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公平、不公平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雖然看起來春光明媚,但是曾經意氣風發的李芳遠看起來無比沮喪。曾經追隨著他的驕兵悍將,此刻也都垂頭喪氣,哪裡還有百戰精兵的樣子。

雖然才剛剛過而立之年,李芳遠本來覺得這將是自己人生的頂點,他本來還是想著要進一步的發展,創造一個偉大的王朝,成為萬民敬仰的聖君。但是現在,或許需要冷靜了。

他是李成桂的第五子,母親是李成桂原配,文武兼備的李芳遠在不到二十歲的時候科舉及第。在篡奪王氏高麗的過程中,他暗殺元高麗王朝重臣鄭夢周,也曾經力圖挫敗李成桂集團的篡國陰謀,不過他到底還是被李芳遠暗殺了。

雖然在篡國的過程中出了很大的力氣,但是很可惜在李成桂稱王時,李芳遠也只是普通的王子之一,那時候的李成桂喜歡的是‘庶子’。那時候的李芳遠,甚至都沒有錄入開國功臣名錄。

所以蟄伏積蓄力量的李芳遠謀而後動,和他的胞兄先發制人,剷除了異母弟弟,也就是王世子李芳碩。在李成桂大受打擊之下,傳位李芳果。

而表面謙虛的李芳遠那是久居人下的性格,和四哥李芳幹在開京街頭火併,並且順利成為了‘王太弟’,隨即名正言順的篡位。

李成桂,早就成為了廢人,開國之君又如何,失去了愛子和寵臣,早就失去了權柄,以及被不斷的監視、軟禁。比之唐高祖李淵,也是差不多的待遇了。

垂頭喪氣的李芳遠忍不住回想,當年大明數次尋找一些由頭刁難高麗,大明遲遲不願意冊封,甚至包括早些年大明藉著鎮壓倭寇的名義奪取釜山並且設立三衛,這可以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明早就對高麗虎視眈眈了。

只可惜那時候的李成桂、李芳遠父子在忙著篡位,在忙著清除王氏高麗的力量,忙著在李氏父子兄弟的內鬥,哪裡還有什麼心思去對付大明。

現在呢,大明朝的天兵來了,哪怕高麗看似多年戰亂,也有不少兵力。可是那又如何,一條條的防線被擊潰,一座座的重城被攻克,他們幾乎抵擋不住大明朝的軍隊。

更加要命的事情是李氏父子篡位一段時間了,但是還有不少百姓、士人心懷王氏高麗。再者就是去年剛剛有著李芳遠他們的兄弟火併等等,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

雖然也有不少忠臣,可是那又如何,依然有不少人火速的叛變了。

曾經隨鄭夢周出使明朝的趙胖,這一下是有機會見識到大明的厲害了。

復興君、參贊門下府事趙胖,居然是大明朝攻下開京後領頭迎王師的重臣,這位也是王氏高麗舊臣的三姓家奴,居然寫下了討繳書,將李氏父子不忠不義不孝等等事情,在高麗境內宣揚,也在不斷招攬一些王氏高麗舊臣。

趙胖叛變了,拜領三司事的心腹河侖,在開京被攻破的時候殉難,據說其五個女兒悉數被擒。至於河侖的四個兒子,也是被擒,除嫡長子要被獻俘之外,其餘三子被趙胖等前朝餘孽正法。

早年因為同時愛子的李成桂嘆了口氣,聲音嘶啞,“寡人本不欲與大明為敵,數次請封,大明不許。此次你找來兵禍,我李氏一族怕是要遭難了。”

李芳遠冷哼一聲,說道,“若不是你當年為了鞏固權勢誅戮大臣甚至殺光高麗王室,也不至於讓兩班離心離德。寡人這些年一直收邀人心,也抵不住你當年大肆誅殺導致百姓士人離心離德。”

這也不算是假話,其實在李成桂篡國的過程中,他一直都是在誅殺王氏高麗的宗室和臣子。他這樣以臣弒君之悖義行為,在高麗這樣奉行儒家文化的地方,自然是導致怨聲載道。

所以現在的高麗實際上也有很多的盜賊團伙,一部分是連年戰亂導致活不下去的,一部分則是對李成桂父子所作所為不滿,所以這些人成群結黨,暗殺追隨李成桂貪圖榮華富貴的兩班,搶劫其財物,破壞篡國者建立的秩序。

李成桂心更塞了,說道,“寡人威化島回軍,方能讓你有機會殺弟囚兄,方能讓你坐在王位!”

