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北伐誓師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美式吉普捲起一陣塵土,漂移似的精準停在了關卡前。

一個腳踩軍靴身穿制式服裝,卻依舊遮不住迷人曲線的金髮女人下了車。

鮮豔飽滿的紅唇,立體挺翹的鼻樑,一雙勾人的桃花眼投射著動人心魄的目光。

這個外國女人太勾人了。

但是守卡的士兵不為所動,雙手握持的九五自動步槍,槍口瞄準了,警惕的盯著她。

遇到闖卡的可以直接開槍擊斃,軍規如此。

女人還不知道自己大膽的舉動,一腳邁進了鬼門關。

一個白人外國老帶著翻譯迎了出來,翻譯急忙向衛兵解釋:“抱歉抱歉,她不是有意的,這位是受邀來的記者,不是敵人。”

衛兵板著臉:“請她出示邀請函,記者證。”

女人紅唇微勾,眉目間一抹嫵媚流轉,伸出芊芊玉手遞出邀請函和記者證。

她聽得懂漢語。

“女士,請注意車速。”衛兵檢查過邀請函,示意可以放行了。

“謝謝。”

伴隨著婉轉動聽的嗓音,女人邁著風情萬種的步伐登上了吉普車:“蘭迪,要一起嗎?”

蘭迪擁有地中海的髮型,女人的魅惑無法動搖他的心絃。

但是他不能再走一趟了。

上了女人的吉普車,蘭迪忍不住勸說:“馬丹娜,雖然你的父親是位將軍,很有權勢,但這裡是緬甸,是川軍團。

這不是一隻普通的軍隊,他們敢把英國人的軍隊繳械了,還收編英國軍人充當僱傭軍。

如果冒犯了他,這支軍隊的首領,沒有人可以救得了你。”

“哦,是嗎?”

馬丹娜紅唇微勾:“你越是這樣說,我越想見他了,能讓大英帝國吃下啞巴虧,他身上一定有非凡的魅力。”

蘭迪頓時無語了,如果不是主編下的死命令,他絕不想跟這樣一個瘋女子做搭檔。

兩人都是時代週刊的戰地記者。

戰地記者是指在戰爭中報道新聞的記者,又稱隨軍記者。

這是一群與死神經常擦肩而過的人,也是一群與戰爭無關的局外人。

他們冒險、衝動、熱情,充滿責任感。

他們的工作就是力爭在被不可預料的槍擊、炸彈、炮彈或地雷奪去生命之前,

用文字、聲音或影象將戰爭記錄下來,向世界真實傳遞著戰爭的殘酷。

日本海空軍偷襲珍珠港,陸軍橫掃東南亞,將英國殖民地軍隊打的節節潰敗。

值此之際,川軍團橫空出世,讓來勢洶洶的日軍嘗到了敗績。

當訊息在全世界傳出來,立刻引起了媒體人的重視。

他們透過各種方式路徑來到曼德勒,想要瞭解戰爭的第一手訊息。

所以,川軍團要召開誓師北伐的儀式,一經傳出立刻有所響應。

馬丹娜算來遲的,他們到的時候,在觀禮臺上已經匯聚了來自十幾個國家,幾十家媒體,一百多名媒體人。

時代週刊還是有排面的,兩人的位置不錯,架起照相機,馬丹娜的目光四下掃視:

“這些站崗的衛兵,站了多久了?一動不動的像是木頭人似的,他們能打得過兇殘的日本人嗎?”

在觀禮臺前面,隔五步站一個衛兵,雙臂抱槍身姿挺拔頗具氣勢。

“當然可以,他們可是川軍團,你們來之前沒打聽打聽嗎?”旁邊位置上一個瘦瘦高高的華夏人,聽到她這話忍不住反駁。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馬丹娜一看他的膚色猜測是華夏記者,雖然對川軍團略知一二,但還是裝作不知情的樣子套話。

“川軍團怎麼了,站得像木頭人一樣就厲害嗎,他們到底哪裡厲害?”

