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6 宗室,要老實點!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要說自家的這些個堂弟,朱允煐其實談不上特別的熟悉。

別看朱尚炳、朱濟熺,包括朱高熾這些堂弟們,普遍也都是在應天府長大,也是在大本堂讀書。但是這些個堂弟,和朱允煐談不上熟悉。

這些親王們的長子,普遍都是和其他適齡的皇子一起在大本堂讀書。

這裡頭不得不誇獎老朱了, 身板好的結果就是自從朱標出生後就一直在生孩子。人到三十才有第一個兒子,絕對很晚了,結果誰知道是厚積薄發,到了六十依然還能生孩子。

所以在大本堂,從來都是一副侄兒說不定比起當叔叔的年齡更大,大本堂始終是保持著熱鬧的狀態,要入學讀書的宗室子弟或者一些有殊恩的勳貴子弟實在太多。

而朱允煐, 基本上是跟著馬皇後在讀書識字, 或者是跟著老朱和朱標。他其實從小接受的是帝王教育, 而不是和那些親王們、親王世子一樣接受‘普通教育’。

喜歡逃學的朱允熥,或者是勤學的朱允炆,實際上對這些堂兄弟更熟悉一些,甚至可以一起讀書、一起成長,他們的手足之情可能也是更深一些。

看著朱橚,朱允煐頗為無奈的說道,“五叔想來也是明白,雖說皇叔們的子嗣也都衣食無憂。只是一個個的,若是能承襲親王爵位,誰樂意去當個郡王呢。”

可不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嘛,皇帝的子嗣為了坐上龍椅,那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而那些親王們的子嗣也都明白,他們基本上是和龍椅沒有什麼關係的。只是就算不能坐龍椅,那就好好的努努力, 如果兄長不成器, 或者弟弟們沒有機會, 那就可以‘取而代之’成為親王了, 那可是要比郡王風光太多,也有更多的權力。

朱允熥忽然說道,“要說旁人,咱是不太熟,濟熺堂兄雖說沒有大才,倒也本分。他常常和二哥、尚炳堂弟、高熾堂兄、有燉堂弟一起,都是喜歡讀書的,也都有些才華。皇爺爺以前一直說咱,讓咱跟著他們學學,能當個賢王。”

朱橚看了看朱允煐,再看看朱允熥,那表情就是比較微妙了。這一母同胎的,完全就是兩個樣子。一個是從小到大都是聰慧不已,一個小小年齡就是宗室紈絝典範。

“咱是知道這些,他們幾個都是親王世子,皇爺爺和父皇也都是很重視,”朱允煐笑著說道,“就像有燉, 他要是不好好讀書進學, 咱就要管管。有爋的話, 咱就看顧的少了點。”

朱有爋, 這是朱橚的第二子。而朱有燉,這就是朱橚的嫡長子了,也是周王世子。

朱橚想起來了什麼一般,說道,“要說有燉,咱還是有些底氣,和咱很像,也是有些文采。就是有爋這混賬東西,咱是一點都不安心。”

“是不安心,要不是顧及五叔顏面,咱早就收拾他了。”朱允煐沒好氣的說道,“那混賬東西,早些時候暗戳戳的讓人給咱帶些個訊息,看樣子怕是對周王世子有些念想。”

這本來是吃瓜來的,是二哥、三哥家裡的子嗣不安分。可是沒想到,自家孩子也不省心。

朱橚沉默片刻,隨即說道,“那混賬就是想多了,他就是個庶出,還不是長子,盡亂想。”

“以前允炆也是這般,咱現在越想越是這般。”朱允熥開始八卦起來,說道,“咱算是呂氏長大,只是咱和允炆雖是一起長大、一起讀書,呂氏可不管咱。允炆在父皇面前賣好,樣樣都學著父皇,咱可是知道他們覺得咱大哥不像父皇。”

不類己,這對於皇儲來說可謂是不小的‘罪名’,說不定就坐不穩東宮了。

雖然看似對政治不感興趣,可是朱橚這個宗室初代紈絝也不是沒心思的。別看他有過擅自離開封地的黑歷史,現在更喜歡研究植物、編纂大典。

不過到底也是馬皇後跟前長大的。押運糧草、塞外傳旨等等,他都可以做好。要說帶兵打仗,他看似沒有太多的經歷,不過還是有些本事的。這可不是繡花枕頭,這是有真才實幹的。

其實老朱的前幾個兒子,先不說殘暴或者荒唐,一個個的普遍都是有一定的軍事才華。這大概也是因為他們出生的時候,老朱還在打天下,老朱和馬皇後希望這些子嗣能夠輔左大朱。

朱橚沒好氣說道,“不是咱說允炆,那小子就是瞎想,呂氏也就是小門小戶出來的沒個見識。咱大哥是有文采,朝野上下也都知道咱大哥寬仁,真想要學大哥,就學了個樣子。”

