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文字輸出者的福音(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麼說絲毫不誇張,舉個栗子。

就比如說一個影評人吧,他以前寫一篇1萬字左右的影評文章,可能需要進行很久的資料分析。

但現在有了南風APP他在處理資料的時候將會省卻很大的功夫。

可以說南風APP的誕生某種程度上幾乎改變了文字輸出者的工作方式。

總而言之,南風APP雖然名義上只是一款新聞摘要 APP,但是實際上能處理的場景特別多。

這一切就得益於南風APP摘要演算法的強大之處了。

傳統的摘取式文本處理演算法更多的應用場景是處理英文新聞,對於中文信息的概括基本上是處於無所適從的狀態。

而生成式文字摘要生來就有著無與倫比的強大的語義分析能力。

對於各種文字的摘要都表現出良好的普適性。

可以說南風APP的使用者,透過這個軟體不僅能對一些新聞進行摘要處理,甚至也能對其他文字進行處理。

林灰突然覺得以前他軟體介紹的還是太保守了。

透過個人開發者賬號在這個軟體一堆不當人的介紹裡,林灰默默加了一句:

——能處理幾乎任何你能想到的文字摘要處理場景。

文字輸出者在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的同時。

打賞一下林灰似乎也是很正常的。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林灰是這樣想的話。

那麼只開發南風APP對應的iOS版本似乎就有些小了,格局太保守了。

要知道多數文字輸出者使用的其實都是安卓裝置,至少在輸出內容時選擇的是安卓裝置。

甚至有些內容輸出者即便創作過程是在蘋果裝置上,但釋出內容卻依然選擇在安卓平臺釋出。

沒辦法,誰讓蘋/果的個別騷操作過於噁心人呢?

雖然有涉足安卓市場的打算,但林灰並不打算現在就入場。

至於原因麼?

安卓應用開發太難了。

並不是林灰在開玩笑,這是實話。

至少對林灰來說太難。

安卓應用開發和iOS應用開發雖然都是手機應用開發。

但涉及到具體的操作過程可以說是有很大區別。

就以開發工具來說,在安卓APP開發過程中,一般用的比較多的是IDE Android Studio;

而IOS開發則使用Xcode多一些。

而開發語言方面,安卓APP開發一般都是使用Java語言開發;

而iOS則用Objective-C

(ps:……iOS開發也可以用swift語言,不過現在還沒公開出現)

安卓應用開發上手比蘋果應用開發簡單,門檻也比較低。

但想要真正精通安卓開發卻很難,至少比精通iOS應用開發要複雜不少。

至於導致這種原因的很大程度是因為安卓軟硬件不統一。

同樣是安卓機型,上下限拉的太大了。

總之往好了做一款安卓應用對開發者要求不低。

隨隨便便也能出個能用的 app倒也不算太難。

如果是要一個 59分的app,安卓簡單些。

但是如果要一個90分以上的app,安卓很困難。

59分的安卓應用費點時間的話,林灰倒是也能折騰出來。

但林灰感覺沒啥必要。

而且這事很容易是黑點。

林灰甚至都能想到噴子會怎麼說:

“怎麼你以前開發iOS應用就很認真,開發安卓應用就這麼敷衍?是不是不把我們安卓使用者當人看?”

雖然只是臆測,但林灰覺得這是大機率事件。

總之,這種費力不討好外帶撿罵的事情林灰可不想幹。

最關鍵的是,59分的安卓應用即便開發出來的話。

大機率也等同於是白給。

這個時空節點,59分的Android應用不光破解容易。

盜版也容易。

把Android應用的apk解壓,隨便換掉些圖片,然後加上廣告,這個應用就被盜版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很多獨立開發者以及買斷制遊戲廠商,都是擔心盜版問題。

所以不敢在Android系統上花太多的精力。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只有99分的安卓應用或許能夠規避下這種情況的發生。

而99分的安卓應用林灰現在想一個人搞定是很難的。

除非林灰的掛開到秒條秒地秒空氣那種。

不然基本是天方夜譚。

林灰雖然很有錢,為什麼總想著自己開發呢?

並不是因為林灰吝嗇。

倒是可以找別人進行開發。

但不是現在!

至少要等市場驗證了林灰開發的軟體價值之後再去謀求安卓版本的開發。

如果林灰現在就去找外/包團隊的話。

萬一南風APP火了。

之前低眉順眼的外/包團隊很大可能會跳反。

把軟體能夠大火的功勞全部攬在他們(外/包團隊)自己的身上。

即便是林灰搞定的核心演算法並弄成了最開始的軟體也沒用。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有這麼類似的成語做教訓,林灰可不敢在作死的邊緣試探。

林灰覺得涉及到這種唾手可及的成功,還是不要輕易去試著考驗人性。

畢竟人性神馬根本經不住考驗。

總之,涉及到這種複雜專利的情況下找外/包還是謹慎為好。

隨隨便便找外/包的話很容易被喧賓奪主。

這種事情可不少見,林灰前世見得多了。

不止是app開發這方面。

類似的,應聘的時候很多打著某些知名大廠深度合作伙伴的企業基本都是騙人的企業。

他們所謂的深度合作實際上也就做過一兩次外/包而已。

也不知道這些企業咋好意思吹成深度合作伙伴的。

有這樣的企業存在,受害者可不止是應聘者。

菊廠風評也飽受其害,但卻無計可施。

連菊廠都飽受喧賓奪主的外/包企業荼毒,

林灰憑什麼相信他能規避類似的風險。

總之苟點不算錯,小心駛得萬年船。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