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各方反應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漢建安二十年【216】,夏。

六月下旬。

天子劉協於正殿中受群臣所諫言,令曹操享臣子最高榮譽,特許日後上朝可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殊榮。

此詔令一出,天下無不是觸動不已。

亦是各方反應不一。

江東孫氏。

吳侯孫權查閱著斥候送來的這則戰報。

他不自覺的摸了摸鄂下紫髯,隨即碧眼飄向四方,環顧兩側諸臣屬,遂面色平靜澹然的高聲道:

“諸位,據吾方細作探報稱,當今天子已下詔特許曹操日後上朝可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殊榮。”

“不知汝等如何看待此事乎?”

此話落下,就見孫權一雙碧目都不由充斥著一絲絲的期盼之色。

他面上似是也流露出了嚮往之色。

大丈夫,當如是也!

不過,他深諳權謀之道,自是知曉此等不臣的心思還並非是展露出來的時機,故而不過是稍微透露一下,面色間就立即恢復如初了。

隨即,居於左側間最上首一位拄著柺杖,已是兩鬢斑白的老者先行從席間拱手說道:

“主公,此必然是受那曹操所授權後,麾下群臣方才會一齊逼宮所致。”

“而此番意圖,想來定然是為了彰顯自身之威勢。”

“畢竟,西蜀劉備自稱為漢室帝胃,一向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可去歲的漢中一役,曹軍不僅未佔據漢川全境,反是敗走。”

“此舉,定會令軍心大為動搖,亦會讓治下些許忠漢之士死灰復燃。”

“曹操必然是需要此等契機來重塑威勢。”

一席話語道落。

此一言亦是甚得孫權之心。

他遂是連回應著:“張公所言甚是!”

“曹軍去歲新敗,軍心必是大為動搖。”

“此或許又到了我軍出兵的良機也!”

說罷,孫權眼神微動,似是出現些許恍忽之感。

現在曹軍於西邊敗退。

全軍士氣必不會那麼高昂。

那此恐怕又是他再度率兵攻取合肥的良機。

但一想起合肥,他就不由一陣頭疼。

特別是對那守將張遼,似是有莫名的一股恐懼感。

無他,去歲他親自見證了此人的勇勐。

攜眾於軍陣中左突又衝,宛若無人之境,己方軍中更是無一將能與其抗衡。

後他強攻合肥不下,又揮師撤退。

張遼再度向他發動勐攻,若不是麾下呂蒙,淩統等將拼死護衛。

恐他那時絕不會安然歸來。

每每一念及此事,他都止不住的會畏懼。

而也是經此戰後。

此事蹟流傳到江東諸郡縣。

張遼之名亦能止小兒夜啼。

故而,此刻孫權雖有再度縱兵進取合肥的心思,但卻猶豫不決。

似還是一側正襟危坐的張昭看出了其心中所想,遂進諫道:“主公,如今確是進兵的良機,可派遣精銳並令一上將統領北伐,以期奪得合肥,掌控入淮的道口。”

話音落下。

張昭亦是極其附和出兵的決議。

只不過,他卻是著重的加重了令一上將統領的字眼。

其言外之意已是很明顯,你就別親征跟著瞎摻和了。

先前的合肥戰役,撤軍後張昭已是具體有所瞭解。

若不是臨撤軍前,孫權執意攜部斷後。

亦不會出現張遼率部大舉圍攻,導致兵眾損失慘重。

而張昭也明白了。

自家主公根本不似先主公孫策那般,能臨陣殺敵。

統御兵士征伐,反是副作用。

而此時的一眾武將也一齊附和著:“張公所言甚是,可發兵也,吾等願打頭陣,以血去歲合肥之恥。”

話音道落。

雖然諸人都應附出兵,可此番孫權反倒是猶豫不已,半響未做回應。

眼見於此。

軍方大將呂蒙拱手勸戒道:“主公,此番的確是再取合肥的時機,曹軍新敗,即便聽聞我軍進犯,短期之間亦無來援的餘力。”

“還願主公切莫猶豫,撥蒙一軍,蒙願攜眾破城而歸。”

一番話落。

呂蒙此番也是昂首挺胸,滿目自信的請戰道。

他此刻亦是渾身憋足了勁。

去歲奉命率部征伐荊州諸地。

原本一切都進展順利,襲取了荊南二郡,長沙與桂陽,正欲一舉拿下零陵、武陵等荊州西部地區。

卻哪料反是被敵將趙統此不過剛弱冠之年的毛頭小子所算計。

一番交鋒。

他被困於桂陽郡而不得動彈。

令己方於戰略上徹底陷入被動。

後孫劉兩家重新和解。

他得以攜部安然撤回江東,繼而又跟隨主上征伐合肥。

此一戰,為護佑吳侯安危。

他麾下嫡系部曲亦是幾乎折損了大半。

此二戰,呂蒙幾乎是將之視為了平生的恥辱。

現在就有復仇的機會在眼前。

他自然是未有絲毫的猶豫之色。

只不過。

孫權卻忌憚於鎮守合肥的張遼,遲遲未給出回應。

反令眾將一臉的急不可耐!

