攻佔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後金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濟州島是李氏朝鮮(以下簡稱李朝)南段最大的島嶼,27年到92年屬zg元朝版圖:2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25年,崔氏政權垮臺,國王投降蒙古汗國,蒙古則答應撤軍。27年,zg元朝軍隊佔領濟州島,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zg元朝的藩屬國,zg元朝政府在濟州島設定耽羅軍民總管府,管轄駐紮在濟州島的zg元朝軍隊和島上居民的事務,下設一些政府機構,比如zg元朝駐耽羅島牧馬府,牧馬府最高官員為zg人左亨蘇,雖然56年恭愍王回覆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但直到zg元朝滅亡幾十年後島上的元朝官員才向高麗投降。李朝時期均為政治流放地和養馬場所。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對朝鮮半島及周邊一些地方,包括朝鮮半島南邊的濟州島,影響巨大:zg對朝鮮半島北部在zg西漢到三國曹魏和zg遼金元朝時候共多年間領有主權,高麗版圖只包括朝鮮半島南部,漢四郡(公元前年~公元年),是公元前年漢武帝平定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的四個郡,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對朝鮮南部、日本諸部落有很大的影響力,雖然疆界線總體上呈現出從南向北退縮的趨勢,但在zg遼金元4餘年間,基本穩定在今朝鮮江原道的永興郡一帶。至元十九年22年,日本侵擾高麗沿海,在高麗國王請求下,zg元軍駐防金州。第二年,zg元朝正式在高麗設定徵東行中省,以高麗王與元軍將領阿塔海共領行省事。直至元末,高麗的內政與外交均受到元朝的控制。朝鮮半島都受到元朝的控制,更何況朝鮮半島南部的濟州島

濟州島地處遠東地區的中心部,北距韓南部海岸9多公裡,東與日本的九州島隔海相望,地扼朝鮮海峽門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屬濟州道。早在三年前,韋仁便有心注意濟州島這個地方,不僅是這個島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因為朝廷對軍馬的控制是十分嚴格的,他知道在這個時期雖說火器已經在世界戰爭中逐漸開始廣泛運用,另外,由於自己的到來,熱兵器時代在zg的戰爭史上也將提前出現,但是目前的戰爭仍然是冷熱兵器結合的時期,全面實現熱兵器作戰在短期內是不能夠的,因而,他需要強大的騎兵,這就需要養馬基地,於是他想到了濟州島。

據史記載,臺灣鄭氏與日本在海上貿易十分頻繁,在清朝入關,鄭氏退守臺灣,憑藉其雄厚的海上勢力,他們完全掌控了日本、朝鮮、真臘、占城和三佛齊等國“通販洋貨”、“積資無數”。鄭氏海商世家通貿東西兩洋,於日本關係最為密切,因其祖鄭芝龍娶日本肥前平戶上人田川笠皇之女田川松為妻,生子福松,即為鄭成功。鄭芝龍從當時海商巨頭李旦與顏思齊,二人死後,他繼承了海商武裝集團“十寨之主”的地位,從此他擁有了武裝商船隊,從事海上貿易。在當時,日本人來zg貿易者要靠鄭芝龍的協助,鄭芝龍於624年因與顏思齊等人在日本結盟策劃反對德川幕府統治,事情洩露遭到幕府官吏追捕,遂駕船出海,逃到臺灣。明崇禎元年九月,鄭芝龍接受明朝的招撫。因平海盜、抗擊荷蘭侵略者立了功,升遷福建總兵,於是他依仗權勢,更是壟斷了海上貿易,“歲入千萬,以此富可敵國”,“貴振與七閩”。他從事海上交通貿易活動,時間長達半個世紀。鄭氏從此擁有一大批從大陸到海島的碼頭基地,一支龐大的遠洋船隊,以及護航武裝力量,因此成為了zg東南歷史上經濟、政治、軍事實力最強大的海商世家。

645年5月清軍攻入南京,南明福王政權滅亡。此訊息於這年十一月份已為李朝使臣所知,並報告給了李朝國王。這年六月在紹興又建立起魯王朱以海政權,同時,鄭芝龍又擁立唐王在福州稱帝,建元隆武。李朝又從福建漂商的口中得知對鄭芝龍的訊息。據《李朝實錄》載,仁祖二十五年(順治四年、647年)七月,李朝統治使金應海獲福建商賈漂流者五十一人,透過譯官從其中徐勝口中得知:“我是船主,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也。……鄭芝龍、芝鳳等奉唐王以七月初一日即皇帝位,定都福建,改元隆武。唐王即神宗第二十四子。母曰李妃,於崇禎叔父也。……武將則鄭芝龍、芝豹、林奼等,乃其尤者也……帝拜芝龍為太師,封平虜候,統兵四十萬,欲以恢復南北京……芝龍經費不足,請於皇帝,令我等領官銀貿販,以助軍餉。……”

鄭成功於647年從南澳出兵,接連攻佔了同安、海澄和泉州等閩南沿海許多地方,又進據金門、廈門,並以金、廈為抗清根據地,進行抗清保明鬥爭。64年鄭成功遣使赴日,商議有關抗清保明事宜,並組織商船從事對日海上貿易。

659年鄭成功兵敗退居金、廈。662年,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服了臺灣。鄭成功病逝後,其子鄭經即位,尤其是其據守臺灣之後,積極開展反清復明的鬥爭,為籌集軍費,他繼續同日本進行頻繁的海上貿易活動。

當時,鄭氏與李朝海上貿易十分稀少。但是,每當唐人商船漂流到濟州島時,李朝卻沒有為難他們,而是將其發船而出。

因為當時,李朝一方面是清朝的藩屬國,另一方面他們對明朝充滿了懷念與崇敬。清朝是通李朝的宗藩體制是透過征服戰爭強行建立的雙邊關系,過去被李朝人視為“犬豬之輩”、“兇醜之徒”的女真人竟然變成了凌駕於自己之上的宗主國,實在是不甘心,表面上雖也稱臣納貢,履行屬國義務,但是骨子裡充滿著痛苦與仇恨。然而大明在歷史上對李朝有“再造之恩”的,他們對大明在抗倭援朝鬥爭中的歷史作用卻是給予了高度評價的,因為這是與李朝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大事。朝鮮人的這種認識,其後繼者尤其深刻。這種情況如其說是政治上的,不如說是親情上的、信仰上的、道義上的、民族心理上的、文化上的。大明的滅亡,對於李朝來說是個巨大的傷痛,隨著時間的消失而逐漸變成了“隱痛”,但是無論如何,大明的“再造之恩”是讓李朝人永遠不會忘記的。因此在清初之時,李朝歷代國王及重臣都有聯明反清之志,只是形勢發展及力不從心,最終沒有成功。

此時,李朝當朝國王是顯宗,名為李棩,字景直,。崇禎十四年(朝鮮仁祖十九年,64)二月四日出生於瀋陽的朝鮮世子館。644年甲申,入主中原的清朝釋放朝鮮質子歸國,年幼的李棩得以隨父親鳳林大君一同回到祖國。649年己丑,八歲的李棩被冊封為王世孫,其父朝鮮仁祖擬定的繼承人昭顯世子突然病逝,65年辛卯(孝宗二年)進封王世子。659年己亥五月九日,李棩即位於昌德宮的仁政門。他也是心懷大明,仇恨滿清的李朝國王。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