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海外擴張之路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有林灰這個先例在,即便是有跨界做遊戲的做出名堂也不足為奇。

而且別的行業類似的例子也很多。

往往很多領域都盛行這樣的說法:

——打敗你的未必是一直以來的老對手,而是莫名跨界而來的“新手”。

大概和“萌新是怪物”這種說法一個道理。

心念及此,黃靜趕忙接著說道:“據我瞭解,核心開發者James Vaughan之所以做遊戲。

是因為2011年他無意間接觸到了一款策略遊戲(2008年釋出)

在投入了很長時間之後,Vaughan希望獲得更深度的策略遊戲體驗。

而當時並沒有一款比較類似的同類的比較出色的策略手遊。

所以他決定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做一款具有深度玩法的iOS遊戲……

這個James Vaughan是出於對策略遊戲的熱愛才終於做出了決定,選擇‘半路出家’從事遊戲開發的。

做了這樣的選擇之後,他的路自然不會是很輕鬆,外行的跨界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學習成本。

James Vaughan他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專門在網上學習開發知識,希望可以讓遊戲做到更為真實。

由於沒有遊戲研發經驗,所以一開始Vaughan不得不從當中借鑑遊戲元素。

這款遊戲在全開發週期裡最開始的時候全職開發者只有James Vaughan本人……”

按照黃靜的說法,這個James Vaughan是出於對策略遊戲的熱愛才選擇半路出家從事遊戲開發的。

James Vaughan他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專門在網上學習開發知識,希望可以讓遊戲做到更為真實。

由於沒有遊戲研發經驗,所以一開始Vaughan不得不從當中借鑑遊戲元素。

這款遊戲最初的全職開發者只有James Vaughan一人。

由於平時需要上班,James Vaughan只能在週末和晚上的時間學習以及研發。

儘管是一腔熱血,但是,對於一個沒有基礎的初學者來說,想要做一個iOS遊戲無疑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James Vaughan的開發過程實際是很糟糕的,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就只能尋求別人幫助了。

James Vaughan在開發這款遊戲的過程中,他不得不陸續與3個自由職業者進行了合作,分別是程式設計師Mario、美術師Sofia和音訊師Johshua。

儘管有合作者,但是異地協同以及時差的問題使得這款遊戲的研發並不順利。

由於所有人都有日常的工作,在最忙的時候,該專案還曾停止過2個月。

可以說這款遊戲的誕生是命運多舛的。

現在好不容易遊戲比較正規化了。

ions遊戲工作室的眾人都有意向要麼是“投奔”到財大氣粗的遊戲公司或者是將這款遊戲直接出售……

黃靜說得這種事情,理論上倒是有這種可能。

如此說來透過兼併工作室走向兼併擴張之路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不過林灰還是問道:“你說的出讓工作室/遊戲,這是James Vaughan的合作伙伴的想法還是James Vaughan他自己的想法?而且剛才你也說了,Vaughan是希望獲得更深度的策略遊戲體驗,而當時並沒有一款比較出色的策略手遊,所以他才決定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做一款具有深度玩法的iOS遊戲。

作為一個外行人,James Vaughan要搞出這款遊戲,肯定是付出不少的,甚至他所付出的東西都是我們這些資深從業者很難想象的,這種情況下你確定他捨得割愛麼?”

尋求變現是James Vaughan的合作伙伴的想法還是James Vaughan他自己的想法?

誰的想法重要麼?

當然重要。

黃靜也知道林灰為什麼這麼問。

很多時候初創公司/工作室傳出要謀求變現的時候很多情況會因為專案發起人和合作伙伴扯皮而導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黃靜道:“無論是James Vaughan本人還是他的合作伙伴都有出讓的想法,而且據我感覺James Vaughan本人這方面的想法可能更強烈一些。”

黃靜更進一步向林灰解釋道:“不可否認,James Vaughan對這款遊戲傾注了很多的心血。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James Vaughan出讓該遊戲的想法才會更強。”

林灰有些奇怪,詢問道:“哦?此話怎講?”

