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七十七章 挑釁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以徐世子在南京這個閒官養老地方練出的二流政治閱歷,一時間實在想不明白其中奧妙,只能手持傳貼懵立,不知如何反應。

一群為徐世子數次喝彩的勳貴子弟也頓時啞口無言,太后權力雖大,但仍不是可以徹底覆蓋到一個角落的。今日算是親眼目睹,一個得勢文官收拾勳貴是如何簡單容易。

李佑宛如下最後通牒一般,繼續說道:“本官有言在先,京師不是南京,世子好自為之,明日清晨記得到都察院面見本官。”

他走到房門處,又對徐首輔道:“下官追查魏國公,並非有意為丁某人開脫,閣老休要為此說情。”

有時正話反聽,有時反話正聽,以徐首輔的智商,自然知道這是反話正聽。意思其實就是,若下官咬住魏國公,丁前運使自然減輕了責任。

徐首輔面無表情,只當沒聽見,徑自走開了。李佑毫不在意,也向南出皇城回家。

出了長安右門,李佑發現朱放鶴立在道旁等候,便上前見禮。

“情況如何?”朱部郎急忙問道。

李佑簡略將情況說了說,朱放鶴嘆道:“這兩日風傳聖母要將你徹底罷官,你接手兩淮鹽案,並揪住魏國公世子,這是為了讓太后投鼠忌器?畢竟如今人人皆知,聖母意欲重用魏國公,已經下詔讓魏國公進京。”

“在下人微言輕,不得不借勢自保,讓太后知難而退。”

朱部郎微微憂慮,“聖母乃婦道人家,器量未必大了,你這虛張聲勢管用不管用很難說。她若情急,事態更難說。”

李佑咬牙道:“自入京以來,屢生事端,至今坐不安席,睡不安枕,官位不穩。在下已經忍無可忍,這次必須要破局!再不濟便只有託付放鶴先生向天子美言幾句了。”

朱部郎告辭後,李佑正要前行,忽然又從長安右門裡閃出個中年婦人攔住他,定睛看去卻是歸德長公主的親信管家婆王彥女。

王彥女也不寒暄,直接開口道:“歸德主千歲命我傳話,李大人你故意挑釁聖母,當心玩火**。”

李佑暗暗苦笑,歸德長公主充當旁觀者時,總是如此精明而犀利,居然只憑幾句耳聞便判斷出他的目的。

八月二十五日,一大早徐世子便來到都察院過堂。如果他今天不來,很難想象會有什麼後果,李佑行事太令他難以猜度,並隱隱感到了幾絲害怕。

當然,徐世子去都察院也有自己的把握。他身份尊貴,並非人犯,所以一不能用刑,二不能擅自囚禁,只能採取傳喚詢問的辦法。只要他不言不語,審理官員又能奈他何?

嘭!李佑用力拍案,對著立在門內的世子大喝道:“先前人犯已有供認,魏國公販運餘鹽甚至更早於他,實乃主謀,你可知曉此事?”

徐世子只拱手道“父子相隱”,此外便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他算是悟到了,對付李佑最好的辦法就是裝聾作啞,承認和否認都是話柄。

李佑又問了幾句,徐世子始終不答。這其實也在李大人預料之中,他將差役叫來,吩咐道:“暫且領世子去廂房休息靜思,什麼時候世子想明白了,再來見本官。”

徐世子便被帶到旁邊屋子,只見得裡面除了太師椅一座,其餘空空蕩蕩,什麼什用也無。

坐在屋中,極其枯燥乏味,徐世子強自平心靜氣,閉目養神。好不容易熬到午時,他坐不住了,抬腳要出門,卻見把門的差役攔住問道:“小公爺要去哪裡?”

徐世子瞪著差役罵道:“賊殺才膽敢禁閉我?”

那差役嚇得縮了縮脖子,惴惴答道:“李僉憲有言在先,今次質詢尚未結束,如果小公爺走了,便是無故躲避脫逃,形同案犯。”

徐世子考量片刻,一咬牙又回到房中坐下。這一熬,又是半晌過去,眼見日頭向西。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卻有差役開了門叫喚道:“我院要封門落鎖了,小公爺走罷!”

