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在紛繁中建立秩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失敗的軟體交接各有各的原因。

但成功且順利的軟體交接共同之處在於整個團隊要共同努力通力合作。

林灰在同蘋.果方面進行交接的時候。

蘋.果方面的技術團隊可不是林灰這個“外人”能指揮協調得動的。

一切都要靠尹麗莎白·妮詩居中協調安排任務。

可以說今天下午能交接的這麼順利跟尹麗莎白·妮詩充當潤滑油的作用是有很大關係的。

甚至於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想要和蘋.果團隊進行順利的交接大機率也少不得尹麗莎白·妮詩居中協調。

此後一系列升級任務順利搞定的話可是三千萬美元欸。

這種情況下別說是陪尹麗莎白·妮詩吃一頓晚餐,就是十頓晚餐也不是不可以。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另外,同尹麗莎白·妮詩這種比較純粹的技術人員打交道。

林灰內心深處也並不是怎麼抗拒。

總之,面對著尹麗莎白·妮詩發出的晚餐邀請,林灰欣然而允。

吃吃喝喝也沒啥好說的。

概況地說,這是一次不錯的晚餐。

當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技術人員難免會發生一些思維上的碰撞。

晚宴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尹麗莎白·妮詩詢問林灰是否有興趣來到蘋.果工作。

儘管尹麗莎白·妮詩當時的口氣很像是開玩笑。

但怎麼說呢?多少真話是以玩笑的形式不經意間說出來的。

林灰不知道尹麗莎白·妮詩含含湖湖地提了一嘴這個是代表的她自己,還是代表的蘋.果官方,因此林灰也沒明確回應。

聽著林灰模稜兩可的回答,尹麗莎白·妮詩個人給出的建議是要林灰今後去美國發展。

尹麗莎白·妮詩的原話是:“林,我覺得將來你的路線大機率是軟體路線,但你的國度卻幾乎沒啥軟體生存的土壤……”

尹麗莎白·妮詩所謂的去美國發展潛臺詞無非是當香蕉人罷了。

這個建議幾乎是不假思索就被林灰從腦海中否定掉了。

不過尹麗莎白·妮詩說的軟體生存環境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在國內當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軟體行業十分凋敝。

乍一看國內阿li系、tx系軟體層出不窮,似乎是談不上凋敝二字的。

但對比一下海外市場的軟體現狀。

就會十分痛心地發現國內的軟體市場完全是在圈地自萌罷了。

以SaaS吧,所謂的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的縮寫名稱,意為軟體即服務,即透過網路提供軟體服務。

這是在21世紀開始興起的一種完全創新的軟件應用模式。

其核心為基於網際網路提供軟體服務。

從技術方面來看:SaaS是簡單的部署,不需要購買任何硬體,剛開始只需要簡單註冊即可。

企業無需再配備IT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同時又能得到最新的技術應用,滿足企業對信息管理的需求。

從投資方面來看:企業只以相對低廉的“月費”方式投資,不用一次性投資到位,不佔用過多的營運資金,從而緩解企業資金不足的壓力;不用考慮成本折舊問題,並能及時獲得最新硬件平臺及最佳解決方案。

從維護和管理方面來看:由於企業採取租用的方式來進行物流業務管理,不需要專門的維護和管理人員,也不需要為維護和管理人員支付額外費用。很大程度上緩解企業在人力、財力上的壓力,使其能夠集中資金對核心業務進行有效的運營;SaaS能使使用者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如果連線到網路,藉助於SaaS可以很輕鬆地訪問系統。

正因為有著諸多優勢,前些年國際上軟體即服務這個概念大熱。

盛行跟風的國內的不少網際網路頭部公司看到其中的商機,也紛紛進軍該領域。

牛皮吹得震天響,最後搞出來的所謂的軟體即服務卻全都是似是而非的東西。

甚至很多東西完全是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在國外的SaaS廠商或其他企業服務廠商往往是模塊化提供解決方案。

