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何不早說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病卒五丈原。

劉禪將他前世知道的三國歷史,完完整整的給諸葛亮講述了一遍,聽得諸葛亮那是一愣一愣的。

若是劉禪所言是真,此刻他的墳頭草都得有一尺多高了。

只是——

直到現在,他只出過一次祁山, 所以對於後面的歷史,諸葛亮也無法去驗證,因為天子的突然兵出子午谷,導致大漢一戰就佔據了關中之地,改變了天下大勢。

這個故事,有些神奇。

“陛下!”諸葛嘆息問道:“陛下為何不早些告訴老臣?”

聽完劉禪講述的故事, 他是深信不疑的, 只是疑惑劉禪為何直到現在才將這個故事告訴他。

“哈哈哈!”劉禪聞言笑道:“相父,若是朕醒來之後,就將這事告訴相父,相父能信否?”

諸葛亮沒有回答,卻是輕搖羽扇微微一笑。

他當然不會相信,若是劉禪剛剛甦醒,就將這事兒告訴他,他只會當著劉禪是睡煳塗了,在跟他說胡話。

但是現在不同,雖然他沒有經歷過六出祁山,也不知道後來姜維的九伐中原,不過他經歷了一出祁山啊。

特別是對於馬謖丟失街亭,最後揮淚斬馬謖。

雖然現在這件事並未發生過。

但是,諸葛亮仔細琢磨了一下當時的戰局,那次他突然出兵祁山,本身就是想要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

結果也是如此,他剛到祁山不久, 隴右五郡就有三郡降漢, 至於剩下的兩個郡, 只要給他一定的時間,他自然是可以將其納入大漢的版圖。

只是因為後來得知劉禪出奇兵走了子午道,他不得已只能放棄原來的計劃,轉而孤注一擲率軍進入關中救援劉禪,不想最後卻因為劉禪的冒險,讓大漢先佔關中,後得涼州。

這可不是他一開始的計劃,原本他的計劃是穩紮穩打,先奪取隴右諸郡切斷曹魏與涼州的聯絡,漢軍則趁機攻佔涼州。

若是大漢佔據益州,涼州,隴右這一大片疆域。

然後在經營幾年涼州,讓大漢擁有一定數量的騎兵,等到中原發生動亂,大漢即可從隴右、漢中兵分兩路進攻關中,一旦大漢佔據關中,大漢也就有了與曹魏一爭天下的資本。

這也是那時候的大漢,看上去最佳的選擇。

後來事實也證明,這個策略是正確的,大漢只要佔據益雍涼三州,天下格局立馬就會發生改變。

只是, 不是透過他的計劃來完成的。

還有就是,諸葛亮為何對劉禪的故事深信不疑,原因很簡單。

第一次北伐,當時諸葛亮出征之前,確實想過要給好友馬良之弟馬謖一些建功立業的機會。

若是按照劉禪所言,漢軍佔據隴右三郡,他確實會選擇選一路兵馬去阻擋曹魏援軍,不出意外的話,他真的會派馬謖去。

而且,按照當時的戰況,漢軍佔據三郡,曹魏必然調派兵馬過來阻擊,所以劉禪所說的,一定意義上,它是成立的。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是,這些年劉禪做出來的各種新奇的武器,如三弓床弩,水泥,精鹽提煉,還有前不久弄出來的炸藥等等。

這些若是存在於古籍,人們不可能完全將它們遺失,畢竟這些都是十分先進的事物,人們怎麼可能棄之不用?

“陛下!”

諸葛亮快速將這些消化後,笑著說道:“陛下有此奇遇,看來是上天眷顧大漢,要讓陛下重塑大漢天下。”

“嗯!”劉禪點了點頭。

諸葛亮是有些激動的,這事兒他並沒有覺得不好,反而覺得這是上天的眷顧,同時對於劉禪,更是高看一眼。

畢竟若是按照劉禪所謂的歷史記載,大漢王朝經過他十幾年的努力,還有姜維的努力,最終大漢王朝,也未能逃脫滅亡的命運。

可是現在不同了,天子得遇奇遇,獲得了先知能力,而且還因為這份奇遇,讓大漢擁有了現在這番盛況。

大漢,復興有望矣。

“陛下!”諸葛亮又說道:“以陛下之意,我大漢接下來該當如何?”

