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 暴君?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荊湘的大開發缺人,朱允煐現在能夠做的事情,大概也就是先調去一些屯田的衛所,或者是接下來要持續不斷的遷民充實這些地方了。

“還好,這裡雖然現在還談不上多麼的富庶,但是底子不錯。”朱允煐認真的分析著,“稍微加加油,相信用不了幾十年,這裡就可以成為魚米之鄉,就可以成為大明的糧食基地之一。”

荊湘的底子好,所以有意識的進行一些政策引導和大開發,這裡很快就可以成熟起來。

大開發的難度相對較低,這一點不只是朱允煐清楚,朝堂上下也都明白。荊湘會發展起來,這一點大家都心裡有數,現如今那些地方也是僅次於江南的‘富庶地區’。

“說到底還是北大荒那邊的開發難度太大了,工業時代開發都有一定難度,更何況現在還是農耕文明。”朱允煐抓了抓頭,頗為煩躁的說道,“開發那些地方基本上都是要靠人力,說句難聽的話就是要用人命去填。”

歷史上有名的闖關東,那也是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等地區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

說到闖關東,那也就需要提起‘走西口’了。這也是從明朝中葉開始,在清朝和民國初年達到頂峰,山西、山西這些地方的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這都是辛酸淚,這都是要靠人命去填啊。”朱允煐雙目無神的看著遠方,“但是我必須要這麼做,這些事情我肯定是看不到了。但是我不定好調子、打好基礎,以後的子孫能不能想起來這些事情,這都很難有保證。”

闖關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關內的百姓實在是沒辦法只能遷移去東北。

而走西北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

說到底還是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外地謀生。

現在還沒有遇到那麼多的災害呢,想要強行遷徙百姓,這本身就是一個有難度的事情。畢竟故土難離,這也是中國人的一個特點。另一個原因,自然就是苦寒的地方,大家更不想去。要是有一點辦法,大家都希望守在家鄉的。

歷史上都是數百年的開發,才看出來一個還算不錯的基礎。朱允煐現在想要幾十年的時間將一些地方開發出來,那基本上也就是天方夜譚,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他很清楚,自己現如今也就只能是將一些地方的基礎打好了,讓後世子孫看到那些地方的好處,可以有著政策的延續性,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這也是國家的安全,將東北、西北開發出來,有著一定的基礎後,後世的子孫也不會輕易放棄那些地方。再者就是農耕文明的精華,很大一部分就是安家後有著凝聚力。

只要開始了農耕,遊牧民族或者還在漁獵的部落,想要在那裡野蠻生長就難了。到時候再加上漢文化的強大通化能力,可以潛移默化的解除很多的隱患。

這麼一想的話,朱允煐也越發覺得自己應該重視這些事情,這些事情也必須要在他的手上辦好。

短時間內指望人口大爆炸也不是很現實的事情,大明朝的人口確實是在不斷的增加,因為現在看起來是天下太平,百姓也越發能夠感覺到國泰民安了。

可是生產力水平有限,再者就是哪怕現在看起來是土地資源不算特別緊張,可是沒有特別高產的作物,所以百姓想要養活自己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更別說在這個時候開始一個勁的增加人口了。

四萬萬人口,那也是因為高產作物的陸續出現,比如說土豆、紅薯或者南瓜這些,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可以填飽肚子的作物出現才行。

“用人命填,也不能只是大明的子民。”朱允煐目光一寒,自言自語的說道,“估計以後我肯定就是譭譽參半了,說不定有人說我是暴君,也有人可能覺得我給這個天下帶來了一些好處。”

既然現在需要大量的人口去開發荒僻的地方,在大明百姓不夠的時候,在那些地方需要大量人命去填的時候,朱允煐也只能想想其他的辦法了。

“南洋、高麗、東瀛,都是不錯的地方。”朱允煐緩緩起身,踱著步說道,“真的要是弄過來一些人,估計兩三代人過後,也會被同化了。”

這一旦被同化了,這倒也算得上是一個好事情,可以省去不少的麻煩。畢竟歷史上,華夏文化也同化了不少民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頂多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這會有些麻煩。但是現在的大明實力強大,可以將一些反抗的聲音給鎮壓下去,華夏文明的強勢可以讓不少反對的聲音暫時不需要被重視。

“種植園什麼的,可以考慮一下。”朱允煐很無奈,歷史罪人也就歷史罪人吧,“我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就算我不開啟,其他人也是要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實際上現在也差不多開始了吧。”

弄些人到大明來,去那些苦寒的地方先打下基礎,犧牲這些人來換取後世子孫的一些安寧,看起來也只能是這麼做了。

“這麼做起來還有一個好處,那些武勳估摸著是比較樂意。”朱允煐仔細想想,忽然笑了起來,“不只是武勳,世家大族也會很樂意這樣的事情,他們可不在乎異族的死活。”

這不是明擺著的事情嘛,哪怕是經歷了契丹、女真或者是蒙古人的侵襲,可是中原文化當中,也本能的有著自豪、自傲,是真的看不上一些其他的民族和國家。

尤其是周邊的一些小國,基本上是等同於不識王化的番邦蠻夷了。甚至在一些人的眼裡,那些人甚至和野獸是畫上等號的。

朱允煐也很清楚,真的要是推出來一些政策,少不了會有一些讀書人罵他暴君,反對這樣的一些有傷天和的政策。但是只要頂住壓力,讓更多的人看到利益,那自然也就不需要擔心太多的事情了。

