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契機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一年來,趙新明早已將“擎山式”研究透徹,可惜依然無法練習。“擎山式”共有三十六路手法,每路手法都有數百種變化。雖不能說窮盡所有,卻也到了極致。天之道在於風雲變幻,無可琢磨;地之道在於山川河流,勢大力沉。趙新明乃是沾重者,所練拳法自然以“力”為基,直到拳法踏入“渾然天成”之境這才演變諸多變化。儘管如此,趙新明依然無法參悟“擎山式”的變化之道,只因兩種變化截然不同。趙新明的變化乃是拳法之變化,“擎山式”的變化卻是內勁的變化。這種變化正是“趙家拳”所缺少的,一旦突破再進一步亦無不可!因此,趙新明不會放棄,也不能放棄。

此時日落山頭,紅霞漫天,趙新明觸景生情,突然想起了這句話。趙新明進入合歡宗外門,作為新晉弟子曾得到一本入門功法,開篇之言正是“日落黃昏,天地合一。陰陽相繼,為之道也!”這十六個字。功法極其簡單,寥寥數頁,區區兩千餘字。因為是入門功法,所以修煉效果也是差強人意,只能練出內勁而已。合歡宗內有點門道的弟子全都另尋他法,趙新明手握“落日經”,更看不上這種基礎功法,僅僅看了一遍,就扔到了犄角旮旯裡。如今福至心靈,趙新明突然想到了這本入門功法。

合歡宗本是正宗的道家門派,門中功法講究“陰陽之道”,所練內勁也是陰陽雙屬。陽者,勢沉磅礴、浩浩蕩蕩;陰者,詭異多變、無跡可尋,陰陽合一更是奧妙無窮。合歡宗的曹師兄、方長老二人劍法、拳法之精妙,趙新明也是歎為觀止。此等功法放在大周皇朝定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只可惜鬼域之中毒物橫生,陰陽之道雖然厲害,終是壓不了萬千毒物。眾人急功近利,紛紛走上了練毒之道,也是無奈之舉。趙新明一心救人,空守寶山而不入,此時細細想來,這本功法正是突破“擎山式”的天賜良機。

趙新明心中一熱,連忙在揹包中翻了一遍,終於找出了這本“合歡勁”。趙新明仔細翻看一遍,“合歡勁”對於“陰陽之道”的描述非常細緻,但是在具體修煉上卻是一筆帶過,僅有一個簡單的運氣法門,其中最關鍵的有兩點:

其一、時機。據“合歡勁”所述,修行“陰陽之道”的最佳時間是每日子時和午時。這兩個時辰“天地合一,陰陽相繼”,乃是天地陰陽變換之時。修煉之人可以藉助天地之勢,調和體內陰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於其他時間,修煉效果卻要差了不少。除此之外,每日的卯時、酉時最好不要修煉。卯時陽正陰盡、酉時陰驅陽散,這兩個時辰陰陽嚴重失衡,強行修煉甚至有走火入魔的危險。

其二、經脈。人體共有108個竅穴連線天地,俗稱“天地之橋”。各門各派的功法全是圍繞這些竅穴展開的,其中七等以上的功法兼顧所有竅穴,但是運氣的路線卻是天差地別。趙新明的“落日經”就將108個竅穴分作“天罡”與“地煞”二脈。其中“天罡脈”一共三十六個竅穴,從雙手到達****,在胸腹間形成一個內周天,到達丹田;“地煞脈”一共七十二個竅穴,由雙腿向上到達腹部,在胸腹處形成一個外周天,再到丹田之處。外周天環繞內周天,形成一個“陰極生陽”之局。

根據“合歡勁”所述,欲練“陰陽之道”,必須“陰陽並進”。“落日經”乃是極陰功法,想要修成“陰陽之道”,必須改變內勁執行路線。這種改變非常危險,稍有不慎就會死於非命。趙新明自幼精通醫術,祭天神壇又啟用了所有竅***勁執行之時異常敏感,有所不適也能及時調整,倒也能嘗試一下。

子時將至,趙新明繼續催動“落日經”,內勁在經脈中緩緩流過。內勁流過“地煞脈”,注入丹田之中,又從丹田進入“天罡脈”中。“落日經”中,內勁在“天罡脈”中是逆時針方向流動,這一次卻是順時針方向!趙新明這樣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當初在祭天神壇之時,108個竅穴,108顆繁星,交相輝映。趙新明對此記憶猶新,“天罡脈”對應的繁星高高在上,俯瞰群星;“地煞脈”對應的繁星卻要低上一層,與山川河流無意。而且“天罡脈”的竅穴較少,易於控制,因此趙新明決定在“天罡脈”中逆轉內勁走向。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內勁一入“天罡脈”,如同在滾油鍋裡潑進了一碗冷水,108個竅穴猛的跳了一下。趙新明心下一驚,只感到“天罡脈”突然震了一下,一股火辣辣的刺痛在經脈中狠狠刮過。趙新明悶哼一聲,連忙停了下來。豈料丹田突然一張一縮,兩股內勁噴薄而出,一道內勁在“天罡脈”中一掃而過,另一股內勁卻在“地煞脈”中兜了一圈,速度奇快無比,待到趙新明反應過來,這兩股內勁已經流回丹田之中。

趙新明暗道一聲僥倖,卻不知自己已經在鬼門關上轉了一圈,也是他奇遇連連,易經洗髓,體質遠超常人,這才挺了過來。雖是魯莽行事,卻為他開啟了一扇全新的大門,所謂“陰陽”,既相生又相剋,老陰生少陽,老陽生少陰,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如是而已。子時將近,趙新明沉默片刻,決定再試一次。這一次趙新明越加小心,內勁緩緩流入“天罡脈”中,除了一絲酸脹,並無其他反應。趙新明心中一振,緩緩加速,執行一個內周天緊接著又是一個外周天,最後流入丹田之中。

此時,通靈谷祭天神壇,張子凡隱居於此已有一年之久。一年來,張子凡早晚誦讀一段“黃庭經”,浩然正氣洗滌一切,神壇神光漸生,漸漸有了一絲生氣。特別是石臺上的那根黑色石柱,不時閃過一絲亮光,隱約顯出一道神紋來。這一日,清虛老道忽有所感,現身望了望趙新明的方向,微微皺了皺眉。(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