徐世子確實不是天牢囚犯,和其他閒雜人等一樣,落鎖前必須趕出都察院,當然不能留著過夜。

飢腸轆轆的徐世子露出幾絲勝利者的輕蔑笑容,正要出門而去,那差役卻又遞給他一封文書,“這是李僉憲今日簽發的傳貼,請小公爺明早辰時,繼續到都察院聽訊。”

混賬東西!徐世子心中連連大罵,李佑打算每天發一封傳貼,日日叫他來都察院坐太師椅?這和軟禁有何區別?只不過是晚間有放風的軟禁!

但徐世子回到宅邸,聽了自家幕僚建議,便效仿那越王臥薪嚐膽,從此天天到都察院報道。

都察院上下都驚奇莫名,這李僉憲接手了兩淮餘鹽案,對已有的人犯置之不理,不去由簡入難著手,卻天天和國公世子在這裡較量水磨工夫,看起來很沒道理。

其實李大人的心思,暫時不在案子上。兩淮餘鹽案當然要辦,但不是現在下手辦。

須知政治掛帥,國朝辦案特別是大案是要講政治時機的。李大人心目中的最理想斷案時機遠遠沒有來到,應該再拖一拖才是。反正已經拖了三個月,不在乎繼續拖上十天半月。

至於羈縻世子,不過是為了牽制住他,免得生出意外,或者說,徐世子的利用價值就是這個名字而已。李佑將魏國公世子的響噹噹金字招牌摔出來後,對徐世子本人就沒什麼興趣了。

這幾日朝中陡然風雲動盪,情勢大致上照著李佑所預料的路數發展。他要緊盯局勢擇機出手,不能有半點疏忽,這才是大事。

還要從八月二十五日這天說起。錢太后已經移駕西苑小住了,內閣一大早就將“李佑毆打勳戚事件雙方陳詞”呈送到太后手裡。

其實陳詞說的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有這個流程而已,錢太后需要透過一個合理的程式罷免李佑,然後將檢校右僉都御使拿到手。

看了看李佑的花言巧語,錢太后微微意外,若對勳戚一方不利的謠言滿天飛舞,只處罰李佑就不能服眾。最重要的是,錢太后也不能確定這些謠言是真是假…不過隨即錢太后心生不屑,一力降十會,些許花言巧語又算什麼,李佑的垂死掙扎而已。任憑李佑如何給自己添彩,他總歸是動了手,扣住這點就可以了。

侍立一旁的麥承恩小心翼翼的奏道:“聽說李佑在都察院,接下了審理兩淮鹽案的事情。”

什麼?錢太后大吃一驚,這下可有些麻煩,如果李佑接手了這個敏感案件,那麼突然罷掉李佑的官只怕要招來極大非議,特別是涉及魏國公。

值不值得去招惹非議?錢太后一時也想不清楚。

麥承恩繼續奏道:“李佑昨日在東朝房,向魏國公世子發了傳貼,勒令他今日至都察院接受質詢。”

錢太后漸漸生了怒色,近兩三個月,她透過不同方式放出過風聲,要重用魏國公。職位都已經留好了,如今魏國公正在伴駕進京的路上。

若不是魏國公不像金百萬那樣好脫罪,她早就下詔宣佈對魏國公既往不咎了。要說魏國公遭到逼迫販運私鹽,那也得有人相信。

沒想到都察院如此迅速就將案子轉交給了李佑,這讓錢太后暗生警惕。這李佑才接受案件,便迫不及待的查問魏國公世子,他意欲何為?他想藉機整治國公嗎?他是向自己示威嗎?

越想越有些惱意,錢太后立刻下諭:“去都察院傳旨,召魏國公世子到此!”

一個時辰後,得了內監回報,“都察院李僉憲不肯放人。”

錢太后大怒,這李佑當真是故意挑釁嗎?他真以為自己會忌憚這項差事而不敢動他?他太高看自己了!

隨即錢太后作出了決定,先剝離李佑的差事,然後再行罷官。又召來徐首輔,下指示道:“兩淮餘鹽之案,朝野矚目,事關重要,都察院委與李佑,令人存疑。明日內閣與九卿共議之,並速速將議論情況回報。”

錢太后的主意很簡單,只需要一個論述“李佑不合適”的口實,無論由誰說出來皆可,如此她便能借題發揮了。

徐首輔回了內閣,急急讓中書舍人撰寫了帖子,分頭送與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要在明日清晨碰面會議。按照傳統,內閣與外朝碰頭開會,地點也是在午門外朝房。

及到次日,在閣四個大學士和外朝九卿在東朝房碰了面,會議由徐首輔主持,他咳嗽一聲,開口複述了錢太后的諭示。

外朝九卿先不提,起到主導作用的五個在閣大學士又是如何想法?

