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章 盛世風雲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春去秋來,夏入冬至。

漫天瑞雪紛紛灑灑,天地之間洗盡凡塵,整個原野都披上了一層新裝,空氣涼爽,各處景緻更是銀裝素裹,別有一番冬日情趣。

有詞為證:

‘梅共雪,歲暮鬥新妝。

月底素華同弄色,風前輕片牛含香,不比柳花狂。

雙雀影,堪比雪依娘。

六出光中曾結伴,百花鬥上解尋芳,爭似兩鴛鴦。’

如今正是1415年,明朝永樂一十三年正月初十六,各地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之時。

這幾年更是一連生幾件大快人心之事,使得今年的春節,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乃至宮中的皇帝群妃,都是痛痛快快過了個好年。

以至於從大年三十的除夕夜,一連整整十五天,這天下百姓都沉浸在喜慶當中,正月十五的元宵佳節,更是皇帝與百姓同樂,下旨大開午門笑迎四海賓朋,惹得京城百姓歡天喜地,扶老攜幼的紛紛聚集在午門之外高呼萬歲,整個京城更是被各色奇燈煙花裝的揚揚灑灑,五彩繽紛。

從海外千辛萬苦尋得的新奇物種,近幾年在朝廷專人負責栽培下,經過二年時間的推廣實驗,終於在今年迎來開花結果,土豆,紅薯如今遍佈長江兩岸,喜迎豐收,樂得朝廷百姓不但至此家家戶戶有了新的盤中餐,更能在災荒來臨時,多了能救命的恩物,此外西紅柿等蔬菜也開始被一些地方接納種植。

幾千年農耕傳家的漢民族,對於農事自是千錘百煉,瞭然於心,朝廷又不惜動員大量官吏下放到各地,專門指導農家育種栽培,京城更是成立了專門的肥料司,下撥百萬兩白銀用於研究和推廣。

除了此等大喜事之外,還有大將軍英國公張輔第三次徹底平定交趾,並獻俘於午門外,引得百姓爭相觀看,痛定思痛的皇帝朱棣和朝中百官,這次算是徹底吸取了這些年屢徵屢勝,大軍一走就反的經驗教訓,在有白衣閣臣美譽的張輔之子張灝當庭痛陳利弊之下,皇帝朱棣最終下旨昭告天下,裁撤交趾布政使司,還政於前安南王族。

並賞賜王印玉冊,由禮部侍郎黃文炳親自抵達交趾,宣讀聖旨並和交趾國王陳元簽訂血盟,並賜還大量搜刮自當地的珍寶銀錢,以示朝廷一番誠意並安撫民心,引得交趾百姓至此衷心歎服,人人敬畏歸心,從此安南國作為世代附庸我大明王朝的屬國而存在,不但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還得修建港口,開放商事,開墾農田,廣種水稻,朝廷又在當地駐軍三千人,所需經費軍餉一體由交趾承擔,這就是有名的安南條約,更是被百官戲稱為無恥之極的安南八款,全都是出自白衣公子張灝的親自擬定。

同年,皇帝下旨誅殺前交趾中官馬騏等官吏三十二人,以其貪暴不仁,在交趾苛斂金銀,導致當地民怨沸騰,各地反叛四起,罔顧聖恩為由,抄沒家產,各家一共四百八十六口,全部配雲南懇邊。

罷免互相攻殲,不作為的指揮使榮昌伯陳智和都督方政,並剝奪其爵位。

下旨交趾,誅殺當地黎氏一族,以求徹底平息隱患,果然,至此三百年後,交趾再無反叛之舉,世代忠於我大明皇朝。

同年,皇帝朱棣第四次出征瓦剌,戰於忽蘭忽爾溫,大敗瓦剌十二萬騎兵,期間張灝御前獻策,皇帝朱棣派大將淇國公朱勇和滕國公唐瑛率精騎一萬,神機營三千鐵騎千里奇襲,最終在遼東大興安嶺一帶殲滅瓦剌王室,俘虜王公大臣,百姓牧民,金銀玉器,牛羊皮毛無數,此戰震驚天下。

