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貪數明朝知重九(三)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城南廂任家巷旁邊的雲夢酒樓,是一家酒樓,開設太新,雖然飯菜做得滿城有名,頗有口碑,但一時還擠不進開封城七十二家名號裡。

今天是正月二十三日,經過半個多月的歡慶, 開封城軍民官庶縱情享樂的勁兒,終於鬆懈了一些。

街面上的人看上去清冷稀疏了些。看來很多人在半個多月的歡慶裡,已經把囊中的錢財揮霍一空,需要去幹活掙錢。

張廣順穿著一身普通的棉袍,笑呵呵地走進店鋪裡。

掌櫃的一見老主顧,笑得嘴都合不攏了。

“張三郎來了, 多蒙你照顧生意,請, 裡面請!”掌櫃笑呵呵地送到樓梯口,又轉了回來,站在櫃檯前。

在門口迎賓的夥計不知為何走了進來,在櫃檯前晃悠了一圈。掌櫃看到他的眼神,知道一切正常,後面沒有尾巴。

臉色一變,呵斥道:“幹嘛呢?想偷懶!那可不行,趕緊去門口站著去,賣力氣吆喝幾聲。”

夥計嘟嘟囔囔地唸叨著,又出了店門口。

張廣順上了二樓,轉過彎,背靠著牆等了一會,沒有發現異常,然後才慢慢踱到乙三號雅間。

輕輕地敲了幾下, 裡面有了聲音,“進來吧。”

張廣順進了門,先不急著跟人打招呼,而是第一時間關上門, 耳朵貼著門聽了一會, 發現外面沒有異常腳步聲,這才轉身走上前,拱手道:“二叔,可算見到你了。”

屋裡的人正是西夏使節團副使張元慶。

他拉著張廣順的手,百感交集地說道:“三郎啊,二叔也可算見到你了。”

叔侄寒噓幾句,又坐了下來。

“嬸嬸和大郎、二郎可好?”

“你嬸嬸,還是那個樣子。大郎...唉”說到這裡,張元慶突然老淚縱橫。

“怎麼了叔?”

“大郎他...去年他奉命押糧去西壽軍司。不想還沒回程,遇到宋軍三面合攻西壽軍司。我軍大敗,西壽軍司都統軍李懋、副統軍嵬名答離、監軍使梁綏愚...悉數戰死。大郎隨著敗軍逃過葫蘆川,直奔韋州,卻不想路上有敗軍看上大郎的駿馬良鞍,趁亂殺人奪馬...”

“天意啊!大郎在西壽軍司出仕,卻在那裡敗亡的。”

趁亂殺人奪馬?還在自家境內,可見這兩年夏軍連逢敗績,除了沉重打擊軍心士氣, 也造成了軍紀敗壞。絕望之下, 那些昔日的悍卒勇將自然會把暴虐之氣發洩在自己人身上。

勸了幾句二叔,張廣順又問, “那二郎呢?”

“二郎被派去宥州效力。原本他是被派去祥佑軍司石州鎮守。可是傳聞今年夏秋時機,宋軍會依例出兵,目標是無定河流域。你嬸嬸天天跟我哭鬧。沒有辦法,我使盡招數,託了無數人情,終於把二郎調回嘉佑軍司的宥州。”

“那裡雖然不太平,但好歹在無定河西邊,一旦打起來,有前面的祥佑軍司諸州頂著,多少有時間逃命。”

聽了叔叔的話,張廣順萬萬沒有想到,西夏國內,膽喪氣餒到了這個地步。

看到侄兒臉上的神情,張元慶能猜測出他心中所想,訕訕地解釋著。

“都是你二嬸,她那個性子...”

張元慶突然想到,要不是自己婆娘這樣的性子,父母早逝,自小跟著自己的侄兒也不會剛滿十六歲就報名從軍。

一時間這話也說不下去了。

“唉,算了,不說了。三郎,聽說你在這邊過得挺好的?”

聽了叔叔的問話,張廣順心裡有無數句吐槽要蓬勃而出。

說好的西夏顯道堂在大宋金牌臥底,全西夏上下沒有幾個人知道底細,那我叔叔是怎麼知道我在大宋的?還知道我在這邊過得挺好的?

