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巍峨長城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其實說的準確的。

長城也有完備的烽火傳遞系統。

簡單來說,有敵情時,駐守在烽火臺的士兵,以張掛標識、點燃煙火或鳴炮等方法,按照事先約定好的規則,將軍情依次傳遞出去。

不同時期,訊號的傳遞方式並不一致。”董耀會說,這些訊號都是事先約定好的,主要傳遞的內容是有多少敵人、距離多遠等等。

比如什麼敵兵百人左右舉放一煙一炮,五百人二煙二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萬人以上五煙五炮。

而當陳淵帶著這個訊息趕往長城時,呈現在水友面前的是煥然一新的景象。

登上萬里長城,眺望塞外風光,心情無比豪邁。

環視周圍的景色。

綿延六千多公里,號稱“萬里長城”。

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古老的長城經過整修,又煥發出青春。

像一條巨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

此刻不光是水友們,乃至陳淵都有些出神。

長城是一種很長的牆體,又具有縱深的防禦體系,包括這道牆、牆上的關口以及城堡、烽燧、驛站等。”董耀會解釋,在這樣的體系之下,大批將士、家屬在此生活,逐漸形成了一個“邊疆社會”。

不過陳淵說道,“這些傳說其實很不靠譜。”

很多時候,長城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其巨大的體量,無論是用土夯築,還是用磚、石砌築,其工程量都非常驚人。

在施工技術較為落後的年代,長城所用各種建築材料的運輸、採伐、燒製以及勞動組織等等,都需要花費巨大的勞動才能完成。

關於長城的建造有著許多神乎其神的傳說,比如壘砌長城的砂漿中含有動物血,長城牆體之所以堅固,是因為在壘砌長城的白灰、沙子中新增糯米漿等等。

但陳淵認為,這些傳說都不是真實的。

其實長城建築總體來說並不是多麼精緻的工程,即便是用白灰,很多的地方都只是勾牆縫使用,裡邊還是使用泥土。

“那個時候,人都不怎麼能吃得上糯米,哪來如此之多的糯米漿砌牆?”陳淵擺了擺手,類似長城使用糯米漿砌牆的說法都是很晚才流傳出來的,沒有任何依據。

這時,水友們便好奇了起來,“那它有哪些修築方法?”

陳淵想了想說道,“長城城牆的建築形式、結構型別、材料做法,隨著時代演變有著較大差異。”

“對長城而言,建造規模如此巨大的工程,很多時候都是就地取材。他說,比如條石砌成的城牆,裡面可能全是碎石,不然會成本太高。明以前的長城沒有用磚的,明代磚砌長城所佔比例也非常少。

比如,明長城的城牆,有夯土牆、毛石牆、磚牆和條石牆等多種形式。西北的漢長城,一些地方沒有黏土,只能用沙礫土再夾以紅柳或蘆葦的枝條,一層一層地築起來。

沙土沒有黏性,就先鋪上一層很薄的蘆葦或紅柳,起到隔擋的作用;然後倒上水,讓沙土往下沉一沉,就比較結實了。就這麼一層層壘起來。”陳淵解釋道。

在他看來,長城的修建以防禦為目的,意味著修建者對和平的渴望和追求,這肯定是文明的大方向。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

戰國時期,諸侯國和北方的遊牧民族之間的爭鬥,遠少於戰國時期,諸侯國家之間的爭執。好象沒有發生過什麼北方遊牧民族對南方的侵略。

就是侵略,以秦當時強大的軍事能力,和秦始皇的個性,不會太怕北方的遊牧部落。可始皇帝為什麼要修長城?

秦始皇修長城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對於直播間裡的各種問題,陳淵也陷入了沉思當中。

“秦始皇修長城,不是因為當時、或者說他自已怕北方遊牧民族,而他怕他自已的子孫受到北方民族的侵略。”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侵略?】

水友們有些意外。

陳淵點了點頭。

“一份資料上說,一個叫盧生的方士,受始皇之命出海,回來後,給始皇帶回了句話,說:亡秦者,胡也。”