客戶根據提供的方案自行尋找解決措施。

在國內市場呢。

則剛好反過來,SaaS廠商或其他企業服務廠商則僅僅侷限在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簡言之,國外的網際網路巨頭搞SaaS是奔著當爺爺去的。

而國內的一眾跟風者爺爺沒當成就算了,爸爸也沒當成,整了一圈直接成了當孫子。

逼格直接low了。

軟體行業一些比較潮流的概念玩不明白就不必說了。

說說具體的軟體本身,更是悽慘無比。

國內此時除了一個WPS有點存在感之外。

其餘的,國內商業化程度高的專業軟體幾乎是屈指可數。

而普通軟體呢,搞得出來。

但賺錢的也不見得是開發者。

反倒是盜版者瘋狂從中漁利。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這樣一句古詩可能詩人當時也沒想到自己描寫的是後世的場景吧。

反正軟件開發行業很多時候遍身羅綺者,不是開發者。

儘管國內的軟體發展現狀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但現狀的凋敝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林灰在其中大有施展的空間。

林灰覺得並不能因為現狀的不樂觀就直接否定國內軟體以及軟體行業前景的一片光明。

現狀在國內涉足純軟體方面的話雖然初期的環境肯定是沒有在國外優越的。

但沒有環境可以創造環境。

當有識之士發現那個能夠讓國內軟體行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生機的人(林灰:沒錯,正是在下)的時候。

林灰相信相應的環境(無論是法律環境還是輿論環境)很容易就能夠構建起來。

林灰覺得軟體發展如果是長期紮根於國內的話也意味著能夠有穩定的大後方以及足夠高的保底資源。

就比如說林灰以後要搬運的作業系統。

如果是作業系統搞得非常成功。

那自然是沒說的,直接視情況穩步朝國際市場進軍就完事了。

但如果搞不出能國際進軍的優秀作業系統的話也沒關係。

只要作業系統基本功能說得過去,一樣不用擔心使用者問題。

畢竟林灰搞得即便是再糟糕也照樣是國產的。

而涉及到資訊保安很多單位本就對國外作業系統心存芥蒂。

可以說到時候林灰搞得系統只要相容足夠強、學習門檻不高。

那麼即便是林灰將來搞出來的作業系統要稍稍遜色於主流的作業系統。

也絲毫不用擔心推廣之類的問題。

使用者問題也不用擔心。

兩億潛在用戶都是保守估計。

不是林灰盲目樂觀,稍稍瞭解下類似於國家反詐中心APP的下載量就知道了。

有些東西太多也無需多說,反正懂得都懂。

古人做官有三思:思危、思退、思變。

林灰倒是覺得做事亦如此。

所謂的將來搞得作業系統太撲街要靠國內市場來保底,實際上林灰覺得大機率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畢竟後發優勢明顯,更何況林灰還有前世所掌握的不少資訊。

之所以會做出上面的設想,只是林灰出於“思危”而做出的一種考慮而已。

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提前想想意外情況林灰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對。

為人處世需謹慎,凡事都要三思而後行。

別等到事情無法收拾的時候,才悔不當初,發現為時已晚。

能夠做到三思,方能閒庭信步,任他風高浪起,穩坐釣魚船。

總之,林灰覺得雖然此時國內軟體發展很窘迫。

但前景廣闊,而且長線利好。

因此尹麗莎白·妮詩所說的情況林灰雖然稍稍上心了一下,但也沒有過於放在心上。

這次晚宴,林灰還同尹麗莎白·妮詩聊到了關於設計思想的一些東西。

無非就是關於軟件設計思想之類的東西。

從言談中,似乎尹麗莎白·妮詩很推崇樸素的設計。

很多人都推崇樸素的設計,但不同的技術人員對於樸素設計的理解卻各不相同。

以尹麗莎白·妮詩的陳述,林灰覺得尹麗莎白·妮詩所推崇的樸素其聽起來跟奧卡姆剃刀原則很相似。

奧卡姆剃刀原則是一個相當古老的法則了。

該法則最早是由14世紀方濟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提出的邏輯學法則,此人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多餘功夫去做本可以較少功夫完成之事”。

