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 論將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對於皇帝的信任,李景隆還是比較激動的,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份特殊。

在如今宗室子弟幾乎沒有掌兵的情況下,他這個外戚就是代表宗室在軍方的支柱,是最合適的監軍。這也是他父親李文忠當初在軍方的一個定位,他現在是‘子承父業’了。

畢竟就現在的情況來看,皇帝是不可能讓他的那些皇叔們掌兵權。至於皇帝的弟弟們,先不要說呂氏的那三個兒子這輩子都不可能掌兵。就算是英示皇帝再偏愛朱允熥,也不可能讓他掌兵。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擺正自己的位置,李景隆就不需要擔心他在軍方的地位,不需要擔心失去皇帝的信任。

“陛下,太上皇開國後封賞一百五十位功臣。”李景隆做著總結,說道,“國公爵位共二十五位,七十九位侯爵,伯爵十二、子爵十一、男爵二十三。”

朱允煐微微點頭,其實伯爵、子爵以及男爵,這也都是老朱封賞的。只是不出意外的話,中醫院遲早是要廢掉這三檔爵位。

李景隆繼續說道,“開國二十五位國公,共十三人先後追封,未曾世襲罔替。”

這裡面的意思就是追封的國公,這也是老朱對於那些戰死的老兄弟們的追思。但是實際上這些人留下來的政治遺澤很少,這些人的爵位基本上是不可能一直都是留著。他們的子孫要麼失爵,要麼降等,大明的國公還是比較值錢。

“李善長以胡惟庸黨追問失爵,寧河王鄧愈之子鄧鎮亦失爵位。”李景隆繼續說道,“東甌王一系長子、長孫早逝,未能承襲爵位。如今朝堂上,尚有十位國公。”

這還算上了朱允煐的小妹夫馮誠,這也是一個要降等的國公。

李景隆繼續說道,“三十二人追封為侯爵,胡逆案,二十一人削除爵位、四人犯事、枉法以致削爵。尚有無子、降等,即使此後戰事多有將士因功受封,朝堂上尚有四十三侯爵。”

這還算比較委婉的說法,老朱在開國後確實大封功臣。可是隨後也是不斷的尋找削爵的理由,胡惟庸案的時候,確實有些開國勳貴和胡惟庸關係緊密。但是這裡面,也有不少人就單純是老朱找理由削掉爵位了,這沒任何問題。

這四十三侯爵,裡面也包括朱允煐的二舅、三舅,包括朱允煐的二舅子,這都是不能世襲罔替的爵位,之後肯定是要降等的,大明朝的侯爵不需要那麼多。

李景隆這個時候繼續說道,“開國國公,尚有潁國公傅友德、梁國公藍玉在世,長興侯耿炳文、懷遠侯曹興、會寧侯張溫、鶴慶侯張翼、全寧侯孫恪尚且在世。”

這裡面曹興還是重病在身,不要說再次披掛上陣了,隨手都有可能撒手人寰。

朱允煐微微點頭,有些感慨的說道,“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李景隆一愣,皇帝這到底是在感慨美人失去顏色,還是惋惜名將的落幕?

王承恩是個合格的狗腿子,立刻跪下高呼,“陛下出口成章,七步成詩......”

“滾滾滾!”朱允煐有點無奈,難道他又成文抄公了,“咱的詩才不用你說,咱心裡有數!”

朱允煐剛才的感慨是來自清朝的《《隨園詩話》,作者是袁枚。可是現在,朱允煐直接就搶走了半首佳句了,說不定老朱得到了訊息後又要逼迫朱允煐將詩補全,然後有意無意的炫耀,替這個打小被認為沒有什麼文采的皇帝揚名。

李景隆可不在乎那些,對朱允煐說道,“如今五軍都督府,多是蔭封,雖也有家學淵源之輩。只是也有些許人虎父犬子,尚不能令三軍臣服。”

這一點朱允煐自然是再清楚不過了,比較有出息的勳二代當中有徐輝祖這樣可以挑大樑的,也有常茂這樣的紈絝子弟,這還都是大明的國公,以及大明軍方兩大山脈的旗幟。

而且這兩個人,一個是朱允煐的大舅子,一個是朱允煐的大舅,這都是和朱允煐關係無比緊密的關係。

朱允煐仔細想了想,說道,“潁國公與梁國公尚有軍務在身不便離開,此二人無需再武苑任職。中山公老成持重,坐鎮朝堂尚需他。武苑那邊,還需你多出力。”

