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截佛人間之爭---封禪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美名恆久遠,仁孝永流傳

太子掏心救父,孝感動天,失心而不死,震動天下,萬民歸心,萬邦來朝,太子在大唐的地位直線上升,甚至有人上書,要李治退位讓賢,把皇位讓與狴犴。

就像武曌想的一樣,得佛門至寶九品金蓮之子入藥,李治那些頑疾瞬間就痊癒了,病好之後的李治重掌朝政,將朝中大權從武曌手中奪回。

這麼多年過去了,武曌雖仍寵冠後宮,但沒有一個君王不渴望權利,以前是身體不好沒有辦法,現在身體好了,李治自然要收回權利,即便那個人是自己最愛的女人。

那金蓮子有神效,使如今的李治神清氣爽,精力旺盛,處理起國家大事來,絲毫不感覺吃力。但讓李治有些頭疼的,不是自己那個美豔動人,而且權力旺盛的皇后,而是那個賢明滿天下,至孝動天心的好兒子。

一想到李賢,李治心情非常復雜。他不知道其中因果,只知他能掏心救父,李治每當想起此事,心裡都十分感動。但就因掏心救父,太子賢名不光在大唐境內流傳,還傳到外邦去了。如今每日都有老儒上書,要李治退位讓賢。

依大唐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不管做什麼,都不算犯法,就是強姦,也不能用刑收監。而這些老儒,就更了不得了,個個都是名滿天下的大儒,別說是上書了,就算豎起反旗揭竿造反,李治也不能那他們如何。而且不但不能殺,還得下罪己詔,陳明己過。能逼得這麼大歲數的儒者造反,不是說你君王昏庸無道麼

如果現在是花甲古稀之年,不用人勸,李治都會將皇位傳給那個孝順兒子。可現在自己正當壯年。就退位讓賢,如何得了

儲君這位子最不好做,昏庸不行,太賢明了也不行。昏庸了,就會被罷黜。太賢明了,就會為君王所忌。現在的李賢,也就是狴犴,就處在這麼個火坑之上。

太極殿中,李治將南海大儒陳塘的上書丟在一旁,冷哼一聲。起身走出太極殿,往武曌宮中走去。那陳塘上書,又是勸自己退位讓賢,這讓李治越發的惱火。

來在武曌宮門,看著那出迎的武曌,李治心中一暖,想自己生病時,將朝中大權託付於她,自己病一好。就將權力奪回,但武曌從無怨言,不愧是有賢后之稱的女人。

皇后太子都是賢名滿天下,但李治心裡從來沒有對武曌的忌憚。因為就連李治也不相信。這天下會有牝雞司晨之事。

和武曌一起入到宮中,李治拉著武曌坐下,命眾宮女退下,這對人間最顯貴的夫妻在宮中說著貼心話兒。

見李治眉宇間有懊惱之色。武曌心中一喜,老師說的不錯,佛門醫好了陛下的病。對狴犴反倒不是好事。

起身來在李治背後,武曌輕輕地為他揉著太陽穴,柔聲道:此處只有臣妾與陛下,陛下有什麼煩心事,不如與臣妾說說。

哎李治輕輕一嘆,伸手拉住武曌的手,還是媚娘最好。

武曌微微一笑,攔住李治脖子,陛下可是為了太子之事煩心

還是媚娘知我。李治眼中閃過無奈之色,將這幾日總有人上書,請自己退位讓賢之事說與武曌。

雖然早就知道了,但武曌卻露出一副渾然不知的樣子,聽李治細細說完,想了想才說:太子至情至孝,當不會有大逆不道之想。依臣妾看,此事是有人在後面推波助瀾,壞陛下太子父子情分,要亂我大唐江山

李治聞言,先是一怔,而後心裡大急,忙問道:媚娘此話何意

武曌道:恕臣妾斗膽,敢問陛下可還記得高祖在位時的佛道之爭

你是說李治眼中寒光一閃,明白了武曌的意思。高祖,就是唐高祖李淵。李淵在位時,人間有佛道之爭。當時佛門助太宗皇帝李世民,道門扶高祖李淵,最後李世民經玄武門之變登基,尊李淵為太上皇,請入太極宮,至死不出。以武曌的意思,眼下佛道之爭又起,那道門相助的是李治,佛門扶的則是李賢。

李治不知道此時的道門和當年的道門不同,當年的道門以袁守城袁天罡李淳風三人為首,這三人都是闡教玉清門下。而現在人間的道門,以截教武當終南峨眉三門為主。李治不清楚這些,但在他心裡,道門是向著自己的,不然當年長安城鬧妖怪,那武當山彌天道君怎會出手相助。此次又派門下弟子鴻呉子,遠來長安為自己瞧病。

