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洪武、英示?不,孝康!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眼看著就是太上皇的壽誕了,這自然也就是無比重要的事情,朝野上下必須要重視這件事情。

再者就是如今大明的親王們,現在基本上都是在應天府了。別管那些個曾經在外就藩的親王們是如何的想法,他們現在基本上也都是認命了,他們基本上別無選擇了。

作為天潢貴胄,這些個親王們自然也就是出身高貴。尤其是曾經就藩的親王們,他們也知道天高皇帝遠的樂趣。如果有任何的可能,他們都不希望杯削藩,他們還是希望能夠去封地逍遙。

只是很明顯,他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心想要削藩的英示皇帝。面對這一位,一些親王就算是私下裡想要擺一下皇叔的身份,可是真的要是在英示皇帝跟前,一個個的都很清楚君臣有別。

更何況英示皇帝要削藩,這些親王們最大的依仗原本應該是洪武皇帝。可是到現在,洪武皇帝都沒有任何表態,看起來不只是預設了英示皇帝的削藩,也是比較支持的。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呢,面對英示皇帝他們都不敢說些什麼。面對洪武皇帝,雖然這些親王可能會犯些小錯,但是絕對不敢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做些什麼。

就算心裡吐槽、不滿,可是也只能乖乖的來到應天府。哪怕憂心忡忡,也只能接受。

按照老朱此前的規矩,親王每歲朝覲,不許一時同至,這自然就算怕親王私下串聯。但是現在不是這樣了,大明的宗室一個個的都是來到了應天府。

朱允煐這幾天也習慣了,因為他的這些皇叔們來朝後,都要先是常服見天子,三叩頭不拜。再然後,自然就是在奉天殿見面結束,朱允煐雙手執大圭,親王則換上冕服,這個時候是敘君臣禮,親王行五拜三叩頭之禮。

只有這樣的儀式結束,才是換上常服,這個時候是要敘家人禮了。只不過就算是英示皇帝的皇叔,這些親王也依然需要行四拜不叩頭。朱允煐,自然是坐在正中朝南。

小小朱一本正經的坐在旁邊,一個個青年、壯年的王爺爺都要給他見禮。

小朱習慣了這些,自從他十歲被封為皇太孫之後,他的那些皇叔們在朱允煐面前就是‘低一頭’。而小小朱早早的就被封為皇太子,所以正式的場合,和小小朱很親近的皇叔朱允熥,也是需要向小小朱行禮的,大家都習慣了這些。

“十一叔,五叔如今在修書。”朱允煐看著蜀王朱椿,笑著說道,“侄兒曾經和皇爺爺商討過,咱大明要修一本著作,修一部彰顯國威、造福萬代的大典。這件事情,侄兒想著也就是五叔和十一叔聯手,方能成行。”

朱椿愣了一下,他雖然只比朱允煐年長三歲,也不算是老朱特別重視的兒子。但是這一位,此前也是和朱允煐見過,也給朱允煐留下非常不錯的印象。‘蜀秀才’,這就是老朱對朱椿的稱呼。

看到朱椿還在疑惑,朱允煐說道,“包括經、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華夏數千年文明,包攬永珍!”

這一下朱椿有些激動,稱讚道,“陛下,如此壯舉,非盛世不可為!”

“是這個理。”朱允煐也不謙虛,笑著說道,“只是這般大事,侄兒也不放心其他人。咱想著的是五叔和十一叔總攬此事,只是五叔如今還在修醫術,這件事情還得十一叔多擔待。”

朱椿心裡自然是心動的,只是面上謙虛,“臣何德何能,安敢主持此等大事!”

“十一叔莫要謙虛,父皇在的時候,也多說十一叔博綜典籍、容止都雅。再者十一叔在蜀地多年,教化蜀人、詣講郡學,多有建樹。咱大明諸王,十一叔首屈一指。”朱允煐雖然有點誇張,但是說的也是事實,“這事,皇爺爺也知道。”

這雖然有溢美之詞的嫌疑,不過朱椿還是受用,他自認為絕對是賢王,他做的事情確實很多。

朱允煐開口,對朱椿說道,“若是十一叔同意了,那就讓五叔主持編纂《洪武大典》,十一叔監修。其實十一叔也該明白,皇爺爺早年也曾想要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只是沒能成行。咱們這些做兒孫的,也該了卻皇爺爺心思。”

朱椿微微點頭,老朱曾經想要修書,只是沒有那麼大的規模。當時的國力也不允許,因為那時候還要修元史、刪定禮記等等一大堆事情,大明那時候可沒有太多的讀書人。

但是現在看起來就不需要擔心這樣的一些事情了,現在的大明有著足夠的讀書人。編纂一部鉅著,大明朝現在的國力強盛,而且政治穩定,自然也就不需要擔心一些事情了。

朱椿想了想,隨即說道,“陛下,編纂此等鉅著,想來不能只是依靠國子監、翰林院。”

