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皆大歡喜的論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胡適文恭敬的把手上的稿件呈獻給流求郡王,他是張笑在辦《流求聯合商報》前專門培養的一批郡王專用文人中邏輯思辨能力最強的一個;他和同伴們在二房事件中在報紙上發表的各種文章,讓張笑在推行他的二房捐獻家產政策中很輕易的得到了流求大多數百姓的支援。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呵呵!這些人看來又坐不住了,老百姓隨口說兩句,哼哼!他們還就當真了”張笑看的是大宋外教們寫給《流求聯合商報》的稿件,在新年期間流求百姓自發的把“萬歲”這個很讓大宋外教們忌諱的稱呼送給了張笑後,這些以治國平天下為已任的大宋帝國精英們很快作出了強烈的反應。他們向《流求聯合商報》投了這些外教們論述關於儒家忠孝理論的文章,並暗示了流求歸根結底是大宋的一個海外屬國;其國主怎麼樣也不應該被稱為“萬歲”。

“郡王的仁德讓百姓敬服才有這些言論,他們也太多事了”胡適文不知道張笑的想法,在以前這些大宋外教們的文章;張笑只是在篇幅和必須使用簡體字、白話文上做了要求;至於內容主題,張笑從沒有限制過。

“行了,就讓他們發吧!對了,你們現在有把握了嗎?要不要再等一段日子”。

“回郡王,這些人抱殘守缺,立論並不清楚;嘿嘿!在咱們流求辯論的規則下,我們定會讓百姓知道儒學的真正道理”胡適文這話說的信心很足,他對於和這些大宋外教們進行論戰已經期盼了很久了。當王之浩等流求本地學者在和大宋外教之間第一次論戰時,張笑並沒有讓他們出手;胡適文他們接到的任務是瞭解大宋外教們在辯論中的漏洞,全力蒐集各種相應資料和儒家學說中的各種理論;這次他們終於可以和大宋外教們,這些他們一直關注的對手在報紙上正面交了手。

當大宋外教們的文章在《流求聯合商報》上發表後,一個讓他們很意外的情況出現了;和他們在報紙上辯論了近半年的王之浩等流求本地學者突然退到了後面,現在和他們在報紙上繼續辯論的是一些很陌生的名字。這些以前默默無聞的學者沒有和外教們在“萬歲”這個稱呼上多做糾纏,他們把辯論的主題引到了儒家之學真正的精意上來。這些人對於辯論的規則吃的很透,並且邏輯性很強;他們丟擲了讓外教們無法迴避的一個命題:儒家之學為何從未真正用於治國,君王們真正使用的為什麼是法家的那一套。

胡適文他們的這個“儒家治國命題”是在流求郡王授意下丟擲的,他們早就把各種相關的論據蒐集好了,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拋出來,是因為他們在蒐集資料時終於為張笑找到了他所需要的儒家理論:孔子門下一個以前被君王們故意忽視的思想系統——子游一系。

注:子游一系,現在有人稱他們為“弘道派”。《禮記?禮運篇》所述孔子的“大同”、“小康”之說系子游所記。在孔門中,子游所傳理想最為高遠,議論最為深閎,所謂“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子游可謂孔門之大賢。子游、子思、孟子一脈相承,這一派秉承孔子“天下為公”的思想,主張“君宜公舉”,“民可廢君”。在早期儒家之中,這一派人民性、主體性、抗議精神最強,是早期儒家的嫡系和中堅。

1063年(大宋嘉佑七年)新年過後的幾個月,流求百姓饒有興趣的關注著《流求聯合商報》上雙方的論戰。大宋外教們最後在流求規則下漸漸無法招架對方犀利的文風,他們在對方以事實為依據的邏輯下找不到反駁對方的論據;他們也無法在史實裡找到支援他們說法的論據,對於這些在流求已經帶上為民請命立言光環的飽讀之士來說,實在無法睜著眼睛說自己都不相信的瞎話;當然他們更加知道自己的瞎話即便說出來,也經不起對方的分析;在經歷了這一段的論戰後,他們很清楚對方在引經據典上並不比自己差。

流求百姓在這場論戰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衝擊,他們突然發現原來歷代的君王大都是在說謊。以儒治國只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君王們治國所用的居然是他們對外所摒棄的法家權謀術。最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儒家學說原來和他們以前所知道的根本不是一會事;聖人思想精華中“天下為公”的部分被君王們有意識的忽略了。

當辯論的內容在胡適文等人的引導下,將子游一系的思想闡述出來後;大宋外教和流求民眾都把目光投向了流求郡王身上。讓他們很意外的是,流求郡王居然公開的表示了對這個理論的支援;並引用了一句孟子的名言“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這個表態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他們奇怪的感到郡王看到“君宜公舉”,“民可廢君”這樣的言論後,似乎並沒有覺得這是對他執掌國器的威脅。

《流求聯合商報》上公開闡述的子游一系的儒家理論,讓流求議事會的會員們找到了他們在流求國事中,擁有巨大權力的理論依據。而張笑的公開表態更是讓他們瞭解了郡王治國的思想,現在他們終於知道張笑為什麼當年和他們分享權利的原因。

在這場辯論到了最後,大宋外教們意外的發現對方並沒有以擊敗自己為目的;胡適文他們在外教們開始決定避戰時,拿出了他們對儒家學者在流求的定位:為百姓陳情,監督官府的運作,做郡王瞭解民情之耳目。這個說法受到了包括流求郡王在內的大多數人的贊同。這讓大宋外教們大喜過望,他們本來的任務就是讓儒家子弟成為影響流求官府施政的重要力量;現在看到流求上下對這個說法的贊同,他們樂觀的以為將來流求郡王的野心會受到流求本地儒家力量的極大制約。

在《流求聯合商報》進行的這場論戰最後落得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外教們看到了自己的任務完成的希望;議事會為首的上層社會看到了對郡王權利進行制約的理論武器;流求普通百姓們看到了自己的聲音將會被更多的關注;當然張笑是收穫最大的一個,他看到了一個新思想的啟蒙。

給流求上下造成極大思想衝擊的論戰剛剛結束時,一個讓大宋外教們悲痛萬分的訊息從大宋帝國傳來:帝國年老的皇帝趙禎終於得到了他最後的稱呼“宋仁宗”,他以這個稱呼結束了自己對帝國四十一年的統治。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