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大明的未來 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殿下請說,只要我能做到。”李春燁不知道朱由檢又玩出什麼花樣,其實秦永年和李元都是破格提拔,他雖然盡了全力,關鍵還是朱由校。如果不是朱由校全力支持,李春燁還真不知道能不能解決,他在心中暗暗禱告,最好是“一加一等於幾”這種級別的難題。

“山東武備崩潰,可否允許奮武營在山東駐留兩月?秦永年雖然是優秀的軍官,但他略顯仁慈,且山東的武備破壞嚴重,沒有奮武營的保護,怕是自身安全都是問題。”

“殿下現在是奮武營的指揮使,你可以自行決定。不過,軍隊調動是大事,老臣提出兩點意見,一、山東倭寇已經殲滅,奮武營可以分批撤回京師;二、可以留下少量官兵,作為秦永年的親兵。”對大明軍事體制熟悉的李春燁,很快就解決了朱由檢的難題。在他眼裡,這就是“一加一等於幾”的問題。

“多謝尚書大人,晚輩也代秦將軍謝過大人。”山東佈局的順利實施,李春燁在背後一定做了很多工作,朱由檢的感激是發自內心的。

“殿下言重了。不知殿下還有什麼要求?”送佛送上西天,李春燁幫助朱由檢,遲早會傳到魏忠賢的耳中,這根最粗壯的大腿,再也不是他的依靠,說不定在什麼時候還會給他最致命的一腳。現在,他只能將自己的希望押在朱由檢的身上了。

“還有一個難題。”朱由檢不知道李春燁能否解決,兵部不是只有李春燁一個尚書,而且還涉及到許多高官的利益。

“京師軍空餉嚴重,以奮武營為例,滿員九千六百士兵,而實際只有六千。其它各營怕也好不了多少。還望李大人……”

“軍隊空餉,由來已久,全面整頓,必然引起軍備動盪。”李春燁皺了皺頭,這個問題還真解決不了,他只是兵部尚書之一,上面還有內閣大學士,還有九千歲魏忠賢。除非皇帝出面,全面整頓軍備才有一點希望。“這樣吧,老臣法律人情並用,以皇帝整頓山東軍備為契機,先將四武營的兵力補充完整,其它各營,須緩緩圖之。”

朱由檢明白李春燁已經盡力最大的努力。大明後期,政治連同軍事的腐敗已深入骨髓,如果全面整頓軍備,必然損害手握重權的既得利益集團,無論是東林黨還是閹黨,都會將改革者撕成碎片,這絕不是李春燁能夠擔當得起的,而自己現在無論威望、經驗、身份,都不足以擔當這麼重要的任務。

那就一步步來吧,反正四武營能夠滿員,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那就這樣吧!李大人為大明,可是嘔心瀝血呀!不知道大明將來如何回報李大人。”

李春燁沒指望朱由檢和大明怎麼報答,他只是看著朱由檢,眼角的魚尾紋拉得老長:“殿下,你的問題解決了,現在要解決老臣的問題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你的問題?”朱由檢不解,你是兵部尚書,你都解決不了,我能有什麼辦法?我還是未成年人,除了信王身份,無論經驗、地位還是聲望,哪是你李春燁的對手?“不知李大人有什麼問題?”

“殿下不用擔心,老臣的問題,對殿下來說很簡單,只要張張嘴就行。”李春燁似乎猜到朱由檢的腹誹,“殿下能否對老臣展望一下大明的未來?”

“展望?李大人說笑了。晚輩年青,說不上展望。但既然李大人問起,晚輩就談談自己的粗陋見解。”朱由檢發現李春燁還是對大明的中興寄予厚望,不知道他有沒有貪腐。

在現在的大明,能忠於職守,為大明的未來考慮,已經很難得了。況且朱由檢要強軍,只有李春燁有可能支援他。

“老臣洗耳恭聽,看看,還能為殿下做點什麼。”李春燁覺得他已經老了,很多事情即使有想法,也不願翻開新的一頁。只有朱由檢這樣年青的人,才有可能為大明規劃未來,他最多能協助朱由檢打打邊鼓。

至於得罪魏忠賢的事,他也考慮過,最多是致仕避讓,在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中,只要主動致仕的人,都能得到善終,只有楊漣、左光斗那種死硬到底的人,才會死在錦衣衛的煉獄。

“那晚輩就說說自己的想法。”朱由檢自稱晚輩,的確是對李春燁的尊重,李春燁是最有可能支援他的人,即使將來當了皇帝,也離不開一批大臣的支援。今天這兒只有他們兩個,也不用擔心話會傳出去。

李春燁沒有說話,只是用泛著精光的眼神看著朱由檢。

“將來大明第一戰,必是建奴。建奴目前已經定都盛京,也就是大明的瀋陽。大明幾乎失去了整個遼東鎮,只剩下遼長城以東、渤海以西的寧遠、錦州等狹窄的遼西走廊。建奴的首都從赫圖阿拉遷到遼陽,再從遼陽遷到瀋陽,從遷都的順序就可以看出,建奴並不滿足於遼東,決不會與大明分長城而治,而是會越過長城,目標是我大明的全部河山。”朱由檢有後世的經驗,當然知道建奴在大明屢次傷師失地後,越過山海關,統治了整個漢民族近三百年。揚州三日、嘉定十屠是漢民族永遠的痛。

“可殿下怎麼知道建奴不會和蒙古一樣,和大明劃長城而治呢?”李春燁覺得朱由檢的話太過駭人,他倒覺得建奴建奴就和蒙古一樣,不適合中原的農耕,他們只是為了生存,才會利用騎兵搶奪漢人的財物。雖然他對大明的政治腐敗比較悲觀,但對建奴入關,還是和其他人一樣,壓根就不相信。

“李大人,蒙古人不是也曾滅過大宋、統治中原嗎?”朱由檢心中忿忿,不知道大明的朝臣怎麼能將希望建立在建奴不適應大明的土地上,一名十歲的孩童,捧著億元大鈔,行走在人流洶湧的大街上,而所有的歹徒都攝於法律的威嚴,而任其從南京走到北京,再從北京走到東京,可能嗎?“蒙古人不是主動退出關外,而是被太祖、成祖打怕了,不得已退出長城。即使建奴和大明劃長城而治,大明也必須在長城一線部下重兵,現在大明不僅有防範建奴的遼東、薊州、宣府,更有防範蒙古的大同、山西、延綏、寧夏、固原、甘肅。李大人想一想,大明為什麼發不出軍餉、擠不出救災的錢糧?大明的稅賦收入又幾成耗費在薊遼前線吧?如果加上陝西、山西一線防備蒙古的邊軍,九邊重鎮耗費的錢糧,怕是佔了大明的五成以上的稅賦吧?如果將建奴長期擋在長城以北,加上蒙古,大明,能耗得起嗎?”

李春燁本來沒想得這麼遠,他雖然是大明的兵部尚書,但手中的實權並不大,所以和其他的文官差不多,只要保住自己的位子就行,權力之外的事,還是讓更高層考慮。

現在聽朱由檢說起大明的未來,心中大驚失色。按照朱由檢的推斷,不管建奴會不會入關,大明都會死在建奴的手中,不是在軍事上被建奴戰死,就是在經濟上被建奴拖死。他畢竟是為官已久,臉上還是不動聲色:“那殿下覺得如何打好這第一戰?”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