劉禪知道歷史的發展,而且還擁有兩千年後的知識,那接下來大漢該如何發展,他想聽聽劉禪的意見。

“嗯!”劉禪頓了頓,經過這十幾年的帝王生涯,而且大漢也因為他這個穿越者,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對於未來他當然早就有過謀劃。

“朕以為...厲兵秣馬...”劉禪肯定的說道:“等到時機成熟,率王師一統天下。”

“需要多久?”諸葛亮問。

“十年!”劉禪肯定的道:“只需再給朕十年,朕必定能夠揮師中原,掃滅吳魏,一統大漢之天下。”

這些年劉禪的改變,諸葛亮自然是看在眼裡,他早就不再是當年那個柔善的阿斗,如今的他,上馬能夠征伐天下,下馬也能夠治國理政。

十年——

諸葛亮認可劉禪的這個時間表,現在大漢雖然已經變得足夠強大,若是現在就想揮師中原,雖然大漢現在也有這個能力,不過也會讓大漢承受巨大的壓力。

沒等諸葛亮開口,劉禪又說道:“未來十年,大漢需要改革吏治,大力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同時打造更加強大的先進武器裝備,如此十年後,我大漢可以一戰而定天下。”

昨日晚上,劉禪決定攤牌,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皇后張鴦,那是他老婆,足夠讓他信任,朝臣方面,最讓他信任的人,自然是諸葛亮。

所以,他只向他們二人攤牌,將自己的奇遇告訴了他們倆人。

至於張鴦,主要也是滿足一下她的好奇心,同時也免得她沒事就好奇追問。

至於諸葛亮,他是大漢的丞相,即便是現在,劉禪依然離不開他,需要他幫著處理一些軍國大事。

更為重要的是,雖然歷史上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絕對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忠臣。

但是,劉禪也不傻。

歷史記載,不一定完全可信。

畢竟歷史上的蜀漢,本身就是三國當中最弱的一方,即使諸葛亮有別的想法,他也需要等到蜀漢強大之後才有可能。

他那麼聰明的人,總不會在自己本身就不算強大的時候,還搞什麼窩裡鬥吧,所以在蜀漢強大之前,他需要想盡一切辦法,將蜀漢的所有力量團結起來。

但是,若是最後蜀漢成功了。

他還會一如既往乎?

這個劉禪也不敢確定,畢竟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例子,不要太多好嗎?歷代君王最後忌憚的,也是這種大臣。

但是現在,劉禪是真的不擔心了。

原因無他。

大漢遷都長安之後,現在大漢的實力,已經是三國當中的大哥大,再也不是歷史上那個需要不斷北伐,來讓自己苟延殘喘的蜀漢小朝廷。

即使現在大漢不對外擴張,曹魏、東吳,即使聯合起來,想要撼動大漢,也是沒有那麼容易的。

可是,諸葛亮依然如故。

後世有些人說,蜀漢時,諸葛亮權傾朝野獨掌大權,架空了小皇帝劉禪。

劉禪剛來這個時代的時候,大漢的軍國大事,確實也是完全由諸葛亮說了算的,但是後來遷都長安,佔據涼州之後,諸葛亮卻慢慢開始放權。

特別是徐庶重回大漢之後,諸葛亮立馬就將內政交予徐庶,而他則主官軍事,大漢就出現了軍政分離。

若是他真如後世一些人的評論,諸葛亮就是一個擅權的權臣,他自然不會輕易放棄權力。

而且,到了後來,他也開始逐漸歸政於劉禪。

如今的大漢,劉禪不在是歷史上的阿斗,朝政之事,也不再是諸葛亮說了算,只是劉禪更願意聽從他的意見而已。

所以綜上所述,諸葛亮不是擅權貪權,而是歷史上的蜀漢,朝中缺乏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才讓他還不敢輕易放權,因為將權利下放給一些能力不足的人身上,只能適得其反。

