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西涼姜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16年春,一場冰雪過後,春的步伐漸漸走來。馬超四個從山陽郡坐船一直趕到彭城,對於彭城的變化,馬超感覺像是走進了神話裡。他從沒見過能夠不用帆便能行走的大船,也從沒見過不用馬就能行走的火車,更沒想過的事情就是到了徐州後,經過近四年的發展,徐州已經修建起來了發電廠。一個軍工碩士,用了二十二的時間,將一個基礎全無的徐州改造成了一個嶄新的社會。雖然這些錢都是用了別的郡百姓的血汗錢修建起來的。利用相城的煤炭,陶應用了四年的時間改造出來了第一座活力發電廠。發電廠沒有後世那麼好,發電量不大,電壓較低,這些因素一直困擾著陶應,但是陶應知道憑藉著現在的科技,也只能這樣的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啟了也快五年的時間,第三次工業革命陶應也率先開始。研究出來電之後,陶應便開始研究燈泡。又用了近半年的時間,陶應才設計出來第一款昏黃的燈泡。夜晚,燈泡漸漸替代了火把,雖然他不夠明亮,但是還是吸引了不知道多少百姓從各府趕來觀看這新奇的玩意。

夜晚,蕭城,城牆上的燈泡亮起來,就連馬超都忍不住的驚訝的跑去看了許久許久。在蕭城呆了兩日,馬超這才離開蕭城趕往彭城。彭城的城區已經延伸到了陶陵鎮,陶陵鎮又在蕭城旁邊,在蕭城的城牆上便時不時能聽到山中傳來的隆隆的響聲,那時陶陵鎮又在開發新式的大炮了。

騎馬來到彭城,彭城城牆很高,馬超仰起頭,高大的城牆上插滿了旗幟,威武的金翅軍站滿城頭讓人望而生畏。進了城之後,馬超尋了很久才得知陶應居然沒有府邸。陶應居住孔融大學中,孔融大學是孔融學堂演變而來的,是整個徐州的文化中心。

馬超趕到孔融大學,孔融大學已經從集賢殿所在地搬遷到了城西邊的一處山腳下。高大的大門,旁邊沒有守衛的士兵,馬超抓住個學生才問得陶應的住處。進了大學之後一直往前走,到處都是讀書的士子,走到一處優雅的隔開的小院中方有兩士兵在那裡把守,馬超將鍾繇的書信遞過去,士兵前去稟告給陶應,陶應聞是馬超前來投靠連手都不顧的洗便跑了出來。

此時的陶應已經四十多歲,早已沒了往昔的意氣風發,卻平添了看破世事的滄桑。見彭城王出來了,馬超慌忙拜倒在地,陶應慌忙將馬超等人扶起來,此時的馬超看上去威風凜凜,不愧為歷史上的五虎大將!

陶應將馬超迎入院落中,院落中有幾位年輕人在爭辯,旁邊有位風韻猶存的婦人在旁坐著針線活。那幾人見到馬超等人,慌忙朝馬超等人施禮問好。馬超有些不解的問為何他們也可以隨意出入王府,一說到王府,馬超才發現似乎進入到徐州之後就壓根沒發現王府兩個字。

他在來孔融大學的路上碰到過修建的很好的駐紮,每一個都比這座小院別緻,馬超聽聞那些都是徐州重臣的居處卻不想陶應一個王爺卻居住的如此寒酸。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陶應見馬超不解便跟他說道:“他們在爭論文章的好壞,那個可是我們徐州的大文豪,叫曹植,是我徐州名將曹純的義子,別看他年齡不大,但是卻深得孔融先生賞識啊!”

聽聞是曹植,馬超所聞不多,不想身後的姜維卻出來稽首道:“原來這位就是曹學士啊,我在月刊上常看學士文章,如今相見真是三生有幸!”

見姜維亦頗有禮貌,曹植也忙過來施禮。曹植為人狂傲,但是此時的曹植卻不然。他在徐州長大,從小到達從來沒有人告訴他他是曹操的兒子,所以他現在倒是謙遜很多。如今在徐州之地,曹操有二子在這裡。第一個便是大文豪曹植,不過他已經是曹純的義子了,被曹純撫養長大。另外一個是曹衝,曹衝也是聰穎異常,歷史上他死的早,傳言被曹丕所害。

但是他被交換來徐州時才僅僅不到三個月大,在徐州他被寄養在了一戶曹姓尋常百姓家中。那家人生活不是很好,從小曹衝便在學堂讀書,讀到中學堂時家裡供不起他的學費,加上他又特別孝順,所以便報考了徐州機械學堂,現在已經變成陶應身邊難得的助手,特別是在電的研究方面,曹衝顯示出來的天賦讓陶應都為之驚歎。

世間有兩位神童,如果曹衝算一位,那麼另外一位也不得不提,那就是荊州的周不疑了。當年曹衝被曹操所喜愛,但是苦於他沒有玩伴便將荊州周不疑請到了許都。曹衝死後,曹操便要殺了周不疑,曹丕等人為其求情,曹操言此等人不是曹丕他們所能駕馭的,所以果斷的殺了他。

如今這周不疑亦在彭城。他的父親往南投靠了長沙劉琦,其父便託劉琦讓周不疑到彭城來求學,於是周不疑便來到了彭城。周不疑的聰穎比之曹衝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就連陶應也驚訝不已。周不疑的父親想讓周不疑去官吏大學就讀,但是陶應卻言不如讓其跟在自己左右研究科技,如此人才要是去從政簡直浪費了。

其實陶應心中亦有所想,徐州年輕一代人中,人才輩出。人才輩出不怕,就怕在一個時期有兩個人才,這樣就為社會種下了及其不穩定的因素。他想在老了之後便讓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王位,然後將權利下放給自己的義子諸葛亮,這樣二人皆無怨言。

如今自己的兒子也是飽覽詩書,陶應一直讓他跟曹植呆一起,讓他學會為人處世之道,將來做一個不被大家指責的王爺就行。想要自己後世永遠享受富貴,就必須讓他們放下手中的權利。所以,陶應便決定成立丞相制度,就是讓丞相可以相互替換,爭取在三四代人之後,便實行民主大選制度。

民主制度不是一日便能達到的,因為徐州人的法律意識強大,但是幷州、幽州、冀州、遼寧等北方土地百姓卻還沒達到這種地步。所以這是幾代人的事情,所以陶應便有意識培養諸葛亮當第一代丞相,然後讓鄧艾接任。鄧艾亡後便由江東才俊陸遜接任,陸遜亡後便由鍾繇還沒出世的兒子鍾會繼任,等鍾會那一帶便可以實行民主選舉制度了,這幾十年的時間便要統一天下,然後用教化來改變人民的思想。

當一切都有了接班人後,這周不疑和曹衝就成了不穩定因素,所以陶應便將他們的集中到科技上去,轉移掉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用科技推動著徐州繼續往前發展。(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