朱橚自然有資格這麼說,他的大哥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朱橚有話說。

其他的幾個哥哥哪個是省油的燈啊,但是在大哥面前乖巧無比,那是從小到大被教訓的,大哥那才是真正的‘長兄如父’。更何況朱橚也知道,他的大哥天然就是一個皇帝的心性,所謂的儒雅、寬仁,那只是假象。

朱允炆早些年的心思,呂氏早些年的想法,宗室上下都能看出來一些。甚至包括很多的文臣,也都覺得朱允炆挺好的,比起朱允煐這個不重視儒家、百般打壓儒家的,朱允炆簡直就是完美的,肯定更加符合儒家士子利益的皇子龍孫。

朱允煐笑了笑沒有說話,早些年可能還有些許緊迫感,那還是不懂事的時候。只是稍微長大一點點,朱允煐就沒有將呂氏和朱允煐放在眼裡,他們的那些小動作就當做了笑話。

這也是朱允煐現在很大度的原因,對朱允炆和呂氏,也沒有‘另眼相待’。

“宗室子弟,都是有些想法。”朱允煐說道,“尋常人家為了爭家產,兄弟翻臉也常見。秦王也好、晉王也好,五叔家的那些個事情,咱都知道。只是咱覺著啊,這苗頭不好。”

朱橚這時候顯然是比較嚴肅的,看起來宗室子弟的那些小心思,讓皇帝很是不高興了。

朱允煐繼續說道,“咱大明,對宗室是優握的。咱也知道撤藩之事,宗室理由也是有些不樂意。咱也是沒辦法,咱大明現在不用宗室坐鎮地方收攏兵權。咱現在不撤藩,以後勢必還是要撤,只怕那時候沒有現如今這般平和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對於朱允煐的話,朱橚覺得還是有些道理的。

當初他們幾個就藩,為的就是從武勳手裡收攏兵權,為的就是拱衛大明。

只是遍觀史書,藩王在外都是有些動亂的,這好像也是免不了的事情。哪怕大明朝的藩王,不像西漢時期的藩王軍政一把抓,但是大明的藩王,到底也是有著一定的權力,皇帝比較警惕,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於說削藩,朱橚其實也不太樂意,只是也只能乖乖接受。

哪怕他知道這是朱允煐這個皇帝的意思,而表面上這是洪武皇帝做主的。

不要說在老朱面前不敢扎刺,就算是在英示皇帝跟前,朱橚等人也不敢多說什麼,撤藩就撤藩。起碼這個侄兒皇帝會給他們榮華富貴,宗室依然可以衣食無憂、地位顯赫。

說到底,還是皇帝的手腕太厲害,藩王在面對皇帝的時候根本沒辦法生出半點反抗的心思。

朱允煐繼續說道,“皇爺爺對待大明百姓,那叫一個寬厚。咱大明子民,手持《大誥》可減罪一等。皇爺爺這般,就是為了讓百姓知法、讓百官手法。雖有讀書人說常有出於常律之外,或是嚴苛,只是這也是為了使人知所警懼,不敢輕易犯法。”

《大誥》,這也算得上是大明朝的普法了,雖說也有不足之處,只是好歹也是一個進步。至於有人反對,大概也是因為他們覺得《大誥》觸犯了他們的利益。

朱允煐繼續說道,,“《大誥》、《大明律》,也都用重典以新天下,故令行禁止,若風草然。蒙元法紀廢弛,民間多有貪汙腐敗、豪強地主欺壓百姓、地痞光棍為禍鄉里,不說一掃而除,只是這些也好了太多。”

朱允熥和朱橚安靜的聽著,有些事情他們可能知道一些,但是作為身份敏感的親王。很多的事情他們未必知道的那麼多,他們對於朝堂上的一些事情的瞭解,實際上還不如一些文武百官。

朱允煐表情依然嚴肅,說道,“只是皇爺爺也怕刁民鬧事,所以說多有規定。軍民詞訟務要自下而上陳告,敢有越訴紊亂者罪。若是誹謗、誣陷,更是要嚴懲不貸。”

朱允熥和朱橚好像明白了,文武百官、百姓子民,他們受大明律的保護。只是這些個宗室,也是該被約束一番。雖說有宗人府管著,只是很多的事情也不能只是宗人府。

說到底就是大明的宗室待遇太好了一些,以至於一些宗室子弟有恃無恐。

如果只是像朱允熥這樣的紈絝,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大明朝不需要每個宗室都英明賢良。不過也該限制一下宗室子弟,不該讓他們去為非作歹。

皇帝要開始較真的話,這些個宗室子弟的日子,可能就沒有以前那麼好過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