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大事、小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作為掌權者,朱允煐自然可以選擇一些做法,比如說透過一系列的手段去掩藏一些矛盾。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對於很多掌權者來說並不陌生,這樣的事情也算得上是省心。

只不過對於朱允煐來說,他現在要做的事情是主動的將一些矛盾給暴露出來。甚至可以說是推波助瀾,他現在想著的就是將一些事情鬧大一些,這樣才可以讓他順利的去做些事情。

作為錦衣衛的小旗,這也是從七品的官職了。陳尚就很感激他的老子,他的老子戰死沙場,讓他得以進入錦衣衛,幾乎是可以說世代都能吃皇糧了。

走在應天府的街頭,直奔狀元樓的陳尚忽然間發現了同類人。

一個看起來雖然穿著稍顯簡陋、但是舊衣服也漿洗很乾淨的書生也朝著酒樓走去。

這是東廠的番子,這是錦衣衛第二代指揮使蔣瓛協助王承恩組織、搭建的班子,從錦衣衛抽調了不少人去充實東廠,完全就是利用前幾年錦衣衛的‘沒落’發展起來的。

對於東廠,陳尚是看不上的,“太上皇此前早有規定,宦官不得干預政事。”

這些事情也就是私下嘀咕,作為一個‘局內人’,陳尚知道不管是錦衣衛還是東廠是多麼恐怖的力量。‘廠衛’,已經徹底成型了,這些特務組織的力量也不容小覷。

讓皇權更加集中,可以更好的去監督國內外,這都是廠衛的好處。但是廠衛的弊端也是可見的,比如說製造冤假案,或者相互傾軋等等,這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朱允煐能夠做的事情就是權衡利弊,這樣的特務組織肯定是需要存在的。只不過也需要給他們加以枷鎖、制衡,可不能讓他們無限膨脹成為真正的怪物。

“此次新皇登基,這是英示元年的第一次科舉。”陳尚開始推波助瀾,大概也是他的形象比較好,“為何我北地士子,只有三十名額?”

高談闊論的陳尚立刻吸引到了其他的士子注意,有人連忙問道,“這位兄臺,此次春闈真的只取一百二十人?”

“我家堂兄如今在吏部做事,在主考官茹尚書手下。”陳尚一副與有榮焉的樣子,說道,“朝廷此次開南北榜,明顯是將我北地士子置於南方士子之下!”

這個時候一個聲音響起來,有些戲謔,“哦?這位兄臺也該看看國子監的學子,多為南人。再看看歷年科舉入榜的,也都是我南方士子居多。若是沒有此次南北榜,北方士子怕是十個都沒。”

這也引起一陣鬨笑,不少南方士子覺得這是事實。

南方士子和北方士子的對立,這也算是被挑起來了。這也是很多的錦衣衛和東廠的人在暗中推波助瀾,他們在引戰的時候也是在忙著將這些事情鬧大。

朱允煐自然知道這些事情,這也算得上是他的計劃之一,他覺得這樣的事情做起來還算得心應手。就應該這麼做,就應該將這些事情鬧大,這才是最划算不過的事情了。

對於應天府的一些動靜,朱允煐只是稍加關注而已,他現在也只是關心三件事情。

第一件自然是即將開始的春闈,雖然朱允煐確實打算在這段時間打壓一下文人,順勢再稍微的貶斥一下衍聖公孔訥。

雖然他能詩、工篆法,只是朱允煐也很清楚,這個衍聖公沒有太多的真才實學,有點‘名士’的姿態。這個衍聖公是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這對於朱允煐是稍微有點糟心的事情。

孔家是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這就有些過高了,朱允煐覺得自己有理由給衍聖公這個爵位一路貶斥,弄到宋朝時的地位就差不多了,太過榮耀不是好事。

這可是大事,畢竟儒家學派的勢力還是很強大的,尤其是很多人習慣了衍聖公爵位尊貴。

從長計議,朱允煐覺得這個事情可以慢慢來操作。當然有些事情也是需要老朱出面,畢竟這個衍聖公的爵位是老朱給的,老朱出面解決實際上是最合適的。

除了春闈、衍聖公的事情,大明的遷都之事也在有序進行。雖然此前也有那麼一些文官想要消極抵抗,只是在去了一次詔獄、貶黜了不少人之後,反對的聲音自然也更小了。

晉王朱棡此前回到了太遠,只不過現在也需要立刻趕往北平坐鎮。吳王朱允熥也徐王朱允炆也會立刻準備啟程,鄭國公常茂這個時候也帶領著軍隊沿途護送文官及其不少士紳的家眷等等。

