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如何還原恐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陳淵在這一番介紹後,就感覺有那麼一丟丟累了。

他原本思想接著這個機會回去休息一下畢竟攀爬長城也很累,並不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

只不過當時陳淵準備回去的時候,卻在途中意外發現了疑似恐龍的化石。

那是在長城的一塊巨石上,嵌入著一塊體型巨大的化石。

但正是因為如此,水友們愈發的懷疑起了恐龍化石的真實性/

【老陳這不對吧,恐龍滅絕後才出現的長城,化石怎麼會在長城上呢。】

【是啊,肯定是搞錯了。】

水友們說的並沒有錯,至少在邏輯上是這樣的。

但是陳淵卻說道,“有沒有可能是古人用有著恐龍化石的石頭來修建的長城,而當時的他們並不瞭解恐龍這種東西,而是僅僅以為是普通的痕跡呢。”

眼前的化石幾乎有一半是高度還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實際上恐龍化石並非特指骨骼化石,還包括恐龍蛋、恐龍腳印、恐龍糞便等其他遺蹟形成的化石。它們在地球歲月的磨蝕下盡顯生命的瑰麗和精彩。

恐龍死亡後,只有躲過食腐動物、昆蟲以及細菌等多方視線,並在適當地質作用下,才能有幸成為化石。

在這些經歷漫長歷史的化石中,尤以骨骼化石最為人們所熟悉。透過這些石頭,科學家們能推斷出恐龍的體形、種類、生存年代以及某些生活習性等。不過,比較完整的骨骼化石相對而言還是很稀少的。

“化石可以向我們傳遞很多重要的生命資訊。例如:古生物學家可以透過判斷化石所在的地層層位推斷出恐龍的生存年代,或者透過骨骼化石的形態推斷出它們是什麼部位的秘密武器以及化石所顯示的恐龍是否四肢發達、善於奔跑等。再者,化石的形態和結構還會告訴我們恐龍的捕食、禦敵行為以及生活方式等。”

陳淵小心翼翼地檢視了起來,用手在化石上摸索著。

儘管恐龍的牙齒都屬於槽生同型齒,終生都在生長,但是我們還是能從牙齒的一些細節上分辨出某一種類的恐龍究竟屬於肉食一族還是植食一族。

肉食恐龍的牙齒通常長短不一,排列也不緊密。而且,它們的牙齒往往呈匕首狀,前後緣或後緣有小鋸齒。一些大型肉食恐龍還會在鋸齒基部發育出褶皺。

這樣的牙齒構造應該是為撕裂、咬碎肉類所準備的。

而植食恐龍的牙齒通常又平又直,沒有鋸齒。它們的牙齒排列緊密,為的是便於咀嚼。很多植食恐龍牙齒的形狀和大小甚至取決於它們常吃的植物的型別。

陳淵判斷出這應該是一條霸王龍。

也就是暴龍。

而且他在其他的石頭上似乎還發現了類似恐龍蛋的化石。

作為龐大的爬行動物家族中的成員,恐龍也是透過產蛋來繁殖後代的。恐龍蛋作為我們探秘恐龍世界的一條重要線索,也被地層定格和珍藏。

恐龍大家族裡有很多成員,並且這些成員的蛋的形態有明顯的差異。古生物學家透過研究大量的恐龍蛋化石發現:植食恐龍的蛋多為橢圓形,蜥腳類恐龍的蛋接近於圓形,而肉食恐龍等獸腳類恐龍的蛋通常是長圓形或長形的。

古生物學家對發掘出的恐龍蛋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許多恐龍蛋的生理擺放是有科學依據的。

例如:傷齒龍大都將蛋產在河岸、湖邊或沼澤等溼潤地帶。它們會先用爪子在產蛋的地方建好巢穴,然後蹲坐下來,讓身體成直立或半直立姿勢。這樣,它們在產卵時就可以把一個個蛋直立地插入鬆軟的沙土中。這種豎立的排列方式能促進蛋內氣囊的發育,從而保證胚胎的順利成長。

儘管與現生動物的蛋相比恐龍蛋的個頭已經很出眾了,但這些蛋與它們母親的體形相比,實在渺小得可憐。

為什麼恐龍蛋不能再大一些呢?