什麼叫黑歷史,李成桂說的這些自然就是黑歷史。他們這一對父子在篡位的過程中,也算得上如出一轍了,基本上都算得上無君無父之輩,是野心勃勃的投機者、野心家。

甚至可以說他們為了王位,也有些不顧國家利益。

實際上要不是這對父子這些年的倒行逆施,大明朝想要攻勢如潮也比較難。李氏父子現在還真的沒有收歸民心,對於李氏高麗,很多的高麗百姓並不認可,甚至非常反感。

大明朝是外族不假,可是李氏父子也難說就是高麗人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高麗上下也開始流傳李成桂的父親李子春,其實真正的本名就是吾魯思不花。這一位元朝管領雙城等處軍民的達魯花赤,實際上是蒙古人。

要不然的話,也不會大肆屠殺王氏高麗宗族,要不然也不會抓住了機會就去篡國。

這些流言自然也就是錦衣衛的功勞,包括趙胖這些人,一部分是在大明的威壓下被嚇唬住了。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是這些年錦衣衛的拉攏、威逼利誘。

要不然這些人也不會看到了風頭不對立刻叛變,反正都從王氏高麗的臣子變成了李氏高麗的臣子,也不在意變成朱氏高麗的臣子。

說不定朱氏高麗的臣子更好一些,正統的儒家文化,以及有著明朝這個打敗暴元的大靠山。

李成桂和李芳遠這對父子看似是在戳彼此的肺管子,他們也似乎是在不斷的將責任扔給對方,但那到底也就是一個假象而已。

李芳遠殺了異母弟弟,囚禁胞兄,為的自然就是高高在上的王座。他不想自己失去權柄,更無法接受自己成為大明軍隊的俘虜,屈辱的要被送去大明獻俘。

而李成桂雖然對於李芳遠的所作所為早就心寒了,但這到底是自己的兒子。最重要的是他揹負罵名也要篡位,自然就是為了這片江山。李芳遠再讓人心寒,那也是他的兒子,這高麗的江山也該是李家人掌控。

看了一眼兒子,李成桂說道,“現在還有多少兵力了?”

李芳遠警惕的看了一眼李成桂,悶悶不樂的有些敷衍的說道,“不足十萬,倒是全羅道、慶尚道,還有數萬兵卒。”

李成桂長長的嘆了口氣,他當初設立的八道,如今至上下全羅道和慶尚道了。實際上就算是這兩道也不算完整和安全,因為大明朝在釜山的三衛時刻有機會出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要是這些抵禦釜山三衛的兵力被抽調,李氏父子很有可能就要早於前後夾擊了。在這個時候,李氏父子也越發確定大明朝早就對高麗有企圖,釜山三衛絕對不是什麼鎮壓倭寇的作用!

李成桂瞪著李芳遠,說道,“你若是用些手段、陰謀詭計,那倒是有些能耐。真要是帶兵打仗,也就是領著你的那些府兵在街頭火併!”

李芳遠不服氣,他早年間也是分管全羅道兵馬、當過右軍節制使,還是有著一些帶兵的經驗。他的本事,絕對不是說為了奪嫡使用些手段,或者是暗殺一些人。

可是就算是想要反駁,李芳遠也是有些沒有底氣。別看他的父親這些年失去了雄心壯志,也一直都是被嚴密的監視,但是李芳遠也知道他的父親還是有足夠的帶兵能力。

要不然在王氏高麗的時候,也無法做到大破叛軍、率先登城,統領數萬大軍了。

李成桂嘆了口氣,繼續說道,“早年間尹彝、李初竄入大明,請求大明動天下兵來討。當初朱洪武沒有搭理,只是聽聞那朱英示收容此二人,現如今他們回來了,與趙胖等人沆瀣一氣,招攬王氏舊臣。”

道義,李氏父子忽然間感覺到他們有些眾叛親離,本來以為被剷除一空的忠於王氏高麗的人,忽然間一下子又冒出來了很多。

甚至在這些人的描述當中,大明的軍隊是來討伐不忠不義的李氏父子,是為了幫助王氏高麗復國、復仇。可是天地良心,現在哪裡還有什麼正統的王氏宗室後人,早就給李氏父子剷除了。

那些愚蠢的人,他們根本就是引狼入室,甚至還在幫著大明搖旗吶喊。收邀了很多的人心,也瓦解了不少李氏父子的百姓、士人,這也是現在大軍士氣不足的一個原因。

李成桂說道,“寡人知道你忌憚寡人,擔心寡人再掌大軍,擔心寡人要殺了你。只是現如今這局面,你約束不了大軍,更沒本事統領大軍。”

李芳遠也不說話了,他確實是非常忌憚他的父親。將他的父親軟禁起來沒關係,但是絕對不能讓他再次接觸朝堂,更不能接觸兵權,要不然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太上王復辟,這樣的事情不是不可能發生。哪怕自己的父親現在看起來是一個垂垂老矣的老人,可是在李芳遠的心裡,也一直忌憚著他父親年輕時的野心勃勃。

李成桂也不再多說什麼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多說些什麼,實際上也沒有太大的作用。

他和他的五子之間確實有著太多的隔閡,他們之間早就有著深深的猜忌,不可能做到推心置腹。

甚至如果真的有機會驅趕了大明的軍隊、重新掌握了兵權,李成桂肯定不會再次重蹈覆轍,絕對不會再讓他的五子軟禁,不能任由他的五子胡作非為。

但是現在首先要做的事情,實際上還是要驅逐大明的軍隊,為李氏父子找到可以容身之所。要不然什麼雄圖壯志都是一場空,要不然他們父子二人都要披枷帶鎖的被送入大明的應天府。

李芳遠的表情晦暗不明,他自然能夠看出來其中的風險,可是他似乎好像也真的沒有辦法拒絕李成桂的一些提議。

哪怕是飲鴆止渴,他可能也只能在這個時候認了,因為一旦繼續敗下去,他真的就不要期待其他的事情了,說不定到時候就只能是肉袒面縛、銜璧輿櫬了。

這可不是在開玩笑,在高麗境內有一個特殊的人,就算曾經和朱洪武爭天下的大漢皇帝陳友諒的次子陳理。在陳友諒死後,陳理稱帝。但是在武昌城外,陳理出降、被朱洪武封為歸德侯。

陳理投降時,也是這個模式,因為在漢文化當中,歷史上的皇帝和諸侯基本都是這樣投降差不多都是這樣,大致的儀式是一樣,少數有些變化。

當然宋徽宗和宋欽宗就是沒有這樣的待遇了,他們脫掉衣服披上羊皮脖子繫繩,像羊一樣被人牽著到阿骨打廟去行牽羊禮。

也沒辦法說這是對人格的踐踏,有些時候也就是這樣,弱肉強食。

陳理現在就在高麗,被老朱發配高麗,雖然號稱‘陳王’,但是沒有什麼實際待遇。在王氏朝鮮的時候,高麗王賜給陳理苧布九匹。前兩年,李芳遠還賜給陳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

亡國之君,有些時候真的是生不如死。

李芳遠顯然不想成為亡國之君,他很明顯還想要再努力的嘗試一下。好不容易才得了天下,絕對不甘心就這麼失去權柄、榮華富貴,更不能容忍自己的滿腔抱負還沒有施展開來就這麼夭折。

哪怕是飲鴆止渴,說不定這個時候也只能認了,這個時候也真的沒有其他的辦法了,只能接受這一切了。

李氏父子這個時候的一些遭遇和想法,數千裡外的老朱和小朱顯然不知道,小朱現在樂呵著呢。

“皇爺爺,你看這高麗,用的都是咱的漢字。”小朱樂呵呵的,說道,“那頭的讀書人可就有意思了,說的是高麗話、寫的是咱漢字。這尋常百姓,哪有機會讀書識字。”

老朱笑著點頭,說道,“雖說咱看不上一些讀書人,只是咱也知曉寒門出身的艱難,好好讀書,說不定就能改換門庭、出人頭地。”

小朱微微點頭,他認可這一點,“是啊,科舉不是最好的,不過現在看來也是最公平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