“二叔,俺的訊息,你是怎麼得知的?”張廣順小心地問道。

“是郡主告知我的。”張元慶不在意地答道,“我臨出發前,郡主把我悄悄叫到一邊,告知了三郎你的訊息,還叫我到了開封城後,找李輔仁幫忙,悄悄跟你見一面。郡主說,你太不容易了,蟄伏在宋國境內十年,為西夏立下汗馬功勞。也該讓你知道家中親屬的訊息,以慰寂寥。”

說到這裡,張元慶還讚歎了一句,“郡主真是仁義啊!”

張廣順已經無力吐槽了。

他知道李青鸞確實是為他著想,也想藉著親情對自己籠絡一番。可這樣做,很容易讓自己暴露的。

幸好自己早就歸順大宋,還成為軍情偵查局的一位諜報人員。要不然,在樞密檢詳局、保衛局無孔不入的布控下,自己早就涼涼了。

差距啊。雖然李青鸞在情報工作方面確實天賦異稟,但跟大宋的情報系統一比,就相形見絀了。

張廣順沒有在這個話題上糾纏太多,反問起來。

“二叔,現在家裡的情況,怎麼樣?”

張元慶長嘆一口氣,充滿了悲涼。

“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人心浮動,各思退路啊。”

“怎麼會這樣?去年秋收不是大豐收,已經緩過氣了嗎?”張廣順詫異地問道。

“唉,確實是大豐收,存糧滿倉。可是那滿倉的麥谷還沒握熱,一群遼國商人從北邊而來,高價收購糧食。恰恰那時,宋國放開邊境,美酒、茶葉、絲綢、瓷器,貴族們饞了許久的物品潮水一般湧了進來。”

“權貴們按捺不住,大肆出售糧食,獲得錢財,好去購買那些奢侈品。等到陛下發現不對,權貴們已經把倉裡的軍糧都賣出部分。可是再三嚴令之下,仍有權貴們向遼國商人悄悄出售糧食、牛羊甚至良馬。”

“尤其是党項各部酋長,最是猖狂。甚至把往年擄來的宋民奴隸以及部落的其他奴隸,轉賣給遼國商人。國主和郡主派人潛入遼境,這才發現,遼國商人把糧食、牛羊、馬匹和人口運回東勝州,當場高價轉賣給等在那裡的宋國商人。然後順流而下,直接運回宋國河東。”

說到這裡,張元慶左右看了看,壓低聲音道:“連敗數場,尤其是丟失了涼州,國內哀鴻遍野。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涼州,夏國最大的財稅來源地,已丟;河南之地,夏國最大的糧食產地,完全暴露在宋國的兵峰之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彷彿被人砍掉了右臂,還被人用利刃抵住了胸口...軍民士氣漸喪,人心漸散,大家都在各自盤算著退路。或北奔遼國,投附翼下;或降了宋國,一了百了。各種心思的人都有,尤其是那些党項各部酋長...”

張元慶往後一靠,意味深長地說道:“三郎,你在宋國,還是件好事。聽郡主說,你的身份只有李輔仁和她知道。萬一國內有變,你尋個機會,把李輔仁...”

做了一個抹脖子的手勢後,張元慶繼續說道,“你的身份不就無人知曉了嗎?到時候,叔叔一家,還要來投奔你,你可不要嫌棄啊。”

張廣順低頭想了想,忍不住嘆息道:“想不過國內,居然衰敗到了這個地步。叔叔放心,真到了那麼一天,你們只管過來就是。有侄兒一口吃的,絕餓不著你們。

張元慶臉上閃過複雜的神情,正要說幾句感激的話,突然聽到樓下隱隱傳來報童的聲音。

“《東華朝報》頭版訊息,昨天下午十七時,京畿判事院裁定,來之邵、馬時均、林大維、權宗元、王遇、趙孝騫等十一人,證據確鑿,謀逆罪名成立,判處死刑。李清臣等二十五人,判處勞役二十年或流放嶺南,終身不得赦返...裁定書即日上報大理寺核審。”

“《東京時報》最新消息,接到裁定書的王遇、趙孝騫等人人,昨夜在獄中以腰帶懸掛自盡。法部法政司今日緊急通知,所有牢獄、拘押所的犯人,一律清查,不得隨身攜帶有可能自殺的布帶等物件...”

聽到這兩個訊息,張元慶和張廣順都被吸引過去了。

“王遇、李清臣、趙孝騫...宋國官家,還真敢下手啊!”張元慶喃喃地說道。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