志得意滿的皇帝朱棣大勝班師,八月,聚百官於奉天殿,龍心大悅之下,一一封賞此戰有功之臣,以張輔父子二人本有數件大功於國,尤其是其子張灝,不但為國為民盡忠操勞,並在此戰獻計獻策,改良火器,繪制地圖,先期調派錦衣衛潛入遼東,秘藏糧草補給於各地,使得大明鐵騎順利蕩平異族巢穴,功在所有戰將之,屬於赫赫開疆擴土之功,親封英國公張輔之子張灝為安東侯,加綬太子少師,至此張灝年僅十五歲即位極人臣,名揚四海。

同年,皇帝朱棣下旨重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至此略微更改八股文章,只是因為群臣反對,才沒有立即實施新的科舉考試制度。

同年六月,倭寇侵犯浙江,燒殺沿海村落四處,七月,倭寇十隻海船被大明水師於海上擊潰,二百人全部被絞殺,十一月,禮部大臣問罪倭國松天皇,以大不敬為由,宣告兩國開戰。

十二月,松天皇畏罪,其時倭國多處礦山皆為大明商人圈佔,五年來其商貿日漸被大明民間掌控,白銀等礦石特產源源不斷經由海船運抵沿海各口岸,而此時倭國各地大名互相征伐,多有依賴明朝物資供者,松天皇遂自請免去天皇尊號,只稱應永國王。

同年,大臣宋禮歷時一年親自考察測繪各地山川江河水文資料,其後帶領官吏民夫修堤清淤,開鑿會通運河,最終不但治理衛河成功,還從東平安民山至臨清,山東,徐州,應天,鎮江各地民夫三十萬,費時三年,最終使之衛河通渠漕運,至此,上百年間堵塞的南北漕運從此連線,不用再費時費力繞走海運。

九月,宋禮上報朝廷,皇帝大喜,馬上下旨免去衛河兩岸百姓三年賦稅,進封宋禮為工部尚書,有功官吏鄉紳皆有封賞

十月,皇帝朱棣下旨褒獎,主持治理其它會通漕運河段的大臣禮部兼刑部侍郎金純,都督周長,濟寧州同知潘書正等有功官吏各有封賞。

同年十月,工部侍郎張信言,興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蔣廷瓚治理黃河完畢,使之黃河改道,不在侵犯漕運,並上奏朝廷,皇帝朱棣龍心大悅,下旨賜衣賞鈔。

同年十一月,因漢王朱高熙遣人告密,皇帝朱棣聽信讒言,遷怒於太子,並牽連屬官數人。使得東宮屬官太子詹事,太子少保,兼任過各部尚書的名臣蹇義下獄。

這一年所生之事眾多,基本上大多又是為國為民,功在千秋社稷的好事,所以使得百姓歡欣鼓舞,即使身上勞役頻繁,家家賦稅加重,善良與世無爭的天下窮苦百姓,還是把一切煩惱憂愁拋掉,盡情歡度這一年的新春佳節。

此時,京城某城門處,伴隨著從天際間落下的片片雪花,一行旅人在繳納了進城稅後,慢慢走入京城之中。

這些旅人人數不多,大概在十幾個人左右,其中一輛馬車行駛在隊伍當中,而當先坐在一頭青驢之上的青年人,一身錦緞棉襖,身上還披著件素色翻毛青石鼠的斗篷。

因道路積雪,這些人行走間度不快,一個身穿半舊棉襖的青年僕人,頭戴著一氈帽,兩耳間還套著皮草護耳,整個人的模樣顯得有些滑稽可笑。

此時他有些感慨的牽著青驢的韁繩,臉被凍得紅彤彤的,哈著絲絲白氣,朝著坐在上方的青年人笑道:“少爺,可算是趕到京城了,這一別就是三年多,這京城卻還是往日的樣子,變化到不太大,只是更加繁華了些,您看,那個酒家還掛在當年的招牌呢,呵呵。”

“是啊,終於還是回到京城了,一會兒拜見完姑奶奶後,我就去尋兄長好生敘敘舊,唉,聽他這次科舉又是名落孫山了,令人惋惜啊!”