黎秀石是大公報的戰地記者,跟隨作戰的中央軍部隊在一起。

往往是哪裡危險他去哪裡,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記載下戰士們英勇抗日的事蹟。

多年的隨軍記者生涯,鍛鍊出了他的眼光。

黎秀石不願讓外國人看低了,認真的說:“不錯從我們站在這裡,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

那些衛兵一動不動,說明士兵意志力的頑強,這支軍隊的紀律嚴明。

一支紀律嚴明士兵敢戰的軍隊,放眼世界都是強軍標準。”

馬丹娜認同這一觀點,從設卡衛兵的警惕性就可以看出來。

“一支軍隊,軍人的素質佔一部分,武器也很關鍵,川軍團的武器怎麼樣,比日軍強嗎?”馬丹娜試探的問道。

她覺得這位華夏記者可能知道的更多,畢竟聽說川軍團的團長正經華夏人。

黎秀石有幸採訪過川軍團的副團長龍文章,他真知道川軍團公開露面的武器。

那其實已經不是秘密了,英美日三方都知道。

洋婆子想知道,黎秀石便說給她聽。

只是沒說上幾句,便看到一輛迷彩越野車打頭,和幾輛運輸車一同駛進來,停在了觀禮臺正前方。

黝黑的防彈玻璃像是沉默卻致命的戰士不反射一絲的光。

車門開啟下來的衛兵瞬間佔據了防守位,目光警惕地盯著觀禮臺上的眾人。

日軍在幾日前發出懸賞,陳浩的命已經值十公斤黃金了。

所以北伐誓師儀式的規模被迫控制,只有兩百多社會名流,和一百多記者得到邀請觀摩。

“他就是川軍團團長吧?”

馬丹娜一眼就盯上了,從車上下來被眾人環繞的陳浩,美目中充滿了好奇。

黎秀石點了點頭:“他就是一手建立川軍團的陳團長。”

蘭迪無暇閒聊不停的按下照相機拍攝,與此同時至少有十幾名記者在拍照,卡察卡察的聲音不絕於耳。

控制了緬甸第二大城市,手下擁有五千餘人,主導緬甸局勢的陳浩已經是一方人物。

他公開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會被人解讀。

言簡意賅的說完開場白,便立即宣佈誓師北伐儀式開始。

觀禮臺上的記者們騷動了,誓師北伐他們知道,可派出的軍隊呢?

總得有軍隊來誓師北伐。

“出發!”

遠處坦克的轟鳴聲,壓倒了騷動的聲音。

三輛五九坦克成品字形從右邊開來,相隔百米後,三輛又三輛,總共六個坦克連,六十輛坦克形成了一條浩浩蕩蕩的長龍。

席捲起來的煙塵鋪天蓋地,將半片曠野遮蔽起來。

好在觀禮臺選擇講究,處於上風位,不然非得吃一嘴土。

不過即使塵土揚過來,記者們也不在乎了,他們都為在遠東看到坦克叢集的場景而感到震撼,無數膠捲兒被此謀殺。

“天哪,這足足有近百輛坦克,快要有我們美軍半個裝甲師的數量了。”

蘭迪忙著拍照的同時忍不住感嘆,他著實沒有想到一個團會有這麼多的坦克。

怪不得川軍團大張旗鼓北伐,如此多的坦克是實力的象徵。

川軍團沒有派人講解的意思,黎秀石在筆記本上快速記下幾筆,自豪的對馬丹娜說:

“這是最新式的五九坦克,所有效能都是當世一流,沒有任何一種坦克能勝過它。”

“是嗎?看起來確實比謝爾曼坦克和潘興坦克威武。”

馬丹娜眨了眨眼睛,很輕鬆數出了坦克的數量,只有六十輛而已。

她父親指揮的第四裝甲師,配備了一百六十八輛中型坦克,還有七十七輛輕型坦克,總計二百四十五輛。

這只不過佔到四分之一而已,二打一總打得過的。

坦克部隊駛過觀禮臺,繞了一圈停在了正面空曠的空地上。

後面緊接著駛來了浩浩蕩蕩的步戰車長龍,看規模要比坦克部隊還要龐大,記者們像是打了興奮劑一樣拍拍拍。

馬丹娜拿起胸前掛著的望遠鏡,認真的觀察步戰車:“好粗的炮口,這又是一種坦克嗎?”

“不,這是運輸士兵的裝甲車,能搭載七名步兵。”黎秀石指著戰車部隊自豪的說:

“不過,也可以視作為坦克,因為它們具備跟坦克一樣的機動性,武器僅比坦克稍差一些,唯一的弱點是裝甲薄弱。

但就算如此,也要比日軍的坦克優秀很多。

上次在曼德勒會戰,幾十輛步戰車直接橫渡大江,迂迴繞後直攻日軍師團總部,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看樣子這比上次的規模還要大,日軍拿什麼來阻擋?”