要知道,蛋越大就越需要較厚的蛋殼來支撐。如果這層“牆壁”太厚,睡在裡面的小恐龍胚胎呼吸就會很困難。另外,小恐龍出生時想要鑽破蛋殼也會變得異常艱難。所以,恐龍蛋的大小也是取決於繁殖後代的需要。

很多恐龍蛋化石裡面珍藏著還未出世的幼龍胚胎化石。

古生物學家要先對恐龍蛋化石進行掃描,如果發現胚胎化石,就會小心地把岩石敲開修掉或用化學試劑溶解掉。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其實要耗費大量工夫,有時古生物學家們甚至需要用一年的時間才能看到蛋殼中的胚胎骨

胚胎骨骼和結構組織。不過,有了這些胚胎化石,就能獲知恐龍出世之前是如何發育的,從而更全面地瞭解恐龍的“前世今生”。

而陳淵也開始展開了對應的研究。

恐龍的食量一般很大,特別是大型植食恐龍食量尤其大。因此,它們產生的糞便也很多。可是,由於條件限制,只有少部分糞便會變成化石被儲存下來,而且通常識別糞便化石很費勁。透過研究恐龍糞便化石,我們可以知曉恐龍更多的生理資訊,重要的是,可以解密恐龍的食性。

透過研究糞便化石中的成分,古生物學家可以推測出恐龍的食性:肉食恐龍的糞便大都夾雜著一些細碎的骨頭殘渣,而植食恐龍的糞便裡通常有尚未被消化的植物葉片和種子。

但是,因為糞便無法在各種外界因素的考驗下原樣儲存下來,所以我們要弄清糞便是哪種恐龍遺留下來的非常困難。

與恐龍骨骼化石相比,恐龍糞便化石非常少見。

這是因為恐龍糞便形狀不規則,即使是古生物學家的火眼金睛也很難發現。另外,糞便比骨骼要軟得多,受氣候、環境、昆蟲分解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能夠保留到現今的機率簡直小之又小。

除了以上這些較為常見的種類,恐龍化石還包括一些比較稀有的型別,比如恐龍皮膚印痕、覓食痕跡、足跡、巢穴等方面的化石。

這些珍貴的化石是恐龍專家們研究恐龍的重要資料。

不過這是水友們也對陳淵建立出的相關模型感起了興趣。

因為在恐龍化石的具體實現上,看起來更像是一隻雞。

“為什麼會這麼像雞呢,難道雞真的恐龍的後代?”

關於雞的起源,有兩大令人費解的問題,其一是“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另一個問題是“雞真的是從霸王龍進化而來的嗎“。

“關於第一個問題,《聖經》創世紀篇中給我們的回答是世界上先有了雞,那這個問題我們也不做更多的討論。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是雞真的是從霸王龍進化而來的嗎?“陳淵強調道。

很多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的人都會大吃一驚。

雞和霸王龍,看起來明明是兩個不同物種的動物,雞怎麼會是霸王龍進化而來的呢?家中養的土雞,根據其品種不同,飼養環境不同,導致其體型大小,重量都會不同,但一般來說,土雞的重量在3到4斤左右。而生活在白堊紀末期的霸王龍,體長約11.5米至14.7米,平均體重9噸,最重可達14.85噸左右。土雞的3斤對比霸王龍的18000斤,可以說是相差甚遠了,用體型來比較,難以讓人相信雞是從霸王龍進化而來的。

而雞是從霸王龍進化而來的這一說法是怎麼來的?