最後,他也是因為一個人擔負起整個大漢王朝重任,才讓他僅僅五十多歲,就被累死在五丈原。

所以,諸葛亮是忠臣,絕對的忠臣。

未來大漢是要一統天下的,但是現在大漢卻還有更多問題需要解決,劉禪還需要得到諸葛亮的大力支持,所以他才決定向諸葛亮攤牌。

“陛下!”諸葛亮笑容滿面的道:“您說吧,接下來需要老臣做些什麼,老臣萬死不辭。”

復興漢室,恢復中原,這是諸葛亮一生的夙願,如今大漢局勢一片大好,現在又知道皇帝的奇遇,他自然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大漢一統天下的時候。

劉禪就等諸葛亮的這句話,不過卻並未先做安排,反而故意問道:“相父,以您之見,我大漢現在可有症疾難患?”

“???”

諸葛亮愣住了,他並未想這個問題,至少這會兒他沒有想。

今天聽了劉禪的這番神奇故事,他只想著透過他的努力,再加上天子的先進知識,然後厲兵秣馬,最後帶領漢軍揮師中原。

“政體!”劉禪脫口而出。

“???”諸葛亮又是一愣,他是真的沒有想過這個,於是追問道:“請陛下明示!~”

劉禪頓了頓,嘆息一聲道:“我大漢現在實力在魏吳兩國之上,但是內在症疾依然明顯。”

“與魏吳相同,我大漢現在也是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援。”

“嗯!”諸葛亮點頭。

“根據朕在未來看過的史料;”劉禪道:“歷史上,最後結束三國紛爭的是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司馬炎建立了東晉,但是東晉卻並未維繫多久,先是八王之亂,然後又是五胡亂華,最終導致天下大亂。”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這些,卻也與世家大族實力太強有關。”劉禪確定的道。

雖然劉禪不是史學家,對於歷史也是看資料,聽人講述瞭解,但是對於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還是瞭解了一些。

晉朝的快速衰退,就是與世家大族強勢有關,這些年其實劉禪一直在琢磨這個事情。

“現在必須開始改變,慢慢削弱世家大族的勢力。”

“如何削弱?”諸葛亮問道。

對於世家大族的威脅,諸葛亮自然也是知道的,當然,他本身也是世家大族,他就是出自琅邪葛氏。

但現在不同,他是大漢王朝的丞相,他的夙願是興復漢室。

而這些世家大族,卻是潛在的威脅。

“提高底層百姓的地位!”劉禪說道:“朝廷增加底層百姓的勢力,讓他們獲得上升的通道,久而久之,世家大族的勢力自然就會被削弱。”

“科舉?”諸葛亮愣了一下問道。

“正是!”劉禪點頭道:“根據朕看過的史料,後世解決世家大族隱患,也是透過科舉制度,逐漸稀釋掉了世家大族在朝廷的影響力。”

劉禪說完這話,諸葛亮沉思良久,關於科舉的事情,早在數年之前劉禪就提出來過,後來徐庶也認可這個政策,他也覺得大漢需要削弱氏族的勢力。

只是防止氏族反彈,經過商議,他們決定緩步推行,並未一蹴而就。

半晌之後,諸葛亮眉頭舒展,澹澹的說道:“那就依照陛下之意,提前開始科舉制度,完善朝廷體制。”

既然幾百年的君王,選擇用科舉制度削弱氏族,而且效果也非常的明顯,那大漢為何不提前採取呢?

“多謝相父!”劉禪點頭道謝。

...