而那佛門向著李賢,李治也能看得出來,不光是李賢,以前佛門就向著李弘,李弘被廢后,又向著李賢。想想上一次佛道之爭,李治不由得打了個寒顫,他卻是怕那玄武門之變在自己父子身上上演。

李治越想,就越覺得武曌的話越有道理,越想就越害怕。都說無情帝王家,但再無情也有骨肉親情,李治將武曌拉到自己身旁坐下,和她商量道:媚娘,如果真是佛道之爭再起,那可如何是好

武曌心中暗喜,粉面上卻是一片凝重之色,哎這事是有些棘手,太子是陛下與臣妾的骨肉,斷不能叫佛門從中作梗。說到此處,武曌頓了頓,驚喜道:陛下,臣妾有一計,可穩我大唐江山社稷。

媚娘快快說來。

陛下可知驅虎吞狼

媚娘的意思是李治也不笨,瞬間就明白了武曌的意思,一把將武曌拉入懷中,喜道:媚娘真是女中諸葛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次日,李治當朝下旨,奉武當山彌天道君為大唐國師,並在五月初五,往武當山封禪。

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每當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都會出宮封禪。但自古帝王封禪都在泰山,可李治偏偏在封禪之地選在武當山。

經太宗貞觀之治至今,大唐國力昌盛,政事通達,百姓日漸富足,的確算得上太平盛世。而彌天仙尊長安降妖太子掏心救父,也稱得上祥瑞二字。封禪,也並無不可。但李治要將封禪之地,從那天下第一的泰山換成武當山,卻是引來人們熱議。

有的上書反對,有的上書支援,一時間滿朝文武一分為二,吵得不可開交。自高祖起,大唐就不以言論獲罪。對那些反對者,李治也不能把他們如何,只能盼著贊同往武當山封禪的一方能夠獲勝。

就在這時,佛門不幹了。帝王親臨封禪,在人間是天大的事,這可了不得啊。如果李治按著規矩往泰山封禪,那也就罷了,沒什麼好爭的。可現在李治要往武當山封禪,卻引來了佛門的不滿。在他們看來,既然李治能往武當山,那麼就能往中嶽嵩山封禪。論山川壯麗,嵩山絲毫不比武當山差。嵩山少林更是佛門聖地,當年曾助太宗皇帝大敗王世充,李治身為人子,怎麼也應該擇嵩山而棄武當。就這樣,大唐皇家師方丈明安和尚入宮見駕,強烈要求李治往嵩山封禪。

佛門要是不這樣,李治可能會改變聖意,將封禪地點改回泰山。但佛門這麼一鬧,李治就想起了武曌的話,此次往武當山封禪,就是為了扶持截教,好打壓佛門。要是往嵩山封禪,那豈非南轅北轍

和高祖太宗不同,李治非馬上君王,性格也不是那麼強勢。但今日早朝時,面對爭執不休的眾文武,李治勃然大怒,斥責那些要求往泰山嵩山封禪的文武大臣。大罵了一通之後,李治甩袖離去,回宮去了。

李治這一怒,百官都知道了皇帝陛下的心思,朝中有耿直大臣,也有苟且鑽營之輩。

許敬宗,昔日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也算是三朝元老了。此人甚好鑽營之道,擅於揣摩帝王心思。見李治一心想往武當山封禪,不但大力支持,還在朝中拉攏同僚,一起上書贊同李治往武當山封禪。

一時間朝廷中贊成往武當山封禪的一方佔了上風,李治順水推舟賜下聖旨,四月二十鑾駕出長安,五月初五於武當山封禪。

西牛賀洲,靈山。

八寶功德池前,二聖並肩而坐,阿彌陀佛看著不斷掐指推算的準提佛母,面色疾苦地不住搖頭。

半響,準提佛母停了推算,皺眉道:我佛門為那唐王醫病,唐王為何還對我佛門有這麼大的戒心準提佛母是能算計,可他能算得清天機因果,卻算不到人心。他和兩世為人的陳九公不同,這位聖人乃先天生靈,自一出世就是高高在上,根本不懂凡人間的那些道道兒。在他看來,佛門以金蓮子為李治醫病,李治不感恩戴德也就罷了,怎麼還處處對佛門不利呢

準提佛母想不明白,阿彌陀佛就更想不明白了,只見他微微搖頭,師弟要小心了此劫我佛門大興,但卻是在天道之下,如今那陳九公已非天道聖人,恐怕會從中作梗,壞我佛門氣運。說到此處,阿彌陀佛眼中白光流轉,將推算出來的天機道出:我佛門與截教在人間,當有三戰,三戰定人皇那第一戰,就在武當山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