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那一股久違的江湖味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阿郎的故事》李易並沒有著急。

畢竟,他的電影才下映不久,雖然說都不是什麼大製作,但是他也不必要那麼的急躁。

《阿郎的故事》是需要一種獨特的味道的。

對於李易而言,也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

比如,如何拍出那個年代的那種港片的味道,是,那個時代的港片,製作方面會粗糙一些,但是有些味道,卻是獨特的。

這一點,是李易需要去考慮的。

所以,他並不著急著選演員,寫劇本。

而是回去之後,就找來了許多老港片重溫。

老港片一直以來都有著其獨特的“江湖”氣息,這是老港片最特別的特色之一。

因為在那個時代,港島的社會環境造就了,老港片充斥著一股子的江湖味。

而那種江湖和武俠世界裡面的江湖又不同,那是獨屬於那個時代的港島的江湖市井的味道。

其實有一個話題一直都環繞在影迷們的心頭。

那就是,現在也有不少港島電影,但卻很少有片子能找回老港片的感覺。

那麼港島電影的“港味”到底指什麼?

為什麼現在很多港片都讓人覺得沒有“港味”了?

李易和很多老港島電影人都聊過。

有人猥瑣:“我所理解的“港味”,就是那碗叉燒飯,那一杯鴛鴦奶茶......。

趕工而做的生活日常,但卻是用了心的,讓人癲狂,卻又隱隱地讓人神傷。

儘管早早出現了好來塢電影這樣的佛跳牆,但在很長時間內,它比不過這碗本土燒製的叉燒飯。

這碗港味是二十多年裡香港市民的最愛。

因為這碗叉燒飯裡,他們能品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失落與幻想。電影裡全部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的夢想,或是有情飲水飽,或是一夜變富老,或是寄寓鬼怪,善惡有報,或是縱情江湖快意恩仇。”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按照李易的老豆李振業的話,“在港島電影最繁榮的時候,每年要出三四百部電影,平均每天就有一部拍出來。我最忙碌的時候曾經一天趕過 9個片場拍戲,人稱“李九哥”,而龍套演員每年拍的戲更多;港片最火的那幾年,我們每天早上 6點多起床,收工接近凌晨,每天工作 18個小時;你遊叔叔曾經用一個晚上寫出一個電影劇本,甚至於一個星期拍出一部電影在那個時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些電影拍得確實很趕,這些電影看起來也確實用不了多少成本,演員還都沒什麼“腔調”(格調)。但在這些電影裡,很少有創作人員和演員是敷衍的。因為競爭太厲害了,你不付出心思與態度,你就會被別人替代。不賣座的電影,可能上映幾個小時就被撤掉,從此默默無聞。

這種氛圍,不亞於一場比賽。你不得不趕,而又不得不用心。這些電影,每一部都寄託著主創和演員的歡笑與汗水。

這些趕製出來的電影,更加注重有創意的橋段和打鬥,還有近乎生活化的表演。這些電影不需要多深刻的思考,迎合了忙碌的觀眾在閒餘時間消遣娛樂的需要。

而那個時候,不管是導演也好,演員也罷,亦或者是幕後工種,大家其實並沒有現在的人那麼市儈。

要是有熟人找你幫忙,再忙也要去幫襯,因為你要是不講義氣,那麼在港島娛樂圈是根本混不下去的。

所以,講義氣,在那個時代是刻在每個人的骨子裡的。

那個時候,沒有像現在那麼多複雜的東西,江湖習氣是很重的,因為老一代的港島電影人,演員,明星,大多都是草根出身,草根出身的人,往往身上都有一股子江湖氣。

而這些也自然而然地被帶入到了電影當中,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是如此。

老港片裡的“生活氣息”主要是體現在電影刻畫的人物、故事、場景和對白中。

這些電影,或有喜劇片,或有動作片,或為江湖傳奇,或為鬼怪故事,或是校園青春,或是社會險惡,歸根結底,大多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寄託著港島平民對生活的感想與期望。

而那個時候,電影人也是平民,並沒有什麼稀奇的,港島的明星去菜市場買菜是很常見的事情。

可是到了現在,一切都不同了。

你見過幾個大牌明星自己去菜市場買菜的?

現在的明星收入和平民已經完全不同了,甚至於階層也不同了。......”

老港片其實也分好幾種,像《阿郎的故事》和《桃姐》《歲月神偷》都是不同的。

這是一部真正的需要填充那種港味的影片。

而且這又是最擅長拍江湖味的影片的老杜的電影,所以,《阿郎的故事》又是及其特別的。

這種電影總是在時裝劇裡拍出古裝的江湖味道。

電影一出來就是灰塵滿屏的工地,男神灰頭土臉,衣衫凌亂,不過是一名開著大土車的工人。

年輕時候的玩樂,都要年老的受苦來換取的。可就是他們身上一股濃濃的江湖味讓人欲罷不能。

這大概就是老港片的獨特所在。

當然,這樣的電影,能否在這個時代再讓觀眾接受?

李易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故事,雖然老套,卻又不老套。

浪子回頭的故事很老套,可是浪子回不了頭的故事,卻很有一些新的味道。

哪怕是放在這個時代,這也依然是一個很不錯的故事。

所以《阿郎的故事》最精彩之處,被放在了大結局,用這個大結局告訴所有人,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劇情都是假的,只能放在八點檔的劇情裡騙騙無聊的主婦。然而當我們看見不得不死的阿郎決絕地跨上摩托車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好像那個不管不顧走上贖罪的絕路的人,就是我們自己似的。我們在這種時候想起自己,想起我們或多或少做過的錯事,我們也需要一個從沒得到過的原諒,只不過,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像阿郎一樣從容赴死,只能在心裡把自己代入電影,哭得淚流滿面。

這就是李易希望這部影片能展現出來的東西,人誰不曾年輕過?

誰不曾做過錯事?

我們聽的最多的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可是卻忽略了,浪子回頭,需要付出的代價!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