這個說法源於一個名叫約翰·阿薩拉的遺傳學家,他在一篇報告中稱霸王龍的骨骼中有7種蛋白質與現代家裡養的雞相似,因此許多人覺得雞就是從霸王龍進化過來的。

事實上,根據現代研究學表明,雞的祖先是恐龍,但雞並不是霸王龍進化而成。雞,屬於鳥類,目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鳥類是由恐龍中的獸腳亞目進化而來的。

而霸王龍,雖然也屬於蜥臀目的獸腳亞目,但並不是說同屬一個亞目就是同一種生物,也許雞和霸王龍之間有一個相同的祖先,它們之間可能有一點點的血緣關係,或者是可以將它們稱為“遠方親戚“,但不可以認為霸王龍就是雞的祖先。

雞的祖先,也就是鳥類的祖先,出現在恐龍滅絕以前,距今應該有6700萬年左右,而霸王龍則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裡赫特階段。

從時間上看,鳥類的祖先比霸王龍還要更早出現,單憑這點,就可以斷定,雞並不是從霸王龍進化而成。

陳淵抬頭看向了直播間,笑道,“其實我們還可以想象,雞有翅膀,有羽毛,而霸王龍都沒有這些東西,非要將這兩種生物聯絡在一起的話,著實有些太扯了。幾千萬年前的世界是怎麼樣的呢?還需要我們人類進一步去挖掘,去探索,我相信總有一天,人類會找到關於大自然的答桉。”

其實吧,早在25年前,州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了一部科幻冒險片《侏羅紀公園》。

裡面出現的霸王龍是一頭直立的巨型勐獸。

但到2015年,上映的《侏羅紀世界1》中,霸王龍幾乎變成了“直不起腰”的爬行動物;。

《侏羅紀公園》裡出現過的迅勐龍,原來的外形也已被徹底推翻,變成了毛絨絨的樣子。

對於現代人類而言,化石是已經滅絕了6600萬年的恐龍存活過的唯一證據,也是人類認識恐龍的起點。隨著越來越多化石被發掘出來,以及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完善,人們對於恐龍的認識也越來越接近真實的樣子。

至於水友們最期待的恐龍到底長什麼樣。

在影視作品中讓恐龍“復活”並不是件太難的事,因為科幻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但要想在現實生活中復原一隻恐龍,究竟應該從哪裡開始呢?

唯一的線索是化石。

陳淵也正是利用眼前的化石推斷出恐龍的外形。

“其實我們早期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並不完整,有些形態尚難以辨認。每當新的化石出現,原有對恐龍的認知就會經歷反覆爭論、辯駁和更新。

就拿霸王龍來說,最早對於它姿態的推測是身體直立、頭部揚起、尾巴垂地的模樣。後來隨著新的化石證據出現,暴龍被推測為腿部較細,不足以在直立狀態下支撐起龐大的身軀,而且它的頭部很大,奔跑時必須依靠尾巴才能保持平衡,因此尾巴和軀幹基本處於水平位置,而不是尾巴垂地的樣子。

再比如,樑龍和馬門溪龍都有長長的脖子,但當年出土的馬門溪龍化石沒有頭骨,因此科學家們暫且給它安上了樑龍的頭。後來,在川地都發現了馬門溪龍的頭骨,表明它的頭更接近盤足龍——我國發現的第一種蜥腳類恐龍化石完整度較高,於是樑龍的腦袋又被還了回去。”

陳淵顯得有些無奈。

要知道華夏是世界上發掘恐龍化石數量和種類最多的國家,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被發現,我們對恐龍的瞭解也越來越清晰。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那老陳我們該如何復原恐龍的顏色?】

陳淵覺得這個問題確實有些難度,“恐龍顏色的復原,一直是困擾科學家的一大難題。不過近年來,化石中儲存的色素粒形狀,為斷定恐龍的顏色開啟了一扇科學之門。

以往對恐龍顏色進行復原,通常是根據環境色彩、相近現生動物毛色、食性等進行推測,但都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支援。2006年開始,科學家對一隻近鳥龍體色的復原,則提供了一種更令人信服的科學復原方法。

研究人員透過顯微鏡觀察到,兩億年前的烏賊化石樣本中的色素粒與現生烏賊樣本中的色素粒一模一樣。”

【那麼,其他化石中的色素粒是不是也可以保留下來?】

水友們忽然覺得很有可能。

“經研究發現,羽毛化石保留了黑色素體的形態,這些含黑色素的細胞器,是決定顏色的關鍵因素。一隻1.6億年前的赫氏近鳥龍的化石標本被放大一萬倍後,研究人員發現了很多不同形狀的黑色素體,有球狀、香腸狀,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扁球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