李景隆更加驕傲,也越發覺得自己的地位特殊。看起來自己似乎是被‘閒置’了,可是李景隆很清楚武苑的重要性,他知道皇帝將他安置在武苑的根本用意。

朱允煐這個時候繼續說道,“長興侯等人沙場宿將,若是讓他們衝鋒陷陣,朕自然是放心的。若是讓他們統帥大軍,朕心裡沒底。他們皆是將才,不可為帥。”

朱允煐可以這樣評價,而李景隆就算心裡也是這麼想的,可是他不會說出來。哪怕他是國公,可是說出來的話就得罪人了。

“國朝用將,也需帥才。”朱允煐開始論帥,說道,“潁國公與梁國公可為將也可為帥,中山公亦可為帥,表兄也算的良帥。只是國朝,尚需更多帥才。”

前三位,尤其是傅友德和藍玉,那都是統領大軍證明過自己的帥才。徐輝祖這個後起之秀,也有徐達的幾分風采。至於李景隆的話,紙上談兵的技能十分出色,更何況當面呢,還是要給點體面的。

李景隆看起來是比較矜持的,他身材高大、眉目疏秀、顧盼偉然、雍容華貴,這絕對是應天府不少閨閣少女的夢中情人。只要不是真正的上戰場,在沙盤演兵很難有人能夠贏下李景隆。

“表兄要注意一些,武苑學子當中,尚需著重培養帥才。”朱允煐認真無比,對李景隆說道,“表兄頗為能耐,這件事情還是得你來辦。再者不管是為帥還是為將,得對大明忠誠。”

大明的武苑,不只是在培養將帥能力方面要重視,對於他們的思想教育也是要跟上的,絕對不能忽視。

李景隆連忙說道,“啟奏陛下,軍伍之中向來都是以戰功論績。只是武苑招募學子,尚需挑選良家子弟、功勳之後。”

對於李景隆這樣的回答,朱允煐還是比較滿意的,‘政審’這樣的事情也確實應該存在。武苑,也確實是需要武勳掌控,起碼要給他們更多的資源傾斜。

現實就是這麼的無情,不要說現在的大明了,不管是以前還是未來,很多的時候也都是要看出身的。這些勳貴子弟想要出頭更加容易,不只是他們的起點高,也是因為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資源。

李景隆明白這個道理,他如果‘一視同仁’,武勳那邊肯定是要鬧的。而且真那般做了,皇帝肯定是不會答應的。皇帝需要武勳集團有著新鮮血液不假,可是有著一些武勳和皇家繫結的太深了,可不能讓那些人迅速的離開朝堂。

看重培養賢才,可是朱允煐也需要設立一些門檻,想要完成階級的跨越不會那麼容易。

所以武苑這邊招生,基本上是良家子、勳貴子弟,武苑的課程勢必也是不同的,因材施教的同時,也可以看出來一些差別,對於一些人的培養、機會,顯然是不同的。

和李景隆仔細討論了一些武苑的事情,畢竟現在的武苑還只是在籌建,朱允煐現在也不需要立刻確定一些事情。比如說教員或者課程等等,現如今也就是簡單的溝通,稍微的有著一個大概。

在武苑即將建起來的時候,朱允煐肯定是需要召集一些老將,朝廷的一些帥才一起討論。

朱允煐很清楚自己的能耐,他對於用兵沒有太多的心得。用老朱的話來說,朱允煐這個皇帝還是不要在帶兵這件事情指手畫腳了,這個皇帝就不可能是馬上皇帝。

討論完這些事情之後,朱允煐自然是忙著繼續批閱奏章。作為皇帝,朱允煐一直都是勤政的代表。不敢比肩老朱,那是因為老朱將標準定得太高了一些,再努力的皇帝也沒辦法和老朱相比。

剛剛處理完政務,朱允煐就立刻感覺到了有些無語。看起來想要幫他揚名的,不只是老朱而已,王承恩這個奴才也是時時刻刻的惦記著朱允煐的光輝形象。

其實朱允煐以前就‘寫過詩’,而現在又有一首好詩,或者說辦首好詩,再次證明了皇帝的文采。

皇帝只是不喜歡吟詩作對而已,皇帝只是不熱衷這些,要不然的話其他人根本沒有活路,皇帝可以七步成詩、皇帝可以出口成章。

‘沽名釣譽’就沽名釣譽吧,朱允煐也沒覺得有什麼心理負擔。說不定以後會有人說英示皇帝是允文允武的皇帝,這大概也不會是什麼壞事情吧。

尤其是朱允煐本人看起來沒有多開心,而身邊的人看起來一個個的都無比激動,這也讓朱允煐感覺到好氣又好笑。

那乾脆就什麼都不要說的比較好,詩才只是小道而已,朱允煐這個皇帝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治理好天下,這才是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這也是他希望能夠做好的事情,這就是一個皇帝的理想和抱負!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