始皇這個人相當迷信方士,所以他從子孫後世界角度,想修一個長城,讓這個句話落空。

所他把修長城當做小老百姓修自已家院牆一樣來修。但這條院牆出太長了。所以動用了秦國全國的國力。讓多少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修長城的舉動,也是簡接激發民變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另外角度講,最後亡秦的,還真有胡的作用,不過從秦人手中接過天下的則是漢人。對於方士帶回的讖語,根據秦國選都江堰的前例,很可能是六國故人想出來的,耗秦國國力的法子,給套住始皇。

至於另一個版本的秦始皇修長城的原因。

可以抵禦外族入侵,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並不是修長城的真正目的。

另外,割據政權保證自己的勢力範圍不受騷擾。也是其中的緣由。

第三。

也有人說請始皇陵就在長城底下,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這樣的建築是不允許人類對他造成任何破壞,當然秦始皇的靈柩也不會遭到後人的破壞,這個才是秦始皇為什麼修長城的的真正目的。

人們常說的“明修長城清修廟”也就是這意味秦始皇真正的靈柩,就藏在長城下面。

至於為什麼修完長城的人都死了呢,因為在修長城的同時也正在修建自己的墳墓,墳墓完工以後所有的人也就成了陪葬,為的是不讓修長城的人對外宣揚。

“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於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尹斯坦布林的聖·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奇蹟。”

但陳淵不得不承認,秦始皇真正的靈柩,就藏在長城下面。、

就算知道秦始皇的靈柩在長城下面,也無人敢動,因為長城是華夏民族的驕傲與象徵,長城是文物,長城不能遭到破壞,也不允許任何人對長城進行嚴格的考察。

這樣一來秦始皇的靈柩也永遠成為了一個未解的迷。

不過陳淵說到這裡,水友們在感嘆的同時,也好奇歷朝修建長城是利大還是弊大。

關於這點,陳淵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修長城的目的是什麼,自然是防禦外族入侵。

在古代我們無法徹底打敗遊牧民族,為加強江山鞏固,只能修長城。擱現在說,長城除了作為奇蹟欣賞就沒其他用處了。

當然當年忽必烈打宋朝直接繞過長城,從西面進攻,長城就似乎沒什麼用處了,但這只是少數。

長城建造起來有耗人力,有耗物力,有耗財力,但在歷次戰爭中確實起了很大作用。所以是利大於弊。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

這是不是長城說,它們沒有起什麼作用呢?

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充套件最快的時期之一。、

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麼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佔領六國大片土地呢?

可見,秦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

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

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腳下,多系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

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

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

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訊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

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只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

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採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

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採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趙王只得答應。

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

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羊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于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

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餘騎,單于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

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

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而在陳淵記錄這全長達到2萬多公裡的長城中,長達一萬多公裡的秦漢時期長城,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大部分已經不再擁有往日雄奇的景觀。

現在看見的氣勢雄偉的長城,大部分都是明代修築的長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便是八達嶺長城,這也是頻繁出現在各類雜誌、藝術品中代表華夏的長城形象。

作為國家5A級景區的八達嶺長城,海拔高度達到1015米,極為險峻,也因此造就了八達嶺長城比其他長城更具雄偉壯麗特色的景觀,在國內的長城景觀中,八達嶺長城是最早向遊人開放的明代長城,八達嶺長城的43座敵樓,以及“五馬並騎、十人並行”的寬闊城牆,使得其極具代表性。

至於居庸關長城與八達嶺長城相距不遠,頗有淵源,不過,作為一個重要的長城隘口,居庸關長城自古以來卻一直是以景色著稱,堪稱是萬里長城顏值的代表。

乾隆曾在此御筆親題“居庸疊翠”四字,使得居庸關成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而每年春季,居庸關長城的花海,成為所有長城景點中最美麗的一個代表。

居庸關長城成為長城諸多景點中的網紅,也是源於高鐵的建設和長城景觀植被的成長。

在居庸關長城段,著名的京張鐵路在這裡蜿蜒而過,視野極為開闊,每年三、四月份,漫山遍野的杏花開放的時候,整座居庸關漫山遍野是粉色、白色的杏花形成的花海,白色和諧號列車穿越花海,形成了著名的“開往春天的列車”,是名副其實的最美長城景觀。

水友們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就是,長城確實是了不起的建築。

而這,不用去考慮它所修建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因為長城的存在,就已經給華夏帶來了很多了價值。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