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地頭蛇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五八六章地頭蛇

這就對得上了!

馬進寶果然將大部分糧食直接寄存在了附近寨子,如此,他就有了足夠的船隻,當天便將柴薪和桐油運回城內。

可是,雖然自己的懷疑得到了證實,顧炎武的心頭,卻一點都輕鬆不起來。

因為,這個秦書辦只知道一處藏糧之地——城西吳家,藏有三千石。

至於其餘的都藏在了哪裡,他便一問三不知了。

顧炎武判斷,這個老滑頭說的八成是實話——事到如今,揚州重回官軍手中,再為韃子隱瞞實情對他一點好處都沒有,他犯不著撒謊。

事實上,一個小小的書辦,若非親身參與經辦,恐怕就連這一點點實情他都很難知悉。

至於揚州的富賈大戶中,平時與韃子走得最近,爭取到最多利益的那幾家,顧炎武心裡倒是有點數。

但是,馬進寶在要緊關頭到底看上了哪幾家的寨子,敢於將關乎生死的物資託付其手,他急切之間卻不敢亂猜。

於是,顧炎武尋找何守信的心情愈加迫切。

只有找到這個何連長,才能從俘虜中找出韃子大官,以最迅速、最可靠的手段把糧食搶回來……

幸好,當他們風塵僕僕,終於趕回城廂米鋪的時候,“軍管會”的佈告已經張貼於各重要街口,留在鋪子裡的每一個夥計,都知道了“軍管會”的地址……

……

乍一見到這位器宇軒昂的顧先生,在場的人有驚有喜。

驚的那位,自然是會首程老爺。

“原來這位神秘的蔣先生,便是大名鼎鼎的亭林先生……”

雖然王略曾向他透露過,但當顧炎武親自站在面前的時候,老頭仍然又驚又悔就是了。

他悔的是,此公隱居揚州都這麼久了,自己居然毫無察覺,只知道他是“蔣記米鋪”的東家之一。

唉!真是枉為地頭蛇了!

看來,揚州這個地方,果真是臥虎藏龍,自己還是道行不夠,不夠哇……

喜的那位,當然就是張晨楓了。

打量著眼前這位如雷貫耳,在後世廣受敬仰的顧先生,張晨楓雖然極力壓制著激動的內心,仍禁不住目露異彩,心跳加速。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哈哈!終於找到你了,大儒!”

今晚一定要跟隊長通話,將這個大喜訊告訴他!

正好趁機催催他,快點來揚州主持大局……

“程老爺,”

略作寒暄,聽顧炎武匆匆介紹情況後,張晨楓大喜之餘,忍不住對程老爺譏諷道,“看來,你們這幫士紳代表,只能代表自己呀?”

“呃……大人……首長,恕罪則個,”

程老爺連忙躬身作揖,急赤白臉的解釋,“小的……確實只能號令米糧行業,至於最有勢力的鹽商……與小的們實在不是一條心……”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是嗎?鹽商……都沒來?”

“運商有來的……幾家勢力最大的總商,他們……只派來了……宗親代表。”

“哦,總商?”

張晨楓眉頭一皺,追問道,“你說說,都有哪幾家?”

“額……這個,江家、盧家、汪家、鮑家,還有吳家的老爺們……都未曾出面……”

這邊廂,程會首一副囧樣,一旁看著他表演的顧炎武,卻在暗暗發笑。

因為,這個老頭看著使勁裝可憐,可他的眼中,分明閃現出一絲狡黠和殺機……

“看來,在新秩序來臨時,這個老家夥,不甘放棄任何一次扳倒鹽商、重新洗牌的機會……”

對於揚州錯綜複雜的民間勢力,以及相互之間相愛相殺的關係,張晨楓和何守信都是兩眼一抹黑,可顧炎武和王略卻清楚得很。

事實上,程老爺掌控的這個米糧行會,可遠沒有他自己說的那麼弱小。

他們雖然財力遠不及大鹽商,但作為地頭蛇,長期以來,一直與幾乎全是外來客的大鹽商博弈,而且,似乎還並不太落下風……

作為兩淮鎖鑰,鹽運重地,揚州這個地方,富商大戶多如過江之鯽,但論起實力來,最厲害的那撥,當然非鹽商莫屬了。

不過,鹽商也是有大小之分的,眾多的小鹽商並不一定比別人強,只有少數幾家總商,才是真正的大玩家……

這個時代的鹽業制度,採用的是灶戶個體經營為主的模式,作為匠籍的一個分支,眾多灶戶是最底層的那撥人,他們無田可種,專門承擔官府攤派下來的鹽課。

由於鹽場眾多,為了“方便管理”,官府在眾灶戶之上,又指定了一些場商作為總領。

這些場商擁有壟斷的特權,殘酷剝削灶戶,他們以極低的價格,從灶戶手中收購食鹽囤積起來,再以事前商定的價格,轉交給運商,賺取第一道利潤。

而運商向場商買進食鹽後,便集中運到揚州,憑鹽引販往指定的銷鹽區,他們在食鹽的流通過程中,起著產地與銷售地之間的橋樑作用,賺取第二道利潤。

而處於最上層,經濟實力最雄厚的那一撥,便是總商了。

憑藉與官府的密切關係,總商是鹽商中的巨頭,他們賺錢最輕鬆,往往只需幹一件事——將鹽引轉賣給運商……

明初時候,食鹽尚可以自由販賣,後來,為了解決邊軍的糧荒問題,老朱便效仿宋朝的茶引制度,設立了“開中法”,藉以吸引商人們從內地運糧給邊防軍,然後發給引票作為報酬,讓商人回產鹽區領取食鹽轉賣牟利,這個引票,就是鹽引。

後來,由於長途運糧耗費巨大,鹽商們乾脆在各邊境直接僱人開荒種田,就地入倉換取鹽引,以便更多地獲利。

因這種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經營的,故史稱“商屯”。

明初時期,商屯東自遼東,西至甘肅,北自宣大,南到交趾,各處都有,根據官府的需要,他們除用糧米換取鹽引之外,有時也可用布絹、銀錢、馬匹等換取。

然而,自萬曆後期開始,朝廷的財政虧空越來越大,越來越缺錢,便在兩淮地區推行了“綱鹽制”。

按這個“綱鹽制”,官府將每年出產的官鹽按地區分為十大綱,每綱發放鹽引二十萬引,每引折鹽三百斤,簡單粗暴地抽取重稅後,交給有實力有關係的商人,讓他們成為擁有食鹽專賣權的“御用商人”。

這撥商人,便是總商。

眾多未入綱者,理論上無權經營鹽業,只得以高價從總商手裡轉手購買鹽引,直接造就了一幫不勞而獲的鉅富家族。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