換言之,如果關於同一個問題有許多種理論,每一種都能作出同樣準確的預言,那麼應該挑選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儘管越複雜的方法通常能做出越好的預言,但是在不考慮預言能力(即結果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假設越少越好。

涉及奧卡姆剃刀法則影響最深遠的表述要數“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種說法了。

很多推崇樸素設計理念的技術人員核心大概都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個。

尤其是很多習慣於做減法的技術人員或多或少都受這種核心的影響。

故而尹麗莎白·妮詩會推崇這種核心的樸素設計理念林灰也不是很奇怪。

說起來林灰其實也很崇尚樸素設計的理念。

不過關於樸素設計的理解,林灰覺得關鍵點不是實體的多寡。

意味深長與歷久彌新之美,蘊涵於簡約之中,於清晰之中,於高效之中。

無論是樸素設計還是簡約設計的原則在林灰看來都不是刪繁就簡。

而是在紛繁裡建立秩序。

當然了,相比於刪繁就簡,在紛繁中建立秩序就不是那麼輕易的一蹴而就了。

甚至於別說是建立起被廣泛接受的秩序了,就是在紛繁中建立起一般性的規範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畢竟很多時候秩序的建立要做的事情不是對紛繁的事物求最大公約。

而是將紛繁的東西拋在一旁,找到另一套更為高效的標準。

正因為如此,在紛繁中建立秩序很多時候都要追本朔源。

敢於重走回頭路本身就是一種勇氣,而能走出另一條不同的路則需要能力。

有勇氣的人並不少,但有能力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在紛繁中建立秩序這一理念,林灰並不是唯一的擁躉者。

喬納森之流也持有相同的看法。

不過儘管吾道不孤,不過林灰依舊是將其觀念只是默默放在心中。

因為在未擁有與之比肩的實力之前。

就說什麼在紛繁中建立秩序的話,只會被人當作大放厥詞而已。

但林灰相信終有一日他會將自己所秉承的理念落到實處。

除了涉及到未來的道路以及設計理念這些,尹麗莎白·妮詩倒是還和林灰聊了很多。

包括但不限於一些尹麗莎白·妮詩職場遭遇以及過往開發經歷的一些趣事。

這些瑣碎而繁雜的小事就不值一提了。

和尹麗莎白·妮詩吃完晚飯之後。

林灰就同尹麗莎白·妮詩互相道別了。

在此之後,林灰收到了胡欣的訊息。

胡欣是前幾天《數字青年》採訪林灰的記者的帶隊人員。

胡欣稱她已經寫好和林灰之前採訪有關的初稿了。

不過為了定稿的嚴謹性。

她打算再對林灰進行一下回訪。

額,回訪麼??

儘管林灰覺得沒啥回訪的必要。

不過上次採訪的時候。

胡欣聲音清雅、言談得體。

再加上不錯的顏值以及不俗的氣質。

胡欣給林灰留下了的印象還不錯。

而且《數字青年》終歸也是官媒。

林灰也沒道理對官媒的記者推三阻四。

正遲疑之際,林灰又收到了胡欣的訊息,涉及到回訪就不需要進行攝影錄製了。

如此的話,倒是省卻了很多麻煩事。

林灰略作思忖,便不再猶疑,答應了胡欣關於回訪的這一要求。

看到林灰答應了接受回訪。

胡欣心中的一塊大石才悄然落地。

事實上胡欣此前也覺得沒啥回訪的必要。

畢竟她上次對林灰採訪就已然涉及到林灰的學業、事業、家庭等好幾個方面了。

儘管問題涵蓋了方方面面,但對於這些不同方面的問題林灰當時都做了相當詳細地回答。

尤其涉及到學業上的一些容易引發爭議的選擇林灰也做了客觀翔實且具有說服力的陳述。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上次對於林灰的採訪就已經是相當系統而全面的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