看起來還是應該這麼做,朱允煐好像也確實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畢竟人口的短缺,朱允煐現在也是真的沒有太多的辦法了,他也確實等不起。以及就算是接下來十幾、二十年人口大幅度增加,有些地方的開發難度實在太大,他也很難做到一些事情。

那就只能殘暴一點了,暴君也就暴君吧。反正一開始的朱允煐就很清楚,按照他和老朱的一些所作所為,就沒有指望一些個讀書人給他們特別好的評價。

現在頂多也就是黑歷史再多了那麼一點點而已,朱允煐這也算得上是蝨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他做到問心無愧也就足夠了。

也只能是這樣了,朱允煐覺得自己夠心狠了,他也確實覺得自己是夠冷血的,有些事情做起來估計也沒有特別大的壓力。

“現在將一些地方的人奪過來,除了開發大明的江山之外,也是削弱周邊的地方。”朱允煐忽然嘿嘿笑了起來,說道,“本來我就對南洋的一些地方虎視眈眈,現在只是弄來一些人,強大自身也是削弱他們。”

這麼一想的話,朱允煐更加沒有什麼心理負擔了,有些事情也就看起來更加的有著得心應手了,就應該這麼做才好!

想想這些事情,也確實是夠朱允煐頭疼的,但是他也確實是需要將這些事情給做好。

千古罪人還是千古一帝,這個時候對於朱允煐來說都不是什麼好關心的。只是做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就好,只要能夠給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發展、生存的空間,這就足夠了。

“海船,這一點是要做好。”朱允煐規劃著,喃喃自語,“這麼些年下來,不說大明現在的水師多麼強悍,但是基礎好、底子勞,這沒什麼問題。要說天下第一,我也有自信!”

大明朝的水師確實強悍,這是從老朱開國前的鄱陽湖水戰就開始的。只不過以前可能是在內陸水域,而現在開始了更多的在大洋上馳騁。

現在去南洋已經沒有絲毫的壓力了,航海的技術和經驗也是在不斷的提升。雖然很多的時候也都是貼著海岸線航行,不過遠洋的技術和經驗,確實是在不斷的提升。想要更進一步的話,對於大明來說也不是特別難的事情。

“鄭和下西洋,也不管他的動機,但是確實有不少的幫助。我要吸取的教訓,就是不能只是宣揚威德,更不能是厚往薄來。朝貢可不行,還是得海貿才行,不能搞成勞民傷財啊。”

至於說加強中外文明的交流,留下介紹沿岸國家、地區情況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圖這些,或許是比較重要吧。但是對朱允煐來說,他需要的也是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也是要讓大明的子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古往今來,在這片土地大家更加重視的是土地,而不是海洋。

指望朱允煐一下子強行扭轉大家的一些觀念,這也不是特別現實的事情,還是讓大家看到了好處,才能更好的調動一些人的積極性。

這麼一想的話,朱允煐也越發覺得自己比較驕傲了。好歹當初自己還是很堅持的,不管是東瀛還是南洋,大明朝對於這些地方還算是瞭解,市舶司對於這些地方的貿易也比較熟悉。

這無疑是一個好事情,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更進一步了。比如說兩宋時期的海貿,那可是真正的海上絲綢之路,那可是對非洲、歐洲都有一定的影響。

“本來覺得可以再等等,不用急著去發現美洲的新大陸。”朱允煐忽然樂了起來,說道,“但是還是得考慮這些事情,那些高產的作物得弄回來,那些東西也是需要不斷的培育才行。”

說起來西紅柿最初在歐洲很多人不吃,覺得是有毒的。而土豆、玉米,也是一代代的培育才更加高產,甚至一開始也是有些不能吃。

美洲的原住民雖然對於這些作物比較瞭解,也確實早就開始了培育,但是對於朱允煐來說,暫時也不夠。

這麼說起來的話,朱允煐確確實實是需要更加的努力才行,必須要將底子打的更加牢靠一些才好。

一口吃不下一個胖子,雖然對於遠洋航行,朱允煐此前也是有著一些準備的。但是現在,還是不要想著立刻橫跨太平洋,還是先繼續沿著南洋行進吧,需要更加出色的經驗,需要讓更多的人有著對海洋的好奇和開拓精神。

這都是朱允煐應該做的事情,這也都是朱允煐的責任。要是浪費了這樣的一個好時機,朱允煐覺得那時候他才是真正的罪人,那才是真正的‘暴君’、‘昏君’。

這些個事情也確實是需要和老朱聊一聊,雖然現在大明的江山是朱允煐做主,但是也不能將老朱當做擺設,畢竟這些工程都不是什麼小事情。

這些事情也應該拿到朝堂上去討論,雖然朱允煐可以肯定,到時候肯定會引起很多的反對聲,但是大家也確實應該集思廣益,找到對大明更加有利的一些辦法。

至於說反對的意見,反對也就反對吧,畢竟朱允煐也明白不管是發出什麼樣的聲音,都會引起一些人的反對。

“看起來這個萬里長城,不知道有沒有辦法出現了。”

朱允煐忽然間樂了起來,也是覺得有那麼一些好笑。

長城一直都有,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兩漢、魏晉南北朝、隋、金也都是比較大規模的修築長城。只不過後世的萬里長城,基本上都是明長城。

在仁宗棄地,成化以後韃靼以亦集乃、東勝、開平、大寧為基地頻繁入寇,以至於九邊田地荒蕪,所以對於長城的修築,這才是真正的開始了大範圍的修築。

至於說老朱時期,也是有著修築長城的事情,只不過也就是沿邊關隘。

如果朱允煐要是開始搞一些事情,萬里長城這個標誌,可能也就不會是那麼的宏偉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