黃靜說道:“James Vaughan最初想搞個iOS遊戲可能只是出於興趣。

但當他一心為了這個遊戲規範化上線而進行工作的時候,他遇到了很多麻煩……”

旋即黃靜羅列了很多James遇到的麻煩。

當然黃靜不是在為了給林灰闡述James此人攻堅克難的遊戲開發過程。

黃靜大概想要表達的是:

James剛剛開始開發遊戲的時候確實是出於興趣。

但當此人興趣變成了工作並且不斷地遇到麻煩之後。

曾經的能夠給James帶來很多快樂的遊戲開發就未必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了。

非但不是令人開心的事情,反倒有可能是頻繁造成苦惱。

之後慢慢演變成一種負擔。

興趣成為負擔大概也就成了變味的興趣。

一件快樂的事情最終卻變成了包袱,大抵是很難受的吧?

黃靜的這種解釋聽起來倒不是很難接受。

至少相比於林灰此前在腦海中默默揣測的幾種可能,反而是黃靜的分析聽起來更有幾分道理。

常言道人們要儘可能從事感興趣的工作,這樣才能擁有長久的幸福。

但當感興趣的事情變成工作之後,事情的走向卻未必能始終如意。

興趣轉化為工作之後變得讓人厭煩的事情屢見不鮮。

就拿敲程式碼來說,真要寫程式碼每天興之所至,隨便碼個幾段程式碼那是樂趣。

但真要規定每天要當作工作來做,每天還有專門任務要完成,每個任務完成之後還有專人根據相應的節點進行驗收。

就算能有錢拿,恐怕也沒每天興之所至敲程式碼愜意。

相關行業的從事人員尚且會時時忍不住吐槽。

更何況是對於一個跨界選手呢?

興趣變成工作是一種煩惱,即便只是作為副業。

從枯燥的定義來說,跨界指的是從某一屬性的事物,進入另一屬性的運作。

這一變化主體不變,事物屬性歸類變化。

現在跨界的趨勢似乎還不是很明顯。

但在林灰往後幾年的經歷來看,“跨界”這件事在往後幾年很普遍。

進入網際網路經濟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的時代。

因為各行業主體之間的滲透的加劇,很多原本不相干的行業迅速產生了交集。

原本只是按部就班生活的人為了適應新趨勢要不得不去掌握新的其餘行業的技能。

甚至於往後幾年“跨界”似乎一度成為了大趨勢。

甚至於有些綜藝節目直接以跨界為噱頭。

而現在這個時間階段各行各業也有很多不甘寂寞的人熱衷於跨界。

有些跨界是出於迫不得已,被迫為之,這樣的跨界是被動的。

但相比於被動的跨界也就有主動的跨界。

很多為了證明“我上我也行”的踐行者就很熱衷於跨界。

甚至這些人還找到了很多高大上的說法來闡述“跨界”:

——跨界是用於建立多維競爭力的。

話雖然說的漂亮,但不是所有人跨界都能因為一路的進擊而持續荷爾蒙高漲的。

不是所有的跨界都是成功的。

即便是最終收穫了成功成長之路也很難是一帆風順的。

如果James Vaughan真的如黃靜所說的那樣。

如果James此人確實是有可能厭倦了在遊戲運營方面這個陌生領域工作帶來的挑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那麼其會產生將Plague Inc進行出手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誠然如此的話,倒是可以同ions遊戲工作室的人進行一下接觸。

如果價錢合適同時又是操作起來不麻煩的話倒是不妨將ions這個遊戲工作室給拿下。

或者是只拿下Plague Inc這個遊戲也不錯。

當然林灰為什麼會想到收購這款遊戲,跟這款遊戲的所隱含傳達的意圖也有一定的關係。

或許有些林灰想做的事情可以藉助對這款的遊戲的運營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當然林灰是希望這個時空不用林灰就**方面做文章的。