遷都,肯定不止是將朝廷中樞遷過去就行,一些世家大族、富戶都是要被遷徙到北平的。就像大明始終在進行的遷民一樣,會讓一些百姓去一些相對來說人口凋敝的地方。

不人道、不自由,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封建社會就是這樣的。就算是現代社會,有些重大的工程也是需要有些移民的,只不過國家會負責而已。

背井離鄉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捨不得的,只是在這樣的時刻,很多的百姓也沒辦法反抗。

遷都的事情在有序進行,大明的三路大軍也是在進行著最後的備戰。

涼國公藍玉已經到了寧夏,除了秦王三衛之外,他也將任大將軍,領右軍都督府旗下以山西都司帳下衛所的軍隊從寧夏出兵。傅友德的任務就是帶領以後軍都督府旗下的山西都司旗下的衛所從開平三衛出發。

晉王朱棡大概是心塞的,屬於他的三支衛所兵力就這麼被朝廷徵調了。其實包括其他的幾個藩王,手底下的衛所都給朝廷四處用兵給調走了。調走了,自然也就不可能還回來的。

而現在的朱棡需要坐鎮北平,需要監督著遷都事宜。作為現在的大明的宗人府大宗正,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還需要管理著被遷到北平的宗室子弟。

尤其是傅友德出兵後,朱棡還需要承擔起來肩負朝廷北邊邊防的任務。名義上的副手是李景隆,但是北邊九鎮都是當地留守的衛所兵將為主。出征的兵力,四處抽調。

徐輝祖已經快馬加鞭趕往遼東,他現在是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徵虜大將軍,領遼東都司、山東都司。說起來現在的海西侯納哈出已經病死。這個成吉思汗四傑之一木華黎裔孫、元末的人傑,實際上在明朝建立後一直都是謹小慎微的。

納哈出的長子察罕改襲瀋陽侯,遼東之地早就被老朱和小朱拆的七零八落。當初的納哈出的兵馬,現在幾乎是盡歸朝廷了。好在察罕還算懂事,他的瀋陽侯做的不錯,以前也一直都是大朱的心腹愛將之一,是藍玉帳下大將之一。

三路大軍集結完畢後,自然也就是準備一些戰備物資了,準備再次對北方的遊牧民族打一場。

韃靼,這就是對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權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東部草原部落的統稱。

其實在十年前,北元後主脫古斯帖木兒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害後,去大元國號稱蒙古。瓦剌、韃靼等部,現在也是在持續的互相征伐,想要一通遊牧民族,重現成吉思汗的輝煌。

現在的遊牧民族各部是比較虛弱的,但是‘老話’說的好。在機關槍出現之前,遊牧民族始終都是一股巨大的威脅。想要那些遊牧民族能歌善舞,朱允煐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心情不錯的朱允煐處理完朝政,溜達著回到了‘東宮’。和徐妙清聊了一會兒,想了想‘翻牌子’吧,還是需要考慮雨露均沾的,朱允煐也知道自己的子嗣現在看起來有點單薄。

對於皇帝來說,子嗣過於單薄不是好事,哪怕朱允煐看起來也是兒女雙全的人了。

在王氏的服侍下,朱允煐也穿戴好衣裳,繫好披風的他也要準備上朝了。這皇帝的工作,還真的不好做,尤其是作為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難度自然更高了。

每天沒日沒夜的在努力工作,要將國事給處理好。就算是自己的‘下半身’,這也是關係著江山社稷的事情。皇帝這個工作,看起來還真的沒有什麼‘自由’。

當鳴鞭聲響起後,朱允煐才不慌不忙的走向奉天殿。誰讓他是皇帝呢,自然是群臣等著他,不可能是朱允煐這個皇帝先去龍椅上坐著,君臣之別還是必須要在意的,地位的差距也確實是比較明顯的,大家實際上都習慣了這些。

因為接下來的大事可不少,這也就意味著朝堂上現在也是有些亂糟糟的。文武大臣們都是有著自己的一些想法,這個時候自然也就不要指望太安靜了。

對此朱允煐也不以為意,作為皇帝,他很多的時候只需要做出一些決策就好。對於他來說,現在也確確實實沒有必要立刻就跑去斷官司。

繼續吵一吵吧,說不定還能有著一些新的發現呢,說不定還可以看出來一些其他的門道呢。

這大概,也是所謂的帝王心術吧,這大概也是朱允煐下意識的也會注意著一些平衡呢。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