“這個侄兒自然心裡有數,所以侄兒的意思,是十一叔召各色人等,不拘翰林、進士或者僧侶等人。文淵閣所有藏書,自然也要參用。若是編纂此書,侄兒的意思也是要徵召了大批繕書人進行描欄、清抄、繪圖和圈點工作。”

聽到朱允煐這麼說,朱椿就知道朱允煐是認真的,這個《洪武大典》還真的不能只是依賴一小部分力量。要是沒有一個強悍的朝廷作保,根本無法編纂如此鉅著。

“爹。”小小朱忽然間跑出去了,又忽然跑了回來,“高祖父讓咱喊十一王爺去乾清宮,你們說太久了,高祖父等不及了。”

朱允煐頓時黑了臉,說道,“咱和你十一王爺聊得盡興呢,就不能再等等?”

朱椿那就叫一個尷尬,他從小到大的,哪敢不聽老朱的話。可是現在再看看這個侄兒,面對老朱的話,居然還敢‘討價還價’?

小小朱可不會慣著小朱,跑到朱椿跟前,拽著朱椿的手就說,“十一王叔,高祖父令人備了膳,咱們過去。再不去,高祖父就要罵人了,他就要打我屁股了。”

朱椿連忙說道,“臣不敢。”

這一位真的是蜀秀才,也特別喜歡儒家。他在蜀地的時候,曾經聘請漢中教授方孝孺為世子傅。雖然方孝孺也曾經是跟著宋濂學習,在老朱心裡也是留下極好的印象。但是要不是在蜀王府做事得力,也不至於脫穎而出。

當然現在的方孝孺是在四夷官,雖然老朱曾經想要將方孝孺留給大朱、小朱重用。不過這一位現在和黃子澄一樣,他們有著清名,在士林的名氣不錯。而且他們的重任不是參議國事,而是教化那些番邦蠻夷。

這些人能忽悠啊,為大明培養一些公知比較好。當然這些公知,都是要回到他們各自的國家。

朱允煐看著朱椿,笑著說道,“那咱也跟著過去好了,咱們到時候再聊這個事情。咱還是喜歡和十一叔聊這些,允熥那小子只吃吃喝玩樂、風花雪月,和咱聊不來。”

朱椿笑著拱手,說道,“吳王淳樸,倒也不是不學無術。臣和吳王也多有書信往來,曾邀......”

看著表情古怪的朱允煐,朱椿一下子也反應過來了。倒不是說和朱允熥書信往來犯了皇帝的忌諱,而是朱允熥是有前科的,喜歡到處亂跑的。

大明朝第一代希望不遵皇令擅自離開皇帝的親王是曾經的吳王、現在的周王朱橚。而現在第二代吳王出現了,又是一個曾經到處亂跑的性子,看起來‘吳王’不只是老朱曾經稱帝前的王爵封號,這個封號也代表著‘過於自由’。

小小朱在前面帶路,朱允煐和朱椿邊走邊聊,看起來還是很投契的。

“英兒,你和咱的蜀秀才還沒聊完?”樂呵呵的老朱看著進入乾清宮的幾個人,笑了起來,“咱再不讓人過去,估摸著你們都不用用膳了。”

朱椿立刻跪下,感情充沛,“兒臣叩見父皇!”

“起來!”老朱擺了擺手,說道,“又不是在朝堂上,學學你那個侄兒,他最是不和咱客套。你這小侄孫也成,整日和咱沒大沒小。咱啊,是給這父子兩個磨得沒了脾氣。”

這似乎是在抱怨,但是朱椿可不傻。這可不是老朱在說小朱和小小朱不孝順,這是毫無掩飾的在表達著老朱的欣喜和親暱,朱椿自然也是想都不敢想這樣的待遇。

老朱看了看朱椿,說道,“你和英兒,是在聊些什麼?咱看前幾日你幾個哥哥回來,他也就見了面、聊幾句,哪像現在這般聊了許久?”

朱椿趕緊說道,“兒臣和皇帝陛下在聊大典之事。”

“那成,這事是得咱蜀秀才來做。”老朱笑了起來,說道,“到時候咱給提個名,就叫《孝康大典》!”

朱允煐直翻白眼,他本來是想著要叫《英示大典》,誰讓這是朱允煐在位時編纂的,用他的年號沒問題。但是想了想,還是給老朱面子,畢竟老朱打的基礎好。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可是老朱這邊倒好,想到他最愛的長子沒有登基稱帝,心裡就不得勁。《孝康大典》,這也是要讓所有人都知道孝康皇帝朱標,那可是大明最有文名的皇帝!

430 洪武、英示?不,孝康!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