最關鍵的即便是對於**林灰有很多先見資訊,林灰也不確定事情最終的走向。

玩遊戲的話林灰可以接受開放式結局。

但對於現實中可能真真切切發生的事情。

開放式的結局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

西方的思想核心可能會熱衷於解讀悲劇。

但林灰則並不是很喜歡這種可能會引發一堆未知走向的事件。

不過儘管是不喜歡,對於這種事情也很難說隨著林灰的意志而轉移。

或許能做的唯有盡人事聽天命。

關於Plague Iions這個遊戲工作室的收購這件事。

同樣是類似於商業洽談方面的事情。

一事不煩二主。

這件事林灰就一併勞煩黃靜了。

何況這件事本就是是由黃靜提出來的。

雖然說看起來不少事務都要勞煩黃靜負責。

但相比於線上辦公系統這方面的緊迫性。

涉及到Plague Iions這方面林灰並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也就是說即便黃靜要負責Plague Iions這方面。

也不需要太迫切地將精力集中於此。

因此林灰相信黃靜還不至於說是會忙不過來。

對於同ions遊戲工作室方面進行接觸這事黃靜沒推脫。

黃靜知道她要做的事情只是進行初步的接洽而已,最終真要拍板的時候那還得是林灰來做決策。

而且,黃靜似乎也不應該想到“推脫”這樣的字眼。

畢竟黃靜已經是十分明確在不遠的將來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林灰團隊中。

然而所謂的投入團隊,究竟怎樣才算是“投入”呢?

黃靜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不免自問,當她真正融入到林灰團隊中她該客串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在社會化的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私底下或許各有各的特性。

但在分工高度明確的現代化技術團隊中很多時候即便同樣是技術人員也不得不被標籤化。

找不到自己在團隊中一個適合自己同時又能被團隊成員普遍接受的標籤/定位的話那麼也談不上真正融入一支團隊。

而說到定位,原本黃靜對於其可能的定位設想是純粹技術路線的。

畢竟黃靜好歹也划水劃到了碩士,原本黃靜對其能走“技術路線”在團隊中找到一席之地的話還是蠻自信的。

不過在參與了林灰和尹芙·卡莉之間的那番談話之後,黃靜感覺有點。

這場談話讓黃靜有些落寞地意識到她所引以為傲的技術不夠前沿。

技術不夠前沿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價值。

但要知道只有最前沿的技術才擁有能夠引領時代的力量。

如此想要依靠純粹的技術去佔據未來團隊的一席之地。

儘管發現技術路線走不通,不過黃靜也很快找到了她的新的定位之可能。

而這新的定位,自然是圍繞著“產品”。

一個技術向的公司,不管理論再怎樣的深遠高深,最終落地的話大概總也是要落到產品身上。

而黃靜覺得未來如果能有產品傍身的話也不愁將來在林灰的團隊中找不到立錐之地。

而似乎林灰對黃靜的定位似乎也是圍繞著產品的。

從林灰此前不久要黃靜負責線上辦公這方面的事情來說。

線上辦公系統儘管可以被賦予這樣那樣的意義,但其實質上不還是產品嗎?

而最近林灰要黃靜負責作品的洽談。

似乎也是讓黃靜圍繞著產品打轉。

就算不是這樣,哪怕林灰壓根就沒想到這些,甚至於這個決策僅僅是林灰腦子一熱促成的決定。

也無所謂,黃靜也是會欣然受命。

原因無他,因為這樣的安排跟黃靜的想法剛好是不謀而合。

莫問初衷,單純分析事情走向可能的影響的話。

僅以線上辦公這件事來說,

真要讓黃靜作為主要負責人的情況下,如果黃靜能敲定出“線上辦公”這個有利於團隊架構建設的產品的話。

這樣將一下子能讓黃靜處於一個林灰團隊中相當重量級的地位啊。

而這樣的遊戲的併購,似乎又可以理解為林灰(團隊)海外產品方向擴張的第一步。

這也是有著很重要意義的。

如果能夠促成此事件的話,哪怕只是間接推動,對黃靜都會大有裨益。

因此,對於林灰的此番安排,黃靜自是沒什麼異議。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