完同樣感慨萬千的舉頭望著京城街道各處,身前的書童嘻嘻一笑,神色歡喜敬佩,嚮往的笑道:“不是來信**大爺被二爺舉薦做了官嗎?那還惋惜個什麼,乖乖,如今灝二爺可是堂堂的安東侯了,如今能不靠祖宗福萌而立下赫赫戰功,還得以封爵的人,可就這一位了,這得多大的功勞,受到聖上多大的信任啊!”

青年頓時哈哈大笑,解釋道:“本朝自太祖時就立下鐵律,凡是只有立下開疆擴土之功的大臣,才得以賞賜爵位,如今天下承平日久,當然沒什麼武將能夠立下不世之功,而這次灝兄弟還是憑藉往年多次功勞累積,而得以厚積薄,又在此次征討瓦剌時的屢出奇謀,才得以受封的侯爵,確實是實至名歸啊!”

“少爺,聽這侯爵可是世襲罔替的,那將來這英國公的爵位可由誰來繼承啊?二爺可是家中獨子呢。”

“呵呵,這有何可擔心的,你呀,真是大驚怪,灝兄弟將來成親後,肯定得開枝散葉的,只要生下兩位佳兒,那爵位由倆孩子分別繼承不就得了。”

僕人羨慕萬分的咂咂嘴,高興的笑道:“哇,真是富貴到極品了,這可是憑著真正的功勞得來的,也不怕誰人眼紅嫉妒,有本事自家也去立下些功勞,看聖上能不能賞賜個爵位出來,哈哈,灝二爺真不愧是譽滿京城的第一公子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青年頓時搖頭失笑,喃喃自語道:“雛鳳輕吟天下驚,他如今又何止譽滿京城,這整個天下,恐怕都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大名了,唉,十五歲就受封安東侯,綬太子少師,如今這大明朝的第一公子,恐怕都非他莫屬嘍,呵呵。”

隨著青年和僕人笑笑,這一行人慢慢躍過一座石橋,很快,就沿著一條街道,漸漸消失在茫茫天色之中。

瑞雪依舊下,幾度夕陽紅。

這青年人正是當年進京趕考的周文濤,那僕人也還是當年的書童墨竹,那年他主僕二人和義兄**拜別老祖宗後,就居住在張府前頭不遠處的一個院子中,每日行卷讀書,走親訪友,倒也快活瀟灑。

後來第二年春天周文濤和**結伴一同參加朝廷科舉,結果一個高中探花郎,一個名落孫山,這可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了。

不提**如何失魂落魄,正當春風得意的周文濤即將進入官場時,這家中卻突然傳來報喪的訊息,天有不測風雲,其父親竟因為一次午睡時偶然間中了風,結果醫治無效,就這麼病逝了。

悲痛欲絕的周文濤只得當天趕到吏部報了丁憂,就這樣,回到老家結廬而居,為老父親守孝二十七個月,前前後後在家鄉就這麼耽擱了三年,甚至連成婚大事都一併耽誤了。

這個月因為即將出仕,周文濤不放心母親一人在家鄉居住,就和母親商量了下,把家中的良田店鋪都交給三位姐姐家打理,而他帶著母親和十幾位忠心的家人一起直奔京城,準備投靠姑奶奶,反正他如今也有官職在身,倒也不怕旁人笑話他們娘倆乃是寄人籬下,反而老祖宗倒是有意把一個孫女許配給他,並笑著嘮叨個不停,什麼這親上加親,可不就更親了嘛。

&1t;ahref=p;gt;.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