大漢興漢元年(公元240年)五月八日。

長安——

這段時間,長安十分熱鬧,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才俊,不斷湧入長安城。

他們到長安的目的,只有一個。

科考——

這是去年朝廷就已經定下的事情,今年大漢王王朝要舉辦第一屆科舉考試,任何願意為大漢王朝效力的人,都可以參加這次科舉考試。

至於科舉考試會如何考,他們並不知道,但是朝廷已經明示天下,一旦透過科舉考試,朝廷就會委以官職。

大漢王朝說話還是算話的,因為在此之前,大漢每三年就會舉辦一次武舉考試,透過武舉考核的人,就能成為大漢王朝的將軍。

現在大漢的軍中,就有不少將領是透過武舉當上將軍的。

要是換作以前,你想要當將軍,要麼你家在軍中有人,透過推薦,朝廷委任你當一個小校,然後透過軍功,逐步晉升。

現在不同了,只有你有能力,可以去參加武舉考核,就能成為將領,每一屆的武舉前三,都會被皇帝欽點為校尉。

校尉雖然算不上頂層將軍,但也是中層將領。

因為這個武舉制度,讓大漢增加了不少實力不錯的武將,比如第一屆武舉榜眼田牧田厚義,就是透過武舉考試被封為護軍校尉,然後進入大漢軍中效力。

經過這幾年大漢不斷的南征北戰,在晉中之戰結束之後,田牧已經晉升到了偏將軍。

科舉——

不用琢磨,這自然是與武舉相同的,只是科舉是文人的考試,所以當朝廷的詔令下發不久,全國各地的學子,就開始準備,等著此番的科考。

...

晌午剛過。

御史大夫徐庶,走進宣室殿。

“微臣參見陛下!”

“徐愛卿免禮!”劉禪微微抬手,等到徐庶坐下之後,劉禪才問道:“怎麼樣,有多少人參加科考?”

科舉考試,這是大漢第一次舉辦,雖然此前武舉考試,經過十來年的舉辦,現在已經逐漸規範。

但是,科舉可是頭一回。

而且,這次科舉考試,相比起武舉,還是有些不同。

首先就是,武舉考試,先得透過縣試,郡試,然後是京試,最後是殿試。

透過層層選拔,最後進入殿試,才算是成功。

其實科舉也可以如此,只是眼下的大漢,能夠參加科考的人,其實還是以氏族子弟為主,雖然劉禪前兩年就讓張紹,在蜀中開辦了不少的官辦書院。

但是,這些書院的孩子,這才讀書兩三年,讓他們現在參加科考,該如何考?

而且他們很多人年齡還太小,按照入學最小年齡六歲來算,書院到今年也才推行三年。

也就是說,年齡最小的書院學子,現在才九歲。

九歲的孩童參加科考?

鬧呢?

原本劉禪是打算再等幾年,等這批孩子年齡再大一些,然後才開始舉行科舉考試。

但是,就是眼前這個老頭,徐庶。

去年天花病疫結束時,徐庶就提出要舉辦科考,理由是大漢現在疆域擴大了,需要一些人才去管理這些郡縣。

後來他也私下對劉禪講過原因。

科舉是為了讓平民百姓,透過科考逐漸進入官場,從而逐漸稀釋朝廷的世家大族勢力。

但是,如果等到那幫孩子可以參考時,一定意義上,會壓縮世家大族的利益,倒不如先舉辦幾屆,讓這些世家子弟先嚐嚐甜頭,然後等到那些平民子弟成年後,這些透過科考進入朝廷的氏族子弟,他們也沒有理由反對科舉。

徐庶啊,徐庶,就是老謀深算。

“回陛下!”徐庶滿意的道:“今年是我大漢的第一屆科舉,雖然報名參考的人數並不多,一共只有八百六十五人。”

“八百多人?”劉禪聞言搶話說道:“不少了,朕原以為第一次參加科舉的人數,不會超過五百人。”

徐庶本來有些擔心的,想著八百多人參考,皇帝會不會失落,可不想劉禪不但沒有失落,反而還有些興奮。

這讓徐庶長舒一口氣,而這時劉禪又問道:“考生們可都已經來到長安?何時開考?”

......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