黎秀石對於川軍團擁有這些先進的武器十分驕傲自豪。

他見過許多中央軍的部隊士兵們很勇敢,卻在日軍的炮口下被炸得粉身碎骨。

武器裝備不如人,就是要捱打,連還手都難。

川軍團能壓日軍一頭,黎秀石感到榮耀,比什麼都高興。

馬丹娜聽著很稀奇,運輸士兵的裝甲車是這個樣子的嗎?

她們美軍有一款M3半履帶裝甲運兵車,聽軍方說是裝甲車中的翹楚之作,正在被大量生產援助到英法,也裝備到軍隊中。

這款半履帶運兵車,前輪兒是多層加厚外胎,後面是兩條拖拉機式的履帶。

採用了發動機在前、駕駛室居中、載員室在後的設計,車斗在滿載時最多可裝載13名士兵。

還可拖曳大型火炮,或裝備反坦克、防空類重型武器。

與川軍團的裝甲車完全不同,這簡直是坦克嘛。

馬丹娜感慨沒多久,便看到了相類似的裝置。

浩浩蕩蕩的裝甲皮卡車隊伍,改裝的車斗載著六三式火箭炮,一百毫米自行迫擊炮。

數不清的炮口半斜著對準天空,無需訴說,所有人都曉得其威力。

自行火炮有點兒類似搭載火炮的突擊車,英美軍都有,但日軍沒有,華夏軍隊也不曾有。

這引起了一些記者的注意,專門拍攝下的照片。

當然,名聲在外卻沒有留下一張圖片的六三式火箭炮,最能挑起記者們的興奮點。

一看到那密佈的十二根炮管,記者們瘋了一樣的按鍵拍照。

黎秀石不顧及形象興奮的叫出來:“火箭炮,川軍團獨一無二的武器,因為威力巨大被日軍稱之為鬼炮,立下了赫赫戰功。”

這款武器有所耳聞的各國軍方,都在想方設法要搞到手彷制出來。

只是川軍團保護的嚴實,目前僅僅是贈送了第二百師幾門,其餘的還沒有流落在外的情況。

一款又一款武器的出現,讓記者們覺得不虛此行。

照片和報道發回去,足夠寫好幾篇稿子了。

馬丹娜心中盤算了一番,對搭檔蘭迪說:

“六十輛中型坦克,八十四輛相當於輕型坦克的裝甲車,二十七門火箭炮,十八門自行迫擊炮。

加起來有我們大半個裝甲師的數量了,戰鬥力或許更強一些,按一個裝甲師來算。

我認為他們的團長不是一個瘋子,是有十足把握的。

你瞧著吧,那個五十五師團一定會被他們打敗的。”

蘭迪停下拍照,望著浩浩蕩蕩從面前經過的車隊,認可的點了點頭。

“你說的沒錯,可是他們怎麼會有這麼多坦克、裝甲車和大炮?”蘭迪非常疑惑的問道。

在二戰爆發前,美國常規作戰部隊不到三十萬。

其陸軍僅4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以及1個預備師,總數不到10萬人。

其手中只有300多輛坦克。

紙面實力,甚至還不如波蘭。

加入二戰以後,大半年美軍生產了一萬多輛坦克,除了為盟軍供貨,美軍陸續組建了五個裝甲師,裝備了一千兩百多輛坦克。

背後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這樣的速度已經是藍星第一了。

但異軍突起的川軍團憑什麼,哪兒來的坦克裝甲車?

旁邊的英國記者聽到他的疑惑插話道:“誰都想知道,但沒有人可以揭開這個秘密。”

蘭迪聳了聳肩,看來他們目前是無法知道了。

“你們快看,又來大家夥了!”

馬丹娜舉著望遠鏡,死死的盯著開來的六輛發射車。

四十管如同蜂巢一般密集的發射架,牢牢的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有了六三式火箭炮在前展出,人們不約而同的將兩者聯想在了一起。

這也是火箭炮嗎?

“是遠端火箭炮,口徑更大,射程更遠,威力堪比一百五十毫米口徑的重炮。”

黎秀石充當了解說員,自豪的給眾多記者講解。

記者們互相對視,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驚疑。

看上去幾十根炮管,一次發射幾十枚威力巨大的火箭彈,不管是什麼都得被炸廢了吧?!

真有那麼厲害嗎?

想到川軍團邀請記者隨軍,也許就能親眼見證其威力,許多記者都暗下決心。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