首輔徐閣老親眼目睹了李佑對付徐世子的一幕,他認為李佑為了保住官位,勢必對魏國公窮追猛打,這是屬於李佑的“政治正確性”。

也就是說,如果李佑不將自己擺到這個能夠反彈的位置,那麼他在錢太后的壓力下將會岌岌可危。

徐首輔知道,這對他是有好處的,若魏國公擔了主要責任,他的同門丁前運使便可以開脫減罪。其次,若李佑能夠成功,還能連帶打擊了勳戚勢力,對內閣也沒有壞處。

要知道,內閣負責中樞出旨,外朝負責具體施政,就是決策和事務的區別。勳戚勢力如果大舉入朝,那麼主要搶奪的就是決策上的話語權,所以與內閣衝突最大。

在場的四個內閣大學士中,位置僅次於首輔的彭閣老是對李佑最痛恨的一個。因為李佑,他四子被發配戍邊,又因為李佑,他自己失去首輔機會,還是因為李佑,他在朝堂喪失話語權。樁樁件件無不記在心頭。

以他的本意,要將李佑打入十八層地獄不能翻身才好,但經過徐首輔力勸,他壓下報復心思,在會議上默不出聲。

其實這不代表彭閣老打算就這樣放過李佑,他很清醒的判斷出,李佑當前是迫於形勢逼迫,要當這個反勳貴的急先鋒,以便借用情勢自保。

彭閣老用六十八年的人生經驗得出一個結論,這種急先鋒式角色,最後往往註定是悲劇結局,成為政治妥協的炮灰。

對於勳貴的理解,他與盧老尚書的深刻程度差不多。只要還有天子在上,勳貴與文臣是不可能徹底鬧崩的,總要逐漸妥協。而妥協之前的衝突,不過是為了劃定權力的邊界線而已。

到了該妥協的時刻,他不介意下黑手推一把李佑,讓出完風頭的李佑成為那個的犧牲品。現在這個階段,就當是引蛇出洞罷!

文淵閣大學士楊閣老的態度無需多言,不會反對李佑主掌重要差事,認為這是都察院內部的事情,外界指手畫腳未免有些不妥當。

東閣大學士金閣老更是輕鬆,兩淮餘鹽案這個燙手山芋,本來就是己方的左都御史江辛嶽拋給李佑的,金閣老當然不會反對李佑繼續負責此事。

還是那句話,他們現在真是一動不如一靜,只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就行了,一切等本派領頭人物袁閣老侍駕回京後再論。

近幾年,文華殿大學士袁閣老始終擔任知經筵事,負責組織天子的經筵和日講功課,只有當初與李佑在經筵上對罵才被停職過三天。

所以袁閣老堪稱是天子最親近的大學士,只要穩住陣腳,自然順理成章就可以接任次輔,至於其它,就讓別人去亂吧。如果李佑不接這個案子,那麼很有可能還是左都御史江辛嶽親自來審。

最終對於李佑審理兩淮餘鹽案,四個大學士都表態同意,其餘的九卿也不會妄加反對。本來這差事與大部分衙門無關,都察院完全有自主之權。

更值得注意的是,若多說幾句,只怕要惹得江左都御史不高興,真沒必要在這裡去得罪同僚。

會議結果就可想而知了,一團和氣,全體無異議。

訊息傳出來,朝廷內外齊齊驚歎,一致認為本次會議是近年來最詭異的一次會議。這從所有大學士居然集體同意一項事情,特別還是李佑的事情,實在讓人驚詫。

錢太后也異常驚詫了,驚詫過後是怒火,此時她感到自己反覆被挑釁,臉面十分無光,同時對內閣徹底失望了。

她已經沒有興趣再陪著文官玩流程,將司禮監掌印太監麥承恩傳來諭道:“直接下旨!罷去李佑檢校右僉都御使官職!”

這道旨意避開了內閣,直接發到六科,強令六科下發。吏科都給事中汪文敘是許次輔還是許尚書時就安插在吏科的黨羽,他看到聖旨後,一邊將聖旨暫且壓在科中,一邊急忙給李佑送信。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