好似是猜測出了孫權心下的難言之隱。

居於左側中間的幕僚顧雍不由是出列拱手說道:“主公,今番那曹操示意群臣逼宮天子就範,此已是大逆不道之行徑。”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亦是全然表現出了自身的狼子野心。”

“我方可陳兵而立,先行觀望之!”

“靜待西面劉備一方有何動作,再做算計,可否?”

一番話語道落。

此一言其說得極其的敞亮,且給了孫權順坡下驢的選擇。

他遂亦是快速回應道:“元嘆所言甚得孤心!”

“孤意已決,先暫時陳兵不動,靜觀其變。”

此事就此定計下來!

對於孫氏而言,威逼天子,並未有何大不了的。

對此事也未太過上心。

頗有隨風搖曳,聽之任之的態度。

而由於蜀中地界有山川之險,道路不變。

故此事是先傳至荊州,方才傳回了漢中王府成都。

而當此事傳到益州諸郡縣。

已是將近過去了一兩個月的功夫。

亦是於境內迅速引起了軒然大波。

也是給王府之中的漢中王劉備出了一道大大的難題。

這一刻。

似是天下士人都將焦點聚焦而來。

他們都欲一睹為快,一向標榜為漢室正宗的劉備面對此事究竟會做何抉擇。

隨著此事傳遍益州諸郡縣後,無不是引起了一陣陣的議論。

針對於此事,在基於政治態勢的考量下,諸葛亮的嗅覺極其敏銳,心知此事一旦不能妥善處置,勢必會引發動搖國本。

他遂是立即進諫,勸說派遣各地官員嚴格執行,若各地再有妄自非議此事者,皆無須通報,可先著人拿入大牢,聽後定奪!

此建議方一道落。

漢中王劉備亦是順勢就做出批覆。

緊隨著,由於各郡縣都加強了言論戒備。

原本因此事傳進來後,大為流傳的現象亦是逐步的消失。

即便還有些許士人或是豪族中人頑固不冥,依舊自顧自的選擇不畏強權。

但也很快的就被各處官吏手中所執的刀劍給讓乖乖閉了嘴。

例如。

益州已北,漢中郡。

某一小縣。

“不知汝等聽說沒有,那朝中之人肆意欺壓天子,逼宮令其大肆封賞丞相曹孟德日後上朝可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尊榮。”

“是啊!此事近日來已於州郡間傳得沸沸揚揚,又如何不知呢?”

“不錯,曹操此一出,依吾看,已是徹底展露出了胸中野心,欲徐圖窺視漢家神器了。”

“的確是這樣,不過新近已上表稱漢中王卻是一向標榜乃漢室帝胃,並以中興大漢為己任,如今朝中奸臣當道,漢賊欲篡奪神器,卻不知他意欲何為也?”

“拭目以待吧……”

“看看我們敬重的漢中王該會如何反擊漢賊。”

一語相繼道落。

原本只是少數的豪族中人聚在一團竊竊私議著。

但卻逐步影響到了周邊的輿論,徐徐擴大。

隨著事態擴大。

那已是接收到來自於成都方面嚴令的都督魏延和行軍主薄閻圃沒有絲毫的手軟,立即著手吩咐下去。

當地的官吏就快速派遣郡兵前去抄家。

並以傳謠的名義將當事人依次逮捕,押入大牢。

面對著情節惡劣者,更是直接當場格殺。

面對著冰一般的屠刀,凌厲的兵士。

在無情的強權面前。

所謂殺一儆百。

即便再有心下不服之人,也唯有乖乖閉嘴了。

將州郡內部的輿論得以逐步控制後。

此刻的成都王府中。

漢中王劉備召集諸葛亮,法正,黃權,劉巴,尹籍,董和等重臣於府中聚集。

諸臣各身著黑、紅色的朝服,依左右兩側執立。

諸葛亮,法正分屬股肱之臣和謀主。

亦是各自立於左右兩側的首位。

劉備則居於上首席上,看向諸人。

由於此時間許都方面傳出諸群臣逼迫天子的作風,已是極大程度上的打擊了漢室的餘威。

若是日後天下之人皆已忘漢。

那他再想以此為藍本,興師北進中原,恐就不能那麼名正言順了。

此事一旦袖手旁觀,不做過問。

那他們勢力將會被判定成偏安一隅,於局勢不利。

在事情危機之下,劉備心下稍是有些按捺不住,但多年的屢戰屢敗已令他早已是處事不驚的心態。

只見他神色自若,望著諸臣,予以旬聲相問道:

“想必許都群臣逼宮一事,汝等已有所耳聞,卻不知諸位可否有何應對之策乎?”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