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 人才輩出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自家那個寶貝嫡長子到底是什麼樣的性格,朱允煐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有些事情也不會特別的在意。

逃學這樣的事情確實不好,可是想想自己啊寶貝兒子從小揹負的責任,想想這孩子稍微記事以來的各種學習,朱允煐有些時候也會稍微心疼。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寒假、暑假是不存在的,小小朱每年的假期十分有限,除了正常的休沐,也就是朱允煐和徐妙清生辰,老朱的生辰,以及小小朱本人的生辰可以得到假期。

真的要計算起來,一年下來,小小朱實際上加起來的假期也就是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其他的時間他看起來都是要不斷的學習。

哪怕老朱和小朱看起來對於儒家沒有什麼好感,但是他們絕對不會允許小小朱一點都不瞭解一些知識。他們不要求小小朱‘才華橫溢’、‘文採斐然’,但是小小朱也應該粗通經義。

看似在校場和小夥伴們嬉鬧,但是小小朱學習的那些戰陣之事,學習的騎射等等,都是有要求的。那可不是騎著馬在旅遊放鬆,這就是一種課業,按照軍中的一些要求在歷練。

就算是尋常看似有機會在應天府遊歷,這確實是小小朱難得的放鬆的機會。

只不過這也是歷練的一部分,小小朱需要考察民生,需要瞭解世間百態,他有些時候也需要去一些衙門走走看看。

朱標基本上是沒有童年的,因為他是老朱的嫡長子,他要肩負起自己的責任,所以他很小的時候就需要不斷的去學習,大家對於朱標的要求和期待也確實很高。

朱允煐實際上也沒有什麼童年,不只是因為他是所謂的早慧。更因為他是大明的嫡長孫,所以他出生的那一刻,就意味著需要考慮江山傳承等等問題。

實際上小小朱也是一樣,他看起來不是什麼神童,甚至可以說只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但是不代表他就可以像普通的孩子那樣成長,他需要承擔起來自己的責任,他的出身、他的地位,自然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朱允煐明白這些,老朱自然也明白這些,甚至徐妙清也都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

小小朱的身份讓他們對小小朱格外重視,所以哪怕有些時候比較心疼,也不會降低對小小朱的一些要求,這是大明朝未來皇帝應該具備的能力。

有些時候對小小朱的溺愛和縱容,實際上這也算得上對小小朱的一種補償。其他的皇子皇孫顯然不會像小小朱這樣,大家對於他們的要求和期待也確實沒有那麼高,全憑他們自覺和上進。

小小朱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些,他只是因為自己一天沒有去學堂而開心,在乾清宮裡什麼都不做,就是和他的曾祖父在聊天,只是在玩鬧。

好在小小朱也是自覺的,他可以偶爾逃學,但是很明顯他不可能一直逃學,那樣也是大家都無法接受的事情。

“垠兒,今個咱讓禮部的人過來,要和你說說各種儀典。”老朱起身了,對朱允煐說道,“你爹很小時就明白‘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道理,你也該明白。”

小小朱點頭,他大概也明白這個道理。所謂‘祀與戎’,並非泛指祭祀與戰爭,而是指祀禮與軍禮,均屬禮制範疇,具體落實為祭祖、祭社之禮,都與祭祀相關。

雖然此前的小小朱也出席過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但是基本上也都是會得到老朱或者小朱提前的提醒,也會在小小朱身邊派人盯著、時刻提醒。

但是現在就不同了,這也是需要小小朱真正的認識到這些儀典的特點和性質,自然也包括其中的一些要求。

實話實說,老朱和小朱實際上對於很多的繁文縟節厭惡至極。但是他們更加明白很多的事情,哪怕是貴為九五之尊,也不能真的去隨心所欲。

更何況作為天子,他們的一舉一動也是被整個天下都關注著。這裡頭的一些事情,也會被解讀出來很多的東西,自然也就意味著需要注意一些事情了,不能馬虎對待了。

“曾祖,咱想了一下,咱十歲了就要去一趟老家。”小小朱很嚴肅,認真說道,“雖然曾祖帶著咱回去老家兩趟了,一趟太小不懂事,一趟就是跟著去看看。但是下一回咱回去,就是皇太子祭祀祖陵。”

老朱欣慰點頭,對小小朱說道,“比你爹強,你爹總是說他是鳳陽人,說咱老家在鳳陽。他就是說說,咱老家到底在哪,他可不知道。他這都快三十了,回家的次數也就和你一般多。”

小小朱激動點頭,也跟著吐槽,“爹不知道老家在哪,咱可是知道祖宅在哪。爹就是早年跟著祖父去過老家,拜訪了曾祖的左鄰右舍、恩人後代,在老家可沒歇幾天!”

跟著重孫一起吐槽孫子,老朱也是心安理得,“你爹啊,就剩下那張嘴了,大道理一套一套,做起事來就不如你。”

“那曾祖還就是喜歡咱爹!”小小朱理直氣壯,甚至也有些酸熘熘,“咱這般貼心,曾祖還就是喜歡和咱爹說話,咱爹說什麼曾祖都樂意。”

老朱一下子立場為難了,現在也是有些幸福的煩惱了。比如說老朱明白,他的重孫經常吃醋,覺得在老朱跟前不如小朱受寵。

但是朱允煐呢,他覺得老朱自從有了重孫之後,眼裡就只剩下重孫了,曾經的大寶貝孫兒就過氣了,差一點就要淪為可有可無的境地了。

要是後宮的妃嬪爭寵,老朱有些時候會自得,但是更多地還是厭煩。可是自己的嫡長孫和嫡長重孫爭寵,老朱心裡就是熨帖和開心了,這就是屬於他的天倫之樂。

這些事情,可能也就是老朱真正的享受吧,他現在也確實是非常享受這樣的一種天倫之樂。

在老朱這邊享受著天倫之樂的時候,朱允煐還在奉天殿主持著早朝呢。這一年到頭的也沒閒下來的時候,現在還在討論著各種政事呢。

尤其是眼看這就要到了春耕的時間段了,自然也就意味著朱允煐和文武百官需要對於這件事情更加在意。農耕文明國家對於土地本身就熱情、執著,更何況糧食安全也事關一個國家的根基。

所以說朱允煐現在十足的認真,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方方面面的事情,也確實需要安排好,大明的君臣可不只是說說而已。

核定土地面積暫且不說,這是需要持之以恆的事情。也需要工部、戶部做好統計,包括農具、耕牛等等,這都是需要有著足夠的數量。如果哪裡缺口大了,朝廷得想辦法。

也需要考慮種糧的問題,雖然這幾年大明富裕了不少,可是實際情況就是大明朝還有一些百姓吃不飽。尤其是在一個冬天後,很多的百姓現在家裡也沒有了存糧。

在這個階段,大部分家庭都是一餐兩頓,不要說什麼肉了,白米飯、饅頭什麼的,也不可能敞開吃。這段時間得節約著,或許等到新糧入庫的時候,才可以稍微的飽餐一頓。

很明顯,這個時候朝廷也需要稍微兜底一下了,要確保百姓有種糧啊。

這自然也就意味著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候,一些百姓只能向富戶、地主借種糧。如果這個時候被巧取豪奪,或者是有著極高的利息,百姓的日子就會越來越難過了。

這其實也就要求大明朝的官府要去嚴厲的打擊這樣的一些行為,包括一些地方官吏說不定就要同流合汙了。甚至是將朝廷設立的一些官方的‘糧站’種糧低價賣出,或者是高價轉手等等,這樣中飽私囊的事情也需要小心。

其實不只是明朝,很多的朝代也都是會在春耕的時候為一些百姓低價、低利息提供種糧。

只是問題就出在這裡,歷朝歷代也從來都不缺貪官汙吏。再好的政策到了他們那裡,他們就可以解讀出來不同的含義,不在乎江山社稷或者百姓,只是想著自己的私利。

朱允煐也明白,在大明朝也不可能完全根除這樣的事情。那就只能是嚴厲打擊了,就算比不上洪武皇帝,英示皇帝在一些事情上也確實不會手下留情。

這就需要錦衣衛、東廠的探子們注意收集訊息了,吏部、戶部、工部,也都需要在這些事情上投入關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法司,在碰到這樣的事情時就要更加嚴厲的打擊。

事關國政,自然不能有任何的馬虎,再嚴厲一點都不為過。畢竟大明才勉強擺脫大面積飢餓,現在還算不上真的衣食無憂。

更何況接下來朱允煐還要持續用兵,這人吃馬嚼的,自然也就意味著朱允煐需要更加的在意糧食安全的事情了,誰敢給他添堵,英示皇帝就敢拿那些貪官汙吏、地主豪紳的全家發落。

有著英示皇帝這樣一個嚴格的皇帝,群臣們自然也就心裡有數了,他們知道自己的立場。

有人其實是很好奇的,比如說鳳陽府這個曾經在華夏歷史上沒有太多存在感的地方,為何會忽然間湧現出來一大批英才,好像這些人天生的使命就是幫老朱打天下的。

要知道以前的鳳陽府不是什麼文華之地,也不是什麼武將輩出的地方。但是在老朱崛起後,一大批泥腿子成為了頂級將領,甚至湧現出徐達這樣在整個歷史上也算得上出類拔萃的天生帥才,這一位也是不折不扣的泥腿子。

其實朱允煐也明白,這也算得上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老朱確實帶領著一大票人青史留名,他們得到了更多的鍛鍊機會,他們在實戰當中提高。

最主要的還是老朱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所以他的那些同鄉們也就需要不斷努力,這樣才可以跟上老朱前進的腳步,這樣才可以在沙場活下來、留下名姓。

當一代雄主有抱負的時候,朝堂上自然也就有著一大票能臣幹吏,一個個的看起來也都是有著濟世之才。

可是一旦坐在龍椅上的是昏君,那麼朝堂上自然也就不缺少奸小了,就不缺少一些諂媚之臣了。

在洪武朝的時候,算得上英才輩出。除了那些幫著老朱打天下的能臣幹吏之外,也湧現出來了很多幫助老朱將亂世治理為治世的臣子,這些人也都是有本事的。

現如今在英示朝,雖然少了很多開國功勳,不過也確實還有不少賢臣、能臣,也慢慢的出現了一批比較有潛力的官員。

就像英示皇帝詩中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這些官員們也要接過前輩們的使命,繼續前行。

在英示朝,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庸臣或者一些所謂的奸臣,但是這些人畢竟不是主流。甚至這些人被朱允煐刻意保護、留用,作為皇帝,也需要一些個奸臣去攪渾水。

交代好大家去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事情,這就是朱允煐的一些要求,這也是他的期待。這樣的事情必須要做好,絕對不能有太大的問題,要不然朱允煐肯定要發怒的。

好在現在看起來,大家也都算得上盡忠職守,起碼在態度上是讓朱允煐挑不出來什麼毛病。

態度沒問題自然是好事,不過接下來更加需要看看這些人到底是怎麼做的,這更加重要。

早朝這也算得上是順利的結束了,朱允煐做了自己的本分,這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事情。不過對於朱允煐來說,早朝結束了,不代表他一天的工作就結束了,他還有其他的事情。

“去召蜀王、齊王入宮。”朱允煐看了一眼王承恩,說道,“讓吳王也過來。”

王承恩自然是立刻領命,作為一直跟在英示皇帝身邊的人,王承恩大概也是明白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顯然也是不折不扣的大事了。

只是王承恩更加的清楚,他需要沉默寡言,這個時候的他顯然是什麼都不能說,半點訊息都不能透漏。哪怕是皇帝的心腹,深受皇帝信任,該小心謹慎的時候就需要小心謹慎,可不能什麼話都說。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