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 六禮、儒家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朱雄英的婚事要進入到流程當中了,這件事情也確實需要好好的議一議。

只是如今的老朱家看似不缺女人,只不過缺少的是能夠拿主意的女人。皇后不在了,太子妃也沒了,其他女人可沒有資格替朱雄英的婚事把關。

所以在乾清宮,老朱和大朱非常認真,皇太孫的婚事是大事,這也是為後世子孫打個樣。

拿著禮部的條陳,大朱說道,“父皇,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要兒臣說,該六禮,這是自周起便有的禮節。”

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只是雖然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

尤其是事關太子、太孫的婚禮,基本上從漢元帝之後,皇太子成婚無親迎禮。東漢到東晉期間,六禮在民間也要從簡,僅行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至於到了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於納采和納徵。

至於到了元代,這個時候自然也就不用說了。哪怕蒙古人漢化比較厲害,但是在這個時候也根本沒辦法真正的理解漢家儀禮。

老朱想了想,說道,“標兒,你成婚的時候,只是三禮吧?”

大朱點頭,在宋朝的四禮的基礎上,大朱成婚時連納吉也省去。現在的大明,也基本上就是三禮而已,相當的省時、高效,這也是因為大明剛剛立國,還在休養生息。

只是大朱隨即說道,“父皇,兒臣成婚倒也罷了,那時我大明剛剛立國,民生艱難。如今我大明國力恢復,我大明也是正漢家河山。父皇,依兒臣的意見,還是六禮吧。”

老朱則擔心的說道,“明媒正娶,這自然是好。只是標兒啊,咱是皇家、天底下的人都看著呢。咱的太孫要是六禮,那些世家、勳貴,肯定有樣學樣!”

現實情況也就是這樣,一旦有著奢靡之風的趨勢,很多的文武百官、勳貴世家,那就是要立刻腐化墮落了。

老朱這個時候想了想,說道,“還是三禮吧,太子便是三禮,太孫也三禮吧。《朱子家禮》也記了,這是綱常倫理、禮節禮儀的書。”

聽到老朱這麼說,本來是對於婚禮之事沒有什麼發言權的朱雄英忽然來了精神,這個事情必須要說道說道。

《朱子家禮》,就是朱熹所著。這個大名鼎鼎的南宋理學家和他的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也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這個理學集大成者,他的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

也因為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

元朝時,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洪武二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強化了“三綱五常”,這也是標誌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

這是一個機具正義的人,很多人尊他為大儒,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儒學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問家。

而且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官員,他在努力維護封建制度。

對於皇權、統治者來說,朱熹的思想自然是值得重視的,因為有利於他們的統治。

但是對於朱熹不屑一顧的,覺得這是一個戴著理學家面具、披著道學家衣冠的偽君子,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非常令人討厭。

‘存天理,滅人欲’,這就是朱熹理學的重要觀點之一,覺得這是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嚴重摧殘了人性,窒息了中國人的思想,壓迫中國人的自由,甚至“以理殺人”,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毒害,流毒甚遠。

事實上他的理論,也確實對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其實老朱對於儒家的思想是比較復雜的,他不喜歡民貴君輕的那一套。對於孟子的‘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更是無法忍受,所以將孟子的牌位從孔廟中撤出,甚至一度下詔天下人停止祭祀孔子。

別看老朱是個鐵血的皇帝,只是這一道旨意也遭遇到了大臣的抵制,全天下的讀書人基本上都無法接受著一切。孟子是聖人,豈容他人玷汙,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

老朱也扛不住全天下讀書人的壓力,所以恢復了孟子的牌位,但朱元璋對孟子卻始終是耿耿於懷,餘恨難消。於是命令臣下“刪孟”,將孟子很多言論進行了刪改。

在朱雄英看來,小時候家境貧寒的老朱哪有什麼資格接觸儒家。等到起兵時再接觸,自然對儒家的理解必然帶上了原本的農民思想。老朱對法家、道家乃至釋家,也都有一定的理解。

朱雄英其實也很明白,不要說現在這個年代無法動搖儒家的正統思想的地位。哪怕是幾百年後,儒家的思想也會影響著這片土地。儒家的思想,也不見得就都是糟粕。

作為統治者,強調忠孝的思想,這自然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這是符合他們利益的思想。

只是朱雄英也很清楚,現在就嘗試著做一些改變,還來得及。畢竟現在的大明才剛剛立國二十二年,很多的事情及時做出調整,阻力也不會太大。

儒家思想,朱雄英也不覺得直接要顛覆,要廢掉儒家正統思想的地位。他知道那是不現實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沒辦法真正的讓天下讀書人離心離德。

“皇爺爺,我覺得那朱熹,不是個好人。”朱雄英開口說道,“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補正史之不足,記載了朱熹諸多劣跡,那《夷堅志》,也有一些記載。只是這史書,有時孫兒覺得看看就好,也少不了一些杜撰編排。朱熹為人,說不定也是遭了黨爭、汙衊。”

老朱笑眯眯的看著朱雄英,隨即對朱標說道,“標兒,咱英兒這點比你強。允炆那孩子學儒學傻了,你現在行事也多有儒家風範。”

“皇爺爺,儒家、法家還是道家,孫兒其實都不在意,與我皇家有利就是。”朱雄英開口,隨即說道,“只是如今這儒家,也太過強勢,天下讀書人都以儒生自居,這可不是好事。”

老朱沉默片刻,隨即說道,“自漢唐始,儒家便是主導,這幾百上千年了,想要一朝一夕改變談何容易。”

這也是事實,儒家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的影響了這片土地的人民,想要改變談何容易,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就算是很多的時候看不上一些儒家,也必須要向天下的讀書人賣個好。

“皇爺爺,儒家位置太過尊崇,這非好事。”朱雄英開口,這是他的心裡話,“儒家,該傳還是要傳。只是也不該是一家之言,不能只是這程朱。朝堂上的文武,也不該都是儒生。”

老朱看著朱雄英,打趣說道,“你又是打著什麼壞主意呢?”

朱雄英這就不滿了,怎麼是壞主意呢,這可是不折不扣的好主意,朱雄英早就有想法了。只是以前年齡太小,手裡也沒點資源,不好嘗試。

但是現在,可以慢慢的嘗試著發力,撬動一下牆腳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