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宣戰檄文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章武十一年,國泰民安,四海清平,又逢大漢天子劉備五十壽辰,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一年都是充滿了喜慶和歡樂的一年。

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這一年的夏季,北方大地迎來了數十年來規模最大,波及範圍最廣的降雨,甚至連百年未曾遭遇洪災的黃河,都迎來了百年一遇的洪水。

在黃河下游,兗州、冀州、青州等地,久未修繕的黃河大堤多處出現險情,近千萬人面臨滅頂之災。

值此之際,朝廷連發急令,設立了以御史中臣程昱為首,黃河下游諸州刺史為輔的治河官衙,組織抗洪和修堤行動,經過數月苦戰,最終以主動決堤的手段,將部分幾乎無法約束的黃河水傾瀉入兗州濟陰郡的大野澤中,沿途的秦亭、廩丘、運城諸縣變為澤國,數十萬民眾被迫背井離鄉,前往別處生活。

付出巨大的代價後,兗州人民終於遏止住了汛情,喜訊傳來,數月來寢食難安的劉備也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但是,每逢多事之秋,總有些不開眼的傢伙們跳出來顯示存在感,就在朝廷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抗洪救災,安置災民的同時,一些陰陽怪氣的言論也在許多地方流傳開來。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這段話語來自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大概就是說,君王有失德,倒行逆施的舉動,上天便會降下災禍以警告,如果警告無效,那就會出現更加恐怖的事情。

在這個時候,丟擲這種言論,意思是很明白了

當今天子還是應該好好反省自己的行為,千萬不要繼續做出觸怒上天的事情了,眼下黃河氾濫只是警告,如果不知悔改,接下來搞不好還會出大事。

至於當今天子做了什麼錯事,這些人也沒有明說,只是含糊其辭,說什麼近小人遠賢臣,顛覆綱常等等。

由於董仲舒建立了一套系統的思想體系,獲得了先漢孝武皇帝的讚賞,由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為儒家興盛建立了不世之功,後來的儒門弟子,尤其是主流的儒門弟子多是他的傳人,所以這套天人感應論在當世也格外地有市場。

一時之間,天人感應甚囂塵上,讖緯之說重新抬頭,就連京師洛陽都人心惶惶,甚至有人提出,要求劉備效仿孝武皇帝下罪己詔,以平息上天的怒火。

然而,他們遇見的不是尋常皇帝,而是一位來自兩千年後的人。

“狗屁不通,臭不可聞。”

這就是劉備的回答。

劉備可不是任由別人潑髒水的性子,雖說這些年來位高權重,養尊處優,做人做事都變得隨和了許多,但噴人的本事一點都沒扔下,懷著不屑和憤怒,他親自來了一篇長文,還自掏腰包,用最好的紙張和油墨印了無數份,分發到各個州郡,讓各地官員派專人分發宣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昔年堯帝在位,洪水滔天,民眾流離失所,於是聖皇尋訪能人治理水患,九年而不可為;後來舜帝繼位,又任命大禹治水,大禹行遍天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三年奮戰,終於平息水患,使天下重歸太平。”

“儒家先聖言必稱三代之治,這三代正是堯舜禹三位上古聖君,《禮記》有云,堯舜率天下之仁而民從之。可見其聖明至極,後世人難以望其項背。”

“可按照董仲舒之說,今人之言,洪水乃是人君無道,天降責罰,那麼堯舜之時的洪水,又是上天以什麼理由降下的責罰?”

“如果真有天人感應,且如董仲舒所說,那就表明堯舜二帝並非賢君,而是招致滔天洪水的昏君暴君;如果堯舜二帝是儒家經典中所說的聖君,那這天人感應就是騙局。”

“早在孔子創立儒家之前,堯舜禹湯之美名便流傳千古,是無可置疑的明君、聖君,人之楷模,他們的事蹟不可能偽造,所以上面的疑問只有一個解釋董仲舒欺世盜名,捏造言論以矇蔽世人!”

董仲舒是騙子?!

看到這篇文章,幾乎所有人都驚呆了,那些炮製言論反對劉備的儒生們更是憤怒欲狂董仲舒一力開創了儒家數百年獨尊的局面,區區皇帝,也敢批評他?

實話實說,在儒家門人眼中,天下從來不缺皇帝,而他們的至聖先師,一代代宗師,卻是百年、數百年才能出一個,還真比皇帝貴重。

這昏君真是要與天下士人為敵了嗎?

然而,緊隨劉備這篇文章之後,鄭玄、盧植二人也釋出文章,不光是噴天人感應論和董仲舒,還順帶著把今文學派給噴了個遍,宣稱今文學派奉偽作為經典,顛倒黑白,禍亂綱紀,不應該繼續被奉為正學。

這一下亂子可就大了。

儒家的今文古文之爭由來已久,秦漢之時,天下戰亂不斷,儒家經典幾乎流失殆盡,高祖皇帝四處徵召文人,用背誦、默寫的方式才拼湊出《詩經》《尚書》《春秋》等經典,繼續將學問流傳下來。

可是到了孝景皇帝時期,魯王劉餘在強拆孔子故宅之時,在牆壁裡發現了幾十篇古文經書,卻發現其中記載的內容與世面上流傳的儒家典籍頗有不同,由此便引發了“今文”與“古文”兩派學者之間的爭執。

兩漢四百年,董仲舒為代表的今文經學都是官學,壟斷了五經博士和官辦太學,一直佔據學術界的主導地位,弟子遍佈朝堂,掌控著話語權,將古文派壓制得喘不過氣來;而古文派只有號稱關西孔子的馬融一系苦苦支撐,直到出了個公認經學造詣天下第一的鄭玄鄭康成,將儒家經典註釋了個遍,古文經學才稍稍抬起了頭。

如今鄭玄和盧植兩位大佬出手,其偏向性不言而喻,很多人才突然想起來,當今天子可是盧植的親傳弟子,而盧植又是古文派大佬馬融的弟子,拋卻天子身份,劉備就是一個根紅苗正的古文經學門人。

這三篇文章,是古文學派向今文學派發出的宣戰檄文!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