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五十三章 初平三年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初平三年四月,正逢天子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宮集合,恭祝天子龍體安康。

事前,呂布派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心腹親兵。讓他們穿上宮廷侍衛的服裝,潛伏在宮殿側門兩邊。

董卓出現在側門外時,立即遭到李肅等人的突然襲擊。董卓急呼呂布,呂布手捧聖旨,大呼:“奉旨殺賊!”

隨後,董卓被呂布所殺,並且誅連三族。

長安城,李府。李儒這兩日,總是感到心緒不安,每日亦是有些昏昏沉沉。

忽然之間,他聽到了門外的喧譁之聲,頓時臉色一變。

李儒的一個家僕,跌跌撞撞的跑了進來,臉上帶著驚慌的神色。他對李儒喊道:“主人,呂布聯合王允反叛,已經殺掉了太師。”

“現如今,李肅又帶著兵丁前來李府,要抓走主人啊。”

李儒聞言,先是一愣,而後嘆息一聲:“我早知會有今日,卻不想這一天來的如此之快。”

話畢,他整理了一下衣著,對那個家奴說道:“某之頭顱在此,你可以將其取走,拿到呂布那裡請功。”

那個家奴聞言,駭得面無人色,急忙跪在地上,說道:“主人待我恩重如山,我又豈能做出如此事來?”

“還請主人喬裝打扮一番,我這就率領家中的奴僕,為主公斷後。”

李儒聽到家奴的話,欣慰的笑了起來,他說道:“這樣的話,咱們誰都活不了,你還是拿著我的腦袋,獻給呂布吧!”

長安城中,亂成了一鍋粥。

這次誅殺了董卓,李肅心中感到十分興奮。當初他投奔董卓,說降呂布,本來以為是件大功,能夠得到董卓的重用。

卻沒想到,之後的董卓,並沒有重用他,這不僅使得李肅一直鬱郁不平。

“這次幫奉先殺掉董卓,為國除賊,我一定能夠聞名天下。若是再抓到李儒,必定又是大功一件。”

想到了以前高高在上的李儒,將會被他狠狠踩在地上。李肅的臉上,就忍不住露出了猙獰的笑容。

“將軍,前面就是李府!”

一個士卒來到李肅面前,向他彙報。李肅揮了揮手,說道:“你等將李府團團圍住,休要放走了一人!”

眾軍士聽令,頓時將李府圍得水洩不通。

“哐當!”

李肅一腳踹開了李府的大門,帶著一些士卒衝了進去。他正要讓眾人散開捉拿李儒,卻發現有人提著一個血淋淋的腦袋,向他走了過來。

來人正是方才李儒身旁的那個家奴,他跪到李肅面前,說道:“將軍,李儒這廝助紂為虐,方才還想著逃走。”

“好在小人眼尖手快,這才一刀結果了那廝的性命。”

“還請將軍念在小人識相的份上,放過府中的傭人,他們都是無辜的。”

李肅接過李儒的腦袋,細細打量了一陣。雖說死者的臉龐顯得非常猙獰,但是依稀之間,仍舊能夠看到李儒的模樣。

既然李儒已死,李肅的任務自然就已經完成。

他揮了揮手,說道:“就依你所言,除了李儒的親人,其他人我就饒了他們的性命。”

而後,李肅猛然拔出腰中的佩劍,將那個家奴的腦袋砍了下來。

那個家奴絲毫沒有防備,被殺死的時候,眼睛仍舊睜得很大,一臉的不可思議。

李肅將劍上的鮮血,在那個家奴身上擦了幾下,不屑的說道:“其他人我可以放過,但是像你這種賣主求榮之輩,卻沒必要活在這個世上。”

話畢,他對著身後的士卒高聲喝道:“誅殺李儒家眷,拿走他家中的財物。至於其他的人,就放他們一條生路!”

一時間,整個李府之中,李儒的家眷被誅殺一空。

誅殺掉了長安城所有的董卓黨羽,王允為了撇清與董卓的關係,辭掉了董卓封給他的所有職務。並且將溫侯的爵位,封給了呂布。

他自己卻是領著錄尚書事的職位,總攬朝政大權。

錄尚書事是漢昭帝時期設立,當時大將軍霍光柄政,與金日磾、上官桀共領尚書事。歷史上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也曾擔任錄尚書事的職務。

由此可見,錄尚書事的職位,是何等的顯赫。可以說,王允現在的職位,哪怕比起當初獨斷朝綱的董卓,亦是不逞多讓。

大權在握,以及百姓、士人們的稱讚,使得王允不禁有些飄飄然。

以前王允為了圖謀董卓,所以不管面對何人,總是一副折節下交的態度。但是現在,每逢在別人面前,他總是擺著架子,板著一張臉。

下面的人稍微有些不如他的心意,他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好言撫慰,反而肆意責罰。

與他人議事,他甚至連做下樣子都不願意,一直都是正襟危坐,面無和悅之色。慢慢的,所有人都開始疏遠王允,並不像以前那麼親善他。

就連獻帝劉協,心中亦是懼怕不已,深怕王允成為第二個董卓。

王允的行事,越發飛揚跋扈。以前就連董卓,都不敢擅殺那些德高望重之輩。但是王允,卻因為蔡邕的一句話,就將他斬殺。

當時蔡邕與王允對坐,談到董卓被殺之事。想到了董卓對他的器重與尊敬,嘆息了幾聲,臉上有不忍的神色。

王允見狀,頓時勃然大怒,斥責蔡邕道:“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

王允隨即將蔡邕收付廷尉治罪,想要殺他。

蔡邕乃當世大儒,滿腹才華,在士林之中非常有名望。就連董卓這個出身西涼的武夫,都對他敬重有加,更何況是其他士人?

蔡邕雖然不怕死,但他當時正在撰寫《後漢書》,不想半途而廢。所以就遞上辭表道歉,請求受到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以求繼續完成漢史。

卻不想,王允斷然拒絕了蔡邕的請求。

太尉馬日磾對王允說:“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

王允答道:“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馬日磾退去,而告知眾人曰:王允必不能長久於世。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綱紀;寫書,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他難道還能長久嗎?”

依照蔡邕的所作所為,完全符合漢代士大夫的道德觀念。董卓雖然令人厭惡,卻對蔡邕有著知遇之恩。

若是董卓身死,蔡邕拍手稱快,那才會讓人瞧不起。

一代大儒,就這樣死在獄中。他死的那日,滿朝公卿,以及長安士子,全都痛哭流涕,為蔡邕鳴不平。

王允見狀,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追悔莫及。

除此之外,王允在商議是否赦免董卓部曲的問題上,反覆無常。

當時呂布就勸他說;“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呂布又想以董卓的財物,賞賜給滿朝公卿、將校,好得到他們的支援。但是王允,卻是不從。

而且,王允認為呂布是一介武夫,心裡非常瞧不起他。常把呂布,當成家中蓄養的劍客。

呂布卻認為,這次能夠誅殺董卓,他佔據了首功,所以常常自誇自擂。王允與呂布之間有了矛盾,自然開始貌合神離。

四月,是個多事之秋。

在王允誅殺董卓的時候,公孫瓚聯合劉備、陶謙、單經。讓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準備攻打袁紹。

結果,袁紹與曹操聯合,大破公孫瓚幾人。從此之後,陶謙對曹操懷恨在心。再加上曹操新得兗州,對徐州虎視眈眈,使得陶謙坐立不安。

董卓被殺時,他的女婿牛輔屯兵於陝地。呂布派李肅前去征討牛輔,被牛輔擊敗。呂布心中大怒,就斬殺了李肅。

卻不料,由於董卓的身死,牛輔營中軍心大亂,不少士兵半夜背叛出逃,造成內亂。

牛輔以為整營皆叛,於是帶著金銀珠寶,獨與親信胡赤兒等五六人出逃。胡赤兒等人謀財害命,於途中將其斬首送往長安。

呂布卻惱怒胡赤兒賣主求榮,將他斬首示眾。牛輔這一路的叛軍,就這樣被平定了。

五月,李傕、郭汜,以及董卓一些以前的部曲,見董卓身亡,就向朝廷上表請降,希望朝廷能夠赦免他們的罪過。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王允卻是執意要殺掉他們,幾人就在賈詡的建議下,散播謠言,說王允要斬殺所有的涼州軍。涼州軍聞言,頓時人心惶惶。

李傕等人,趁機鼓動眾人反叛,帶兵圍困長安。

初平三年六月,呂布軍中叛徒引李傕、郭汜入城,呂布率數百騎衝出長安,王允身死。

李傕等人攻陷長安,俘獲天子。

他們威逼當朝皇帝,加封李傕為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池陽侯;郭汜為後將軍、美陽。

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被封為鎮東將軍、平陽侯,外出屯駐在弘農。又以賈詡為左馮翊。

自此以後,李傕、郭汜把持朝政,欺凌幼帝。他們的所作所為,絲毫不下於當時的董卓。

大漢再次經此浩